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武王灭商建周,建立诸侯国,随着各诸侯势力强大,割据混战。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再到秦始皇的扫六合,大一统。秦是怎样从一个边陲小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为何说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呢?

诸侯国的形成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消灭了商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的朝代,也是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朝代——西周。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实施了的分封制来进行权力的分配,利用宗法制作为分配的原则。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西周时期的宗法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当时,统治者把土地和人民分别分配给了先古圣王后裔、王族、功臣和贵族,比如姬姓国,姜姓国,妫姓国,姒姓国,子姓国,嬴姓国,己姓国,芈姓国,董姓国,姞姓国,风姓国。

这些姓氏下又分为不同的诸侯国,《荀子》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些诸侯在面积大小不一的领地建立自己的诸侯国,诸侯的任务和职责是必须服从周王室,按期纳贡,随同作战,保卫王室。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之间的地位也有高低之分,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爵位:“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五等爵,这也是周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西周的分封制度

春秋五霸

西周末年,西周的国运似乎走到了尽头,礼崩乐坏,周王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的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周王室的势力和对各个诸侯国的控制力日益衰弱。

有一些势力较强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领土和人民,开启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争霸模式”,不断的对周边势力较弱的诸侯国发动战争,获取更多的土地和权力。获胜者就召开诸侯国会议,迫使各战败的诸侯国的国君和人民尊他为“霸主”。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据史料记载,东周春秋时期相继称获得霸主地位的有五位,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但是这里有七种说法,在中学课本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齐桓公和晋文公两大霸主的地位无可争议),其中一种出自《史记索隐》中所记载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观点出自《荀子·王霸》所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五种观点虽有史书记载,但是很少被人们所提及,分别是:

出自《辞通》所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

出自《四子讲德论》所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出自《白虎通·号篇》所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出自《汉书注·诸侯王表》所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

出自《鲒崎亭集外编》所记载的: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春秋五霸

从这几种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和晋文公两大霸主的地位无可争议,秦穆公的争议也不大,宋襄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这些诸侯国国王的争议最大。但是,宋襄公虽有霸权之心,但无“称霸”的实力,只是昙花一现。越王勾践早期的实力较弱,十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把吴国灭掉后只是出现短暂的强盛。只有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父子两代王实力强大,具有称霸中原的野心。所以我是更加偏向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改称“王”。随着诸侯之间的“争霸”,到了春秋末年,出现了主要的势力较强的诸侯国,包括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一共七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早期,越王勾践,十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把吴国灭掉了。此时,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晋国、齐国、楚国、越国这四个国家实力较强。

晋文公即位后,设立三军机构,为晋国六卿的形成打下基础,六卿分别是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卿掌控着晋国的国政,轮流担任执政官,国君逐渐沦为摆设。其中,赵氏最强。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越国把吴国灭掉后,出现了一段短暂时期的强盛,但是由于常年战乱,导致实力下降,楚国对其发动战争,越国不敌而战败,越国在公元前333年被楚国所灭。根据史料记载,到了战国中期,秦、齐、楚、赵、魏、韩、燕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战国七雄的成员只有这一种观点,无可争议。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战国七雄

各国为强己而争相变法

在群雄争霸的时代,战乱不断,人人自危,各个国家为了富国强兵,增强自身的实力和威望,开始对本国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变法,比如,齐国邹忌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赵国公孙仲连变法、魏国李悝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燕国乐毅邹衍剧辛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齐国、魏国、楚国通过变法,国家的实力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和军事上远远超过了其他四国,当时只有这三个国家敢于向其余各国称王,但是这三个国家只是短期的强盛,之后便慢慢走回了衰落,它们为何不能够长期的强盛呢?商鞅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它们三个国家的变法不彻底,并没有以“法治”取代“人治”,而“人治”会出现一个问题是: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所以,他便开始了更为成功,更为法治,更为彻底的变法,史称“商鞅变法”。

“三国之变法只强一时而不强长远,皆因变法不彻底,名为法治实为人治,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商鞅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战国七雄,各国的变法

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大增

从古至今,凡成就大事者,必定重视人才,知人善用,当然,秦国也不例外。战国初期,秦国综合实力远不如其它六个大国。为了提高秦国的综合实力,防止被其它国家欺辱,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向全天下颁布《 求贤令》。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在大臣景监的推举下,重用商鞅,商鞅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确定了变法的内容。一切变法工作准备就绪后,担心天下的人民对自己的变法有异议,并没有急于公布于世,为了赢取大家的信任,商鞅采取了“徙木立信”的方法。他命令士兵把一根三丈高的木头竖立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商鞅说: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赏他十两黄金。大家都感到奇怪并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重金之下,必有勇夫,有个人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来表示这是真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徙木立信

商鞅深知齐国、魏国、楚国三国变法的弊端,确定了自己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迅速发展壮大,在军事,经济各方面得到显著的增强。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被称为“天子致胙”,“诸侯毕贺”的军事强国。周天子封秦孝公为“方伯”,其它国家纷纷前来祝贺,可以说,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富足的国家。商鞅主持的变法在各国中是最全面,最系统,最彻底的,为秦国最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闻战则喜,“乡邑大治”。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商鞅变法

秦灭六国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我国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大约持续了五百余年,这也是我国分裂时间最长的时期。这一期间,周王室衰微,群雄争霸,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统一国家和安定和平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孟子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秦国在实施商鞅变法之后,如同猛虎雄狮,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特别是军事方面,实力大增,一跃成为这七个国家中最强大的国家。在秦国面前,其他国家不过只是小角色罢了。秦王周密布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人为秦王谋划了统一全国策略。

这个策略主要包含两点内容,第一,其它六个国家动荡不安,相互疏远,秦国灭掉其它诸侯国,是为了统一国家,免于连年战乱。尉缭为了防止其它六个国家联合在一起,就提出了“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的策略,让这些国家内部有矛盾,制造混乱。第二,远交近攻策略,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李斯建议秦王政先攻韩赵。

“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秦灭六国

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就算偶尔出现一两个势均力敌的对手,也不过如昙花一现,根本无法撼动秦国坚不可拔的根基。秦国先后举兵把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灭掉。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咸阳称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结束了长期五百余年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秦朝疆域

总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这是不朽的伟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春秋到战国,诸侯争霸五百余年,在这个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那是一个从毁灭到创造的大转型时代,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由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和文化在这种社会大变革时代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思想文化绽放在华夏大地,文明遍地开花。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比任何一个朝代的思想争鸣更为激烈激烈,诸子百家的思想家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思想文化登上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舞台。

从诸侯争霸到大一统,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百家争鸣

比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政”;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依法治国”等等。这些思想和文化是先贤圣人们智慧的结晶,这些思想也是中华文化的底蕴,它们是为人处世之道,亦是治国安邦之法。

自秦一统天下后两千年多年间,几乎没有出现新的思想可以与诸子百家相提并论的新兴思想学派。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儒家先贤孔子、孟子、荀子无人可及。道家宗师老子、庄子、列子也未被超越。统一了国家,也“统一”了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