上海老小區開出300平米“直播間”,還能變身自習教室、烘焙坊、書店……

春風和煦的早上,家住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仙逸小區的沈阿姨出門,路過裝修多時的居民活動室,眼前時髦又敞亮的活動空間頓時令她眼前一亮。

活動室內,上海中版圖書公司副總經理崔俊友正為居民逐一講解書架上擺放的圖書。“這些都是我親自選的,阿姨叔叔你們還有什麼想看的嗎?”

站在一旁的上海益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負責人甘利儉,是這座居民活動室進行改造更新的“總舵手”。她還有另一個身份:仙逸小區的“原住民”。

4月23日“世界圖書日”當天,仙霞街道仙逸居民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嶄新亮相。這座新建成的“文化鄰里匯”還有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逸社。讓居民們在疫情中也能在社區“宅”得快樂、“宅”得精彩,街道幹部與駐區單位、第三方社會組織動足了一番腦筋。

圖片

書店主動走進居民區:

拓展渠道可不是“嘴上說說”

明亮的落地窗,鬱鬱蔥蔥的佈景牆,溫馨的環境讓走近“逸社”的居民都倍感輕鬆愉悅,進門處的小畫廊展出了幾幅青年畫家的作品,更是讓大家流連忘返。仙霞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嵩介紹,在改建仙逸小區活動室時,設計方注意到原建築本就是鋼筋水泥結構,因此將空間全部打通,藉助可靈活移動的玻璃隔斷,將活動室分割成多個小空間,供居民區召開議事會,或是組織乒乓球、讀書會等活動。

入口處引人入勝的小畫廊則是與程十發美術館合作,發揮後者作為長寧區駐區單位的優勢,將青年藝術家的作品帶入居民區,既為居民提供文化藝術普及,培育文化消費市場,又為年輕藝術家們提供展示才華的空間內。“中高考來臨前,這裡還能為同學們提供臨時自習空間,讓大家安心備考。”陳嵩說,老小區居住條件有限,面積300多平方米的居民活動室更需要肩負起改善居民區環境的重任,為各年齡層的老百姓提供所需的便利。

圖片

“逸社”入口處

圖片

與程十發美術館合作的“小小畫廊”

往空間內部走去,依次路過烘焙區、洗手間、文創區、閱讀空間,直到位於最末端的多功能室。多功能室有一面巨大的投影屏幕,還有一堵完整的鏡面強。陳嵩介紹,這裡不僅能舉辦線上和線下聯動的講座、直播,還能開展舞蹈、瑜伽、健身等多種活動。“大家都覺得居民活動只有老年和小孩參加,其實中青年居民也希望參與社區建設,認識自己的鄰居,這裡就是一個‘據點’。”

整個“逸社”最為亮眼,也是獲得居民一致好評的是親子閱讀區,佔據滿滿三面牆的落地書架上,600餘種圖書涵蓋了繪本、兒童文學、名人傳記、暢銷書、文史哲、經管、科技、軍事等多個領域,幾乎覆蓋了男女老少各年齡層。所有圖書均來自上海中版圖書公司旗下的“中版書房”,居民們可借閱讀書現場閱讀,書目品類也常換常新。

圖片

圖片

“中版書房”仙逸小區體驗店,目前僅供現場閱讀

這是中版書房在全國範圍內第一次與社區展開合作,把書店帶到了居民小區中央。崔俊友告訴記者,去年8月14日,中版圖書在長寧區仙霞路開設了全國首家線下門店“中版書房”,很快吸引了周邊市民和白領前來。詳細瞭解居民區的文化需求後,崔俊友發現,社區對文化內容有很大需求,但缺少優質的圖書內容。另一方面,出版社有豐富的圖書資源,卻常常苦於缺少通往居民區的渠道。

於是,中版圖書和仙霞街道一拍即合,在“逸社”開出第一家社區體驗店。未來,中版圖書的優質作者、講座資源也會逐步引入居民區,讓讀者和作者在居民區面對面。“模式探索成熟後,我們會持續開設新店,專門服務社區周邊5-10公里的居民和白領,並且把這個模式推向全國。”

300平米直播空間:

社區裡的在線經濟潛力無限

圖片

多功能室進行的現場講座直播

世界讀書日當天,“逸社”還舉辦了仙霞街道第十四屆睦鄰文化節。樊登讀書會的“翻轉課堂”、新書《百歲人生》發佈活動,東方出版中心的“唐人生活”系列論壇,“聽雲臺”帶來的茶道與漢舞的融合表演,都讓居民們享受了一場“不出門”的文化盛宴。值得一提的是,活動不止有線下“會場”,在市民文化雲、抖音”、霞E家等線上平臺也同步直播。

“逸社”運營負責人甘利儉告訴記者,空間內已經吸納了包括中版書房、聽雲臺茗茶空間等仙霞街道的優質駐區單位。不過,雖然這些商戶在各自範圍都是頗有名氣的“網紅”,但在推廣線上渠道、發展在線經濟方面,也需要抓手。

圖片

現場人氣頗高的文創產品是活字印刷術中的“活字”,不少居民購買了有自己姓名的活字留作紀念

圖片

閱讀區也與晨光文具等品牌合作,售賣文創產品

“‘逸社’就像一個集成的線下體驗空間,居民走出家門就能感受最新、最潮的活動和服務,商戶、文化機構則能在這裡與居民直接互動,甚至做直播。”甘利儉介紹,空間內有完備的直播設備,無論是書店直播讀書會,還是居民達人想要在線直播自己的民間技藝,都能來此完成。“整個空間就是一個巨大的直播間。”

考慮到長寧區有不少旅遊、航空服務業企業,疫情期間空姐空少、導遊們都多出了充裕的時間,運營方也計劃與航空公司、旅遊企業合作,請導遊、空乘們為居民講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介紹成熟的旅遊項目,傳播文化元素。“等到旅遊市場恢復後,居民們就能第一時間選擇自己心儀的目的地出遊,側面帶動經濟復甦。”

圖片

4月22日晚,工作人員為“逸社”向居民開放做最後準備

在社區開設以公共文化為主的居民活動空間,如何可持續地運營是重中之重。甘利儉介紹,在社區載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廣層面、面向廣大藝術機構和文創企業的“海上文博”上海創意設計大賽。通過帶動設計師和設計品牌創新,讓上海的文創衍生品不停留在傳統的“手機殼+抱枕”層面,而是聚焦功能性的設計改良。“文創產品、文化IP衍生品都可以像舞蹈課、瑜伽課那樣走進居民區。”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小囡,甘利儉還注意到,近年來上海不少“上了年紀”的老小區都迎來一波二次裝修熱,居民也因此需要添置新的軟裝,從家居用品到裝飾畫等都有廣闊的需求空間。“年輕藝術家、文創設計師們的作品可以走進居民區,直接讓居民挑選,這其實是最市場化、最接地氣的推廣方式。”

很快,“逸社”還稍顯樸素簡單的外觀也要進行一次更新。談到為何不像其他更新項目“先主外再主內”,甘利儉說,先做內部改造,是希望居民能儘快使用上嶄新的空間。而外部裝修會對小區每個人有影響,需要詳細調研後再展開。“我從小在這裡長大,希望能把變美、變舒適的家園讓更多人看到。”

欄目主編:徐敏

文字編輯:舒抒

題圖來源:仙霞新村街道

本文圖片:作者拍攝;仙霞街道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