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中會失敗,四個客觀原因,三個主觀原因

文|小毅說史

夷陵之戰起因

夷陵之戰經過

蜀漢在夷陵之戰失利的原因

夷陵之戰起因

赤壁之戰,蜀漢集團和孫吳集團聯合起來共同對抗曹魏集團,勝利之後,蜀漢集團分得了荊州的南郡、零陵、武陵、桂陽、長沙一部分地區,而孫吳集團佔據了一部分的江夏郡和南郡,曹魏集團佔據荊州部分地區。對於地區的劃分,劉備心想是理所應當的,畢竟也為勝利果實付出了很多,但孫吳集團並不是這麼認為,這裡也為之後蜀吳之間的不信任埋下了伏筆。

之後魯肅曾找到關羽,要關羽把其中三郡還回來,但以關羽的脾氣,並不想理魯肅。最終孫吳集團還是選擇以大局為重,不能在這個時候跟蜀漢鬧翻,隨之雙方達成協議。但是這一協議的達成也只是暫時性的,雙方都不想就此罷休,利益是永遠掙不完的。

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中會失敗,四個客觀原因,三個主觀原因

219年的夏天,關羽出兵北伐,一路上氣勢如虹,破襄陽,圍樊城。而就在此時,關羽驕傲自大的性格就引來了禍端。孫權一開始是答應關羽出兵支援,但他並不想讓關羽北伐成功,所以以各種藉口延緩吳軍的行軍速度,關羽得知後,向吳軍罵道:“等我把樊城給拿下,我就把你吳國給滅了。”孫權得知此事之後大怒,派呂蒙去襲擊荊州,南郡很快失守,同年的十二月,於臨沮被殺。

雖然孫權已經佔領了荊州的南部地區,但他也心知肚明,自己的實力並不足以跟曹魏集團抗衡,便向劉備示好,想再次與蜀漢結盟,當時得知兄弟被殺的劉備正在氣頭上,想都沒想便孫權的請求給拒絕了。

夷陵之戰經過

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中會失敗,四個客觀原因,三個主觀原因

221年,劉備在稱帝,在稱帝后不足1個月的時間,就提出了要出征東吳,表面是有徵求大臣的意見,其實也就是走走過場,因為劉備心意已決,決心要為自己的兄弟報仇,同時證明自己的能力,這也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機會去完成心中的夢想。

這裡有個小插曲,自己的另外一位兄弟,張飛,因為虐待部下被殺。麾下的大將被殺,本應該暫緩節奏,重新佈局,但劉備沒有這樣做,反而加快自己的節奏,親自率領四萬大軍征討東吳。

在戰爭的初期,劉備是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勝利。孫權得知此事之後,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人去對抗劉備。蜀軍和吳軍在夷陵對峙達半年之久,陸遜利用這段時間,也把蜀軍的破綻給看破了,後採取火攻的策略,很快大敗蜀軍,劉備逃至白帝城,同時也病逝於此,一代帝王從此隕落。

蜀漢在夷陵之戰失利的原因

客觀原因:

一、兵力劣勢

由於當時吳國是魏的藩屬,身為吳王的孫權便向曹丕請求支援,信中是這樣說道:“劉備有四萬大軍,聲勢浩大,希望派兵前來支援。”由於這封信的目的是為了想讓曹丕派兵增援,所以從心理角度來說,孫權肯定是想把劉備的軍隊誇的越厲害越好,可見劉備率領的部隊是小於等於四萬人的。哪陸遜帶了多少人呢?從史書記載來看,是一支五萬人的軍隊。

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中會失敗,四個客觀原因,三個主觀原因

二、劉備孤掌難鳴,手下缺乏可用之才

蜀漢的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關羽219年臨沮被殺,張飛在出徵之前被部下所殺,馬超當時在守衛西羌、黃忠220年病逝、最慘的就是趙雲,因為當劉備提出要東征孫吳的時候,趙雲有很大的意見,認為蜀漢當前的敵人不是孫吳,而是曹魏,劉備聽了之後很是憤怒,便棄用了趙雲。五虎將之外還有一人,那就是魏延,魏延當時正在守衛漢中。

三、後勤得不到有效保障

我們首先看,劉備需要如何後勤補給。

劉備所需要的軍需物資都依賴成都方面的供給,成都到夷陵,就算現在走高速也有大約900公里,更何況在古代。古時從成都要運送物資到夷陵,陸路的話需要經過大巴山脈,大巴山可謂峭壁嶙峋、孤峰兀立。“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正是形容於此。陸路雖然不好走,但水路相對較好。雖然水路相比陸路較好,但其劣勢也尤為明顯,只要遇到洪水期,船隻全部都要停運,供給也就斷了,而洪水期又多發於夏季。

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中會失敗,四個客觀原因,三個主觀原因

東吳方面後勤補給。

東吳的供給相比於蜀漢那方便太多,身後就是江漢平原,距離荊州也非常之近。

四、蜀漢水軍力量弱小

由於不能水軍力量弱小,所以劉備不能水陸同時前進,不能對下游的荊州造成較大的威脅。這也就為劉備拋棄船隻,陸地紮營埋下了伏筆。

主觀原因:

一、行動倉促,準備不充分

219年年底,關羽被殺,221年的七月份,劉備就率領大軍東征孫吳,這中間,僅僅相隔1年零7個月,就算劉備在關羽被殺之時,已經想好要東征孫吳了,但是準備軍需物資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水軍所需要的船隻等。

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中會失敗,四個客觀原因,三個主觀原因

二、劉備出現了驕傲的心理

在夷陵之戰的開始階段,蜀軍連戰連捷,士氣高漲。221年的七月,蜀軍擊敗部分吳軍佔據了巫縣、秭歸。在第二年的二月,進駐夷陵,固陵郡失守,荊州其它各郡紛紛響應劉備,蜀軍信心爆棚,驕兵是兵家大忌,這也為陸遜有了可乘之機。

三、劉備不善於納諫

部下黃權曾向劉備建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 為後鎮。”劉備不但不聽,反而將黃權調離前線,從這一點不難看出,劉備當時已經頭腦不清醒了,一意孤行,其失敗實屬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