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雅、俗,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形容詞。大到社會文化現象,小至個人品味,都可以用一個雅或俗字來評論。

近日,著名歌手楊坤猛批直播平臺火爆的歌曲《驚雷》,以及此前著名歌手那英公開輕視歌手刀郎、周杰倫的作品,使得“雅俗之爭”再起波瀾。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顯然,高坐在音樂導師寶座上的楊坤、那英們自視為“雅”,流行歌手刀郎、周杰倫們的作品則被認為代表著“俗”。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那麼我們不禁會產生幾個疑問:

為何社會文化有如此激烈的雅俗之爭?

雅和俗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中國音樂的雅俗並沒有明確標準,而且一直處於鬥爭與融合的發展狀態

我國曆史文化悠久,也創造了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與之始終相伴的,是貫穿了幾千年的雅、俗之爭。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樂、鄭聲"之分。

當時周王室的宮廷音樂被尊為“雅樂”,其餘的音樂則被視為非正統。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論語》中記載孔子“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是說厭惡用鄭國的聲樂擾亂雅樂,認為它與周朝宮廷的莊嚴、帶有禮教功能的“雅樂”格格不入。

《禮記•樂禮》也記載:“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

然而被傳統權威貶低的“鄭衛之音”,卻受到一些諸侯王的歡迎。

例如魏文侯對子夏說“吾聽鄭衛之音,則不知倦”,梁惠王見孟子時說“寡人直好世俗之樂”。

“雅樂、鄭聲”之分,成為中國音樂雅俗之爭的著名源流。

雅或俗,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思想流派中,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和地位。

例如,中國歷史上的兩大思想流派對“雅”的觀念就不同。儒家以和、古、正為雅,而道家以清、奇、高、逸為雅。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而且,雅或俗的地位並非天生的,也並非一成不變、永遠固化的,而是在不斷交錯、融合中發展的。

明代中後期,出現了“淡化雅俗絕對對立,否定貴雅賤俗”的傾向。

抒發性靈的俗樂受到人們的青睞,典雅高冷的雅樂舉步維艱。在傳奇戲曲創作中,一度出現了“以俗為美”的審美意識。

清代中期,將全國的戲曲劇種劃分為花部和雅部。

“雅”指當時影響最大的崑山腔,被奉為雅樂正聲,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

“花”即雜,多為野調俗曲,較為通俗、樸實,聲腔花雜不純,活潑嘈雜,如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等,也被統稱為“亂彈”、“爛彈”、“亂談”。

也即,當時諸多的戲曲種類被人為地分為兩大類:崑曲和非崑曲(各種地方戲曲),分別代表著雅和俗。

其實,“崑山腔”發源於14世紀的蘇州。

到明代嘉靖年間,音樂家魏良輔對它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走向全國,直至清朝中期長期被尊為“雅樂正聲”。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到18世紀後期,地方戲繁榮,戲曲的發展也由貴族化走向大眾化,使得獨領中國劇壇近三百年的崑曲從此走下坡路。

到19世紀中葉,京劇興起,崑曲更加敗落。

而京劇的前身是徽劇。

乾隆年間,在南方民間演出的“四大徽班”陸續進京,隨之不斷融合湖北的漢調以及崑曲、梆子、弋腔等地方戲種,最終演變成京劇,位列中國戲曲榜首,被視為國粹。

也即,清代的“花雅之爭”,最後以代表民間俗樂的“花部”,代替“雅部”而收尾。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從以上幾個典型案例,以及縱觀中國審美文化史上的雅俗之流變,有力地說明了:

雅與俗是相輔相成的矛盾統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直是在並行共存、相互融合地發展。

雅俗之爭是中國審美文化史上的古老話題

雅俗之爭,不僅貫穿於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也體現在社會文化的很多方面,是中國審美文化史上一直被關注且探討的話題。

例如文學,天生就與音樂的關係密切,有“詩樂同源”、“詞曲共生”之說。

“詩歌”之稱的本意,就是指詩與歌的合一性。從《詩經》、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幾乎都是詩詞與歌一體。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其中的《風》部就是採集自各地的歌謠,即“俗樂”。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再如,白居易、柳永、蘇東坡等文人的作品,既有通俗易懂的特點,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而且也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內涵,在中國文學史以及藝術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明朝後期,審美意識總體呈現出“崇俗斥雅”的特點。與之相隨,明清小說家力行“通俗”,即化雅為俗。

他們對艱深的歷史文獻、複雜的歷史事實進行通俗化加工,將深厚的歷史意義,用小說的寫作手法,通過人物的行為與故事情節體現出來,讓大眾更容易理解。

例如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熊大木的《大宋中興通俗演義》等。後來,《三國志通俗演義》等通俗小說也被尊為古典文學名著。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到晚清時期,梁啟超認為小說是啟蒙國民的重要途徑,倡導將其列為"文學之最上層",使得國家意識和國民意識在小說創作中明顯加強,從而改變了數千年來中國文學對小說的雅俗定位。

可見,古人早已注重調和文人審美趣味與平民審美趣味之間的對立,自覺性地化雅為俗,主動轉變雅俗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中國文化藝術有雅俗之爭

音樂源於勞動人民的社會活動。例如勞動號子、祈福的巫樂等。它是人類思想情感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周禮樂制度建立之後,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形式的"樂",成為統治階級的統治手段之一。

同時,集先秦儒家樂論思想之大成的《禮記•樂記》應運而生。它十分重視音樂對社會和政治的功用,宣揚文藝的道德教化功能。

這是中國傳統“樂教”理論的代表作,對後世音樂教育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於是,居廟堂之高的統治階級所推崇的宮廷音樂被稱為“雅樂”,民間音樂則被貶為“俗樂”。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後來,周王室的權威衰微,各種新的思想文化潮流出現,舊的傳統被逐漸打破,諸侯國的音樂蓬勃發展。這種現象被傳統權威視為“禮崩樂壞”。

自春秋戰國時期的“雅樂、鄭聲”之分開始的“雅俗”觀念,也擴大至審美領域。凡是官方或者主流權威推崇的文化就是“雅”,流行於社會民間的就被視為“俗”。

這兩種審美趣味,本質上是典雅化的經典思維與通俗化的現實思維區別,因而就形成了貴族、文人與平民之間審美趣味的對立,也造成了長期的雅俗之爭。

其實,雅俗之爭除了與政治、倫理、社會、文化觀念密切相關之外,也與審美的主體--人的主觀性相關。

例如欣賞文化藝術,是一種帶有主觀美學思想的審美活動,不同欣賞者之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存在著差異。

這種差異與欣賞者的主觀趣味有著很大關係,有時很難有客觀、具體的標準,以及公允的評價。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正如西晉葛洪在《廣譬》中指出的:“觀聽殊好,愛憎難同。”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這句話,更是恰如其分地說明了欣賞者的主觀決定性。

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歷史中,諸多雅、俗在不同時代的境遇興衰、地位變遷,也說明了這一點。

甚至在文化藝術圈內,出現了“大俗即大雅”、“審醜”的極端性觀點。

時至今日,社會文化藝術的雅俗評判標準,也難有定論。

如何看待雅俗之爭

縱觀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的歷史,"尊雅卑俗"幾乎成為潛意識之舉。

居廟堂之高的“雅”被尊崇,而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俗”則長期處於被鄙視、擠壓的地位。

這不能不說是對一些古人努力化雅為俗之舉的諷刺,也是審美文化的一種悲哀。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但事實上,自古至今,一些所謂的"高雅"高高在上,遠離大眾,而不被大眾所瞭解、喜愛;而“通俗”則因抒發人性,與社會和時代相接軌,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受到大眾追捧。

這種審美失衡現象,也印證了一個真理:來自民間的“俗”是一切藝術的源頭 ,它不斷被提煉昇華為“雅”的過程,就是人類藝術的發展史。

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對楚王問》中,宋玉分別用“下里巴人”、"陽阿薤露"、“陽春白雪”指代歌曲的高雅程度和歌唱難度。

從而有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論,也引出了“曲高和寡”的經典結論。

事實上,代表高雅藝術的《陽春白雪》曲,在後世逐漸演變為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深入民間。

無論雅或俗,如果過了頭,其自身就失去了藝術的本質和初心,也就會失去受眾對象。

“雅”固然有政治倫理教化功能,但我們也要尊重“俗”作為大眾表達情感之手段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雅”的沒有上限,會令人晦澀難懂,望塵莫及;如果“俗”的沒有底線,則有害於身心健康發展,影響社會風氣。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雅與俗是人類思想文化等諸多層面的體現,因而也難免長期存在。

如果化雅為俗或者升俗為雅,則會出現新的生機和發展空間。

中國現代流行音樂則是這方面的榜樣。

流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鄧麗君以及港臺流行歌曲,曾被批為“靡靡之音”;近些年,鳳凰傳奇、周杰倫等引領的“中國風”歌曲,曾被批為“扭曲中國傳統文化”。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音樂作品有著“雅俗共賞”的音樂理念,獨樹一幟的美學特質以及與眾不同的審美意義,深受大眾喜愛,長期風靡流行樂壇,成為中國音樂殿堂的經典。

刀郎、周杰倫、《驚雷》難入高雅之列,千年雅俗之爭何時休?

人類社會的藝術現象,應該是百鳥爭鳴、百花齊放的格局。

先秦時期,儒家提出了音樂美學的基本思想--和。這也是對傳統美學思想精髓的提煉。

儒學的集大成者荀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音樂美學專論中《樂論》早已提出:音樂源於人宣洩感情的需要,但音樂等藝術應是情感與藝術的有機統一。

因而,我們要了解雅與俗的審美文化發展歷史,理解兩者之間互相融合的特點,以“和”的態度寬容其和而不同,並行共存,並且化雅為俗或者升俗為雅。

這樣,才能融合雅與俗之間的界限,彌平其鴻溝和隔閡,和諧相處,同時充分發揮它們服務於人類的存在價值。

#歷史有知識# #423頭條知識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