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雅、俗,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形容词。大到社会文化现象,小至个人品味,都可以用一个雅或俗字来评论。

近日,著名歌手杨坤猛批直播平台火爆的歌曲《惊雷》,以及此前著名歌手那英公开轻视歌手刀郎、周杰伦的作品,使得“雅俗之争”再起波澜。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显然,高坐在音乐导师宝座上的杨坤、那英们自视为“雅”,流行歌手刀郎、周杰伦们的作品则被认为代表着“俗”。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那么我们不禁会产生几个疑问:

为何社会文化有如此激烈的雅俗之争?

雅和俗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中国音乐的雅俗并没有明确标准,而且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状态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也创造了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与之始终相伴的,是贯穿了几千年的雅、俗之争。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乐、郑声"之分。

当时周王室的宫廷音乐被尊为“雅乐”,其余的音乐则被视为非正统。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论语》中记载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是说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认为它与周朝宫廷的庄严、带有礼教功能的“雅乐”格格不入。

《礼记•乐礼》也记载:“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

然而被传统权威贬低的“郑卫之音”,却受到一些诸侯王的欢迎。

例如魏文侯对子夏说“吾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梁惠王见孟子时说“寡人直好世俗之乐”。

“雅乐、郑声”之分,成为中国音乐雅俗之争的著名源流。

雅或俗,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思想流派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地位。

例如,中国历史上的两大思想流派对“雅”的观念就不同。儒家以和、古、正为雅,而道家以清、奇、高、逸为雅。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而且,雅或俗的地位并非天生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永远固化的,而是在不断交错、融合中发展的。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淡化雅俗绝对对立,否定贵雅贱俗”的倾向。

抒发性灵的俗乐受到人们的青睐,典雅高冷的雅乐举步维艰。在传奇戏曲创作中,一度出现了“以俗为美”的审美意识。

清代中期,将全国的戏曲剧种划分为花部和雅部。

“雅”指当时影响最大的昆山腔,被奉为雅乐正声,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

“花”即杂,多为野调俗曲,较为通俗、朴实,声腔花杂不纯,活泼嘈杂,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等,也被统称为“乱弹”、“烂弹”、“乱谈”。

也即,当时诸多的戏曲种类被人为地分为两大类:昆曲和非昆曲(各种地方戏曲),分别代表着雅和俗。

其实,“昆山腔”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

到明代嘉靖年间,音乐家魏良辅对它大胆改革,吸收了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的特点,形成了新的声腔,广受欢迎,走向全国,直至清朝中期长期被尊为“雅乐正声”。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到18世纪后期,地方戏繁荣,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走向大众化,使得独领中国剧坛近三百年的昆曲从此走下坡路。

到19世纪中叶,京剧兴起,昆曲更加败落。

而京剧的前身是徽剧。

乾隆年间,在南方民间演出的“四大徽班”陆续进京,随之不断融合湖北的汉调以及昆曲、梆子、弋腔等地方戏种,最终演变成京剧,位列中国戏曲榜首,被视为国粹。

也即,清代的“花雅之争”,最后以代表民间俗乐的“花部”,代替“雅部”而收尾。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从以上几个典型案例,以及纵观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雅俗之流变,有力地说明了:

雅与俗是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直是在并行共存、相互融合地发展。

雅俗之争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的古老话题

雅俗之争,不仅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在社会文化的很多方面,是中国审美文化史上一直被关注且探讨的话题。

例如文学,天生就与音乐的关系密切,有“诗乐同源”、“词曲共生”之说。

“诗歌”之称的本意,就是指诗与歌的合一性。从《诗经》、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几乎都是诗词与歌一体。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其中的《风》部就是采集自各地的歌谣,即“俗乐”。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再如,白居易、柳永、苏东坡等文人的作品,既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而且也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以及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后期,审美意识总体呈现出“崇俗斥雅”的特点。与之相随,明清小说家力行“通俗”,即化雅为俗。

他们对艰深的历史文献、复杂的历史事实进行通俗化加工,将深厚的历史意义,用小说的写作手法,通过人物的行为与故事情节体现出来,让大众更容易理解。

例如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熊大木的《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后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通俗小说也被尊为古典文学名著。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到晚清时期,梁启超认为小说是启蒙国民的重要途径,倡导将其列为"文学之最上层",使得国家意识和国民意识在小说创作中明显加强,从而改变了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对小说的雅俗定位。

可见,古人早已注重调和文人审美趣味与平民审美趣味之间的对立,自觉性地化雅为俗,主动转变雅俗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中国文化艺术有雅俗之争

音乐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活动。例如劳动号子、祈福的巫乐等。它是人类思想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之后,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乐",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之一。

同时,集先秦儒家乐论思想之大成的《礼记•乐记》应运而生。它十分重视音乐对社会和政治的功用,宣扬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

这是中国传统“乐教”理论的代表作,对后世音乐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于是,居庙堂之高的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宫廷音乐被称为“雅乐”,民间音乐则被贬为“俗乐”。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后来,周王室的权威衰微,各种新的思想文化潮流出现,旧的传统被逐渐打破,诸侯国的音乐蓬勃发展。这种现象被传统权威视为“礼崩乐坏”。

自春秋战国时期的“雅乐、郑声”之分开始的“雅俗”观念,也扩大至审美领域。凡是官方或者主流权威推崇的文化就是“雅”,流行于社会民间的就被视为“俗”。

这两种审美趣味,本质上是典雅化的经典思维与通俗化的现实思维区别,因而就形成了贵族、文人与平民之间审美趣味的对立,也造成了长期的雅俗之争。

其实,雅俗之争除了与政治、伦理、社会、文化观念密切相关之外,也与审美的主体--人的主观性相关。

例如欣赏文化艺术,是一种带有主观美学思想的审美活动,不同欣赏者之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与欣赏者的主观趣味有着很大关系,有时很难有客观、具体的标准,以及公允的评价。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正如西晋葛洪在《广譬》中指出的:“观听殊好,爱憎难同。”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句话,更是恰如其分地说明了欣赏者的主观决定性。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中,诸多雅、俗在不同时代的境遇兴衰、地位变迁,也说明了这一点。

甚至在文化艺术圈内,出现了“大俗即大雅”、“审丑”的极端性观点。

时至今日,社会文化艺术的雅俗评判标准,也难有定论。

如何看待雅俗之争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尊雅卑俗"几乎成为潜意识之举。

居庙堂之高的“雅”被尊崇,而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俗”则长期处于被鄙视、挤压的地位。

这不能不说是对一些古人努力化雅为俗之举的讽刺,也是审美文化的一种悲哀。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但事实上,自古至今,一些所谓的"高雅"高高在上,远离大众,而不被大众所了解、喜爱;而“通俗”则因抒发人性,与社会和时代相接轨,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受到大众追捧。

这种审美失衡现象,也印证了一个真理:来自民间的“俗”是一切艺术的源头 ,它不断被提炼升华为“雅”的过程,就是人类艺术的发展史。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辞•对楚王问》中,宋玉分别用“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阳春白雪”指代歌曲的高雅程度和歌唱难度。

从而有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论,也引出了“曲高和寡”的经典结论。

事实上,代表高雅艺术的《阳春白雪》曲,在后世逐渐演变为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深入民间。

无论雅或俗,如果过了头,其自身就失去了艺术的本质和初心,也就会失去受众对象。

“雅”固然有政治伦理教化功能,但我们也要尊重“俗”作为大众表达情感之手段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雅”的没有上限,会令人晦涩难懂,望尘莫及;如果“俗”的没有底线,则有害于身心健康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雅与俗是人类思想文化等诸多层面的体现,因而也难免长期存在。

如果化雅为俗或者升俗为雅,则会出现新的生机和发展空间。

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则是这方面的榜样。

流行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邓丽君以及港台流行歌曲,曾被批为“靡靡之音”;近些年,凤凰传奇、周杰伦等引领的“中国风”歌曲,曾被批为“扭曲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音乐作品有着“雅俗共赏”的音乐理念,独树一帜的美学特质以及与众不同的审美意义,深受大众喜爱,长期风靡流行乐坛,成为中国音乐殿堂的经典。

刀郎、周杰伦、《惊雷》难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争何时休?

人类社会的艺术现象,应该是百鸟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

先秦时期,儒家提出了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和。这也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

儒学的集大成者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乐美学专论中《乐论》早已提出:音乐源于人宣泄感情的需要,但音乐等艺术应是情感与艺术的有机统一。

因而,我们要了解雅与俗的审美文化发展历史,理解两者之间互相融合的特点,以“和”的态度宽容其和而不同,并行共存,并且化雅为俗或者升俗为雅。

这样,才能融合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弥平其鸿沟和隔阂,和谐相处,同时充分发挥它们服务于人类的存在价值。

#历史有知识# #423头条知识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