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文/譚峰

深夜11點到12點,你在幹什麼呢?

或者是在給短視頻裡每一個小姐姐打賞點贊,或是沉浸在網絡遊戲的BGM中不亦樂乎,又或是洗澡敷面膜準備美美噠地睡個好覺。

但是,如果在這個快接近午夜的時刻,安安靜靜地窩在沙發上,翻一本書,翻到新一天的0時0分,再上床睡覺,會不會是一番更為美好的體驗呢?

午夜之前

在一項《全民閱讀趨勢報告及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中,人們可以比較各國每年具體的讀書時長。韓國每年人均讀書量為10本、日本是40本、俄羅斯50本、以色列60本,但中國人的閱讀量僅為每年4.66本,排名靠後。而每天願意抽出20分鐘讀書的中國人,只佔所有抽樣群體的12.1%。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讀書時間(作者攝)


有一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中國人並不是不愛讀書,而是中國人“沒時間”讀書。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讀書人”可是一個被人人敬仰的社會角色。北宋汪洙更是在其《神童詩》中坦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只是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大部人都願意在工作一天之餘,能通過一些輕鬆娛樂的方式度過漫漫長夜。在很多人看來,讀書本身顯得太過沉重,會讓自己的一天顯得更加疲乏。其實,真正沉下心來的讀書,非但不會覺得“累”,還會有一種全身心放鬆的神奇感覺。午夜時分,萬籟俱寂,人們結束了一天的辛勞,更傾向於以精神交流的方式走進自己的內心。現代人最不缺乏的是躁動的攀比,最缺的反倒是能讓自己塌下心來的瞬間。

早上八點,上班族把時間給了工作。下午五點,家庭主婦把時間給了孩子。傍晚七點,兒女把時間給了父母。晚上八點,中年男子把時間給了妻子。那麼午夜呢,午夜被空閒下的時間,最好還是要留給自己,留給自己的心靈。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讀書時光(作者攝)


就“午夜閱讀”而言,最理想的狀態其實不像打遊戲那般亢奮,不是刷網劇那樣的痴狂,而是平和與專注。“午夜讀書時光”最先要克服的一個問題,並不是要讀哪些書、做哪些計劃,而是如何讓自己在這個容易入睡的時間,打起精神,進入到讀書的狀態。午夜中隨意的讀書,本質上也是讀書,它和所有時段的讀書均有一個共同點——專注。

讀書前的準備工作,是要醞釀一番的。柔軟的沙發、精緻的躺椅,可為首選。午夜讀書需要的是放鬆和隨意,這是和白日讀書最大的區別之一。如果覺得自家“隨意的條件”不充足的話,可以去到城市中的24小時書店找找感覺。比如,位於北京三里屯商圈的網紅24小時書店就是一例。越到午夜,環境越幽靜,即使是都市最鬧騰的地段,都是無一例外的。

午夜“聞書”

如果能有一些柔軟的音樂放鬆,那就是更為理想的了。這種“柔軟的音樂”可以是一段令人感到安逸閒適的旋律,也可以是吉他和鋼琴混合的小調,甚至還可以是早晨鳥鳴、田間雨滴的擬製之聲。所謂“柔軟的音樂”,不是指那些昏昏沉沉的音樂,而是有一種能讓人專心致志聚焦於一點功效的音樂。

要是沒有失眠習慣的話,這個時候你還可以泡杯淡淡的香茶,量不用太多,但需要一點清雅的味道。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讀書活動已不僅限於調動一個人的視覺感官神經方能完成,“聽書”“聊書”(比如,在電子書的互動版塊中,和其他讀者交流心得)“玩書”(即通過一些遊戲設置來獲取“看書”的趣味),都可以滿足一個虔誠讀者獲取知識的渴求。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水果拼盤(作者攝)


但是,“聞書”所調動的嗅覺神經,卻越來越被人所淡忘,殊不知這才是讀書最為原始的魅力。“聞書”聞的不僅是紙質書本中油墨撲鼻的味道,還有讀書時從杯子中傳來的花茶的香氣,它使午夜讀書的體驗不僅是有聲的、有色的,還是“有味”的,這恐怕是再先進的科技都難以複製的。

午夜讀書時的燈光,不能調的太昏暗,這樣會讓人有種昏昏欲睡的感覺。但太充足的光線,也容易讓眼睛變得不舒服,亢奮的神經易令自己遊離於書外,心不在焉。適合裝置在臥室中的白熾燈,可為午夜讀書時光的標配,這時在讀書案頭的側面再增加一些一閃一閃的霓虹燈,那就更有“午夜讀書”的奇幻氛圍了。如此,你的“午夜之旅”便是唾手可得了。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讀書”需要一種奇幻的氛圍(作者攝)


除非是想讓自己的午夜時分亢奮起來,懸疑類、恐怖類、專業類的書或者成功學類的書目最好還是少碰。懸疑類的書,會讓你的腦子時刻處於邏輯推理的“燒腦狀態”,讓你遭遇“高燒不斷”的睡前焦慮心理。恐怖類的書,則讓你最後一根歸屬溫和午夜的汗毛都直豎起來,不能像個正常人那般正常地泡腳入眠。

專業類的書,如果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話,也最好從“午夜書單”中劃掉,它已佔用了你足夠多的時間,你應該趁機換換腦子了。成功類、財富類的書更是驅使你激情澎湃的“小宇宙”不停地釋放能量,以致你難以安然入眠。

午夜書單

你的“午夜書單”不妨裝上兩類書目。如下圖所示,一類是人文和藝術書籍,一類則為社科類讀本。文學永遠是夜讀的主流書單,無論你是中國古文還是西方文學,人們都可以在安寧的夜晚找到那個可以寄放心靈的精神家園。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書單分類(自制)


這裡有個“小竅門”可以讓你的“文學之夜”更有“沉浸感”。一般文學著作中都有很多細節描寫或深刻評析的段落,這些段落都是作者創作中最出彩,也是最經典的“橋段”。當你默讀到這些段落的時候,不妨配著家中輕放的音樂,以自己的方式或熱烈或深情地朗讀出來,你會在奇幻的午夜時刻感受到一種別具一格的讀書情趣。

在藝術類書籍中,你可以多翻閱一些有關繪畫、雕塑、美學、漫畫、生活、時尚等領域的有關“美”的文字或圖片。藝術類的書籍有個特點,就是讀者可以通過大量精美的圖片,更為直觀地感受到專屬於午夜美學的光芒。如果條件允許,你可以把這些精美的圖片用手機拍下來,隨同幾段優美的文字傳送到自己的社交媒體或平臺,以這種別樣的讀書筆記的方式,記錄一段美好的午夜時光。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書單(作者攝)


社科類讀本自然廣泛地包含諸如哲學、歷史、地理、心理學、職場、人物傳記、經濟、管理等領域。這類書比較成系統,需要以一種大的“格局”去閱讀,在短短的“午夜閱讀時段”內,人們一般很難深入到書中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在這種情況下,你一方面可以只看書的目錄,然後找到目錄中自己所感興趣的部分,讀下去。另一方面,你還可以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隨意地翻起來,看到“吸引眼球”的論點或論據直接停下來,認真地順勢思考便可。

對於社科類讀本的“午夜閱讀”,最忌諱的是面面俱到,最耗時的是抓小放大,最有效的則是獨出己見。午夜讀書,不需要如白晝閱讀時那般清醒、那般理性,它是可以很主觀、個性的。在面對旁徵博引的社科讀本時,讀者可以不必“貪多”,而是“求精”;不必“摳細節”,而是“抓重點”。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三里屯(作者攝)


碰到書中作者提出的一個觀點時,先不著急在句子下面畫個波浪線,也不必知道太多這句話的出處、背景以及和其他章節的關聯,而是應該想想這樣一句話、這麼一個觀點,你認可不認可。如果不認可,不讀也罷,可以繼續接下來看書中其他更吸引你的部分。瞧,這就是“午夜閱讀”,它原本就是如此簡單、如此任性,只因它是專屬於你的“讀書小時光”,你要有你的自主權,要有你的判斷力。

午夜關鍵詞

午夜畢竟是短暫的,讀書筆記也應該告別傳統筆頭劃線的方式,審時度勢地創新出一種更為便捷的“語音筆記”模式。當看到一句話比較好的時候,你可以“簡單粗暴”地用語音說話的方式,將這句話記錄下來。更深一步的是,你還可以用“語音筆記”的方式,記錄下你對於這種觀點的批判性看法或建設性意見。每條語音記錄的時長儘量控制在30秒鐘左右,大量的“主體時間”還是要留給閱讀本身。

有關“語音筆記”最後的轉化問題,要看你機動時間的多寡以及你對此想投入的興趣和精力。你可以在午夜閱讀時光過後的五分鐘內,將語音轉化為文字,儲存在一個指定的內存空間或是媒體平臺賬號中;也可以將語音和短視頻結合起來,剪輯整理為一個“聲情並茂”的“午夜成果”,時常來供自己查閱學習。甚至,你還可以把這些靈感整理成文,加工成一篇頗有創意的文字作品。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夜晚中的王府井書店(作者攝)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午夜讀書是一個需要堅持的計劃,但並不等於要每天堅持。晚上11點到12點這個區間,畢竟是一個適合睡覺的時間。一週抽出多長的時間來進行“午夜閱讀”,還是要看自己身體的具體“承受能力”。

“午夜書目”的整體規劃當然是因人而異,要體現“follow your heart”(遵從內心)的原則。也就是說,“午夜讀書計劃”的時長、需求和想要達到的效果,都由你說了算。但這裡推薦一個有趣而有實效性的“讀書計劃”。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書屋(作者攝)


這就是:關鍵詞法。具體地說,在一段時間內,你究竟想要一種什麼樣生活,而這種生活是你在工作時間內不會想、不敢想甚至是不屑想的。當這個關鍵詞產生之後,你就可以大膽地在一定期限內(比如一個月內),指定自己的讀書時間表。

譬如,我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想要了解一些世界上又文藝、又小眾的地名。那我的關鍵詞就可定為“小眾文藝地圖”。這個地圖在哪裡找呢?就在上述所推薦的兩類領域中:人文和藝術類、社科讀本類。在人文和藝術類中,我們可以選擇文學作品中出現的真實地名、繪畫中的地名、音樂作品中涉及的地名。而在社科讀本類中,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哲學家所研究的相關國家或地區的作品,都可成為你浪漫午夜中的必讀書單。

午夜行動

有關具體選擇哪本書的問題,你可以遵循一個原則——先近後遠原則。所謂“先近”,就是先蒐羅自己手頭已佔有的紙質書籍、電子版書籍。所謂“後遠”就是在“用盡”自己手頭的書籍資源之後,又確有閱讀之必要時,可通過網購紙質書籍、APP下載電子版書籍、最新書目獲取等方式來進一步收攬整合極具個性化的讀書計劃。

具體操作起來:先把“讀書計劃”整體週期一個月分為兩個階段、四個週期,每一週可在“人文類”和“社科類”間交叉切換。然後再把自己所甄選的書籍逐一填到下列表格中,你的“午夜讀書計劃”就是如此形成了。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午夜讀書計劃(期限為一個月,自制)


如上圖所示,“人文與藝術”和“社科”分別交叉於一個月四周之間,一個周抽出三個“午夜”的時間用來閱讀,工作日佔兩天,週末日佔一天,當然這也可以靈活地調整。為了尋找“文藝地圖”,可以藉助西方文學、三毛遊記以及不同建築所在地名等靈感,來發散地串聯起人文書籍中隱藏的“小眾地名”。社科方面,可以跟隨哲學家、地理學家、影視導演、管理人員(《貝佐斯的數字帝國》是管理學大師拉姆·查蘭2020年的新作)來完成一次屬於你的神奇的“午夜之旅”。


這裡,有你的一份“午夜讀書計劃”

旅行中的電子書(作者攝)


雖然在數字時代,閱讀的介質呈現多元的態勢,但“午夜讀書時光”最好還是從手捧一本紙質書籍開啟。最先想到的理由便是,人們白天對於電子媒介產品的接觸已足夠頻繁,如果晚上再繼續使用,無論是對皮膚的輻射還是對眼睛的刺激,都不得不說是造成了“二次傷害”。

同時,電子書籍還是更適用於旅行、等待、乘坐交通工具等碎片化的時間片段,午夜居家安頓時分更能凸顯紙質書籍所獨有的優勢。而且,電子類書籍一般也都會暴露出電量不足、色彩不飽滿(現在市面上流行的電子書還是以黑白顏色為主)、時不時會彈出無關信息等問題,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午夜閱讀的全方位“感官式體驗”。

最重要的是,讀書原本的樣貌就是坐在房間安靜一角,聞著書香、聽著音樂、看著文字、想著人生,如此多樣的感官刺激,少一樣都不算一個圓滿的“讀書流程”。毋庸置疑地,這樣的流程不用在乎充電問題,暫時擱置世外紛擾,反倒顯得更為簡單、更為純粹,也更符合你“午夜讀書”的情境和心緒。


<code>視野 · 深度 · 新識/<code>

文化版、傳媒版、時尚版、旅行版、人物版、國際版,每一版面都將開拓一片“新大陸”。

帶你發現“新大陸”,先點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