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时期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其属官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引言:在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中,“三公九卿”制都是大家能够耳熟能详的,“九卿”这一官制起源于战国后期。经秦汉后过隋唐数朝,又历经元明沿用至清代,贯穿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之中。但形成严格体系的“九卿制度”是在东汉时期所形成的。

汉晋时期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其属官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与此同时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也悄然发展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卿制度”。三卿制度成为成型的体系是在晋武帝时期出现的,较正统的“九卿制度”晚一些了。东宫三卿制的诞生深刻影响着晋武帝朝政的动向,那么在这一境况下汉晋年间三卿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呢?

汉晋期间太子詹事属官的归并促使了太子三卿制的形成

三卿与中庶子等官的分离有很长的传统,它起源于西汉。

《汉书》中记载:太子詹事“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太子太傅、少傅“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舍人。”

而这两者分工还是比较明确的,太子詹事负责掌管太子的家务事,太子太傅和少傅则负责太子谕教。晋代太子三卿制度的形成,说白了其实就是汉代詹事属官发展以及归并的结果,其中最先退出历史舞台的是太子中盾。

太子中盾存在的时间很短,仅仅是两汉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官职就被撤了。虽然它存在的时间短,但它又被称为太子中允,它可是皇太子的亲近之官。皇太子不上朝的日子里,太子中允就会作为皇太子的私人代表入宫“请问”。

汉晋时期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其属官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太子中允完全就是皇太子面前的红官,关系亲密到就类似于侍从。按理来说,这么令人眼馋的一个职位,应该会在众人的瞩目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但是,到最后它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原因与太子庶子、太子舍人等侍从官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

《通典》记载:“宋、齐有中舍人,是其职也。”

随着太子中盾地位在东宫的淡化,卫率的地位也受到了擎制。作为东宫门卫首领的卫率,在两汉东宫的地位持续走低。原因就在于他的职责是东宫门禁,卫率这个职位和其他官职比较其实并不占优势。

而且在东宫官僚体系中,太子卫率和皇太子的交流并不多,这也像现在小区保安和业主交流不多是一样一样的,所以这个卫率就属于官场上最外围的官员了,存在感微乎其微,它的官秩在东汉就非常低。

魏及晋初的“卫率令”,其实是抄了两汉时期的作业。从西汉到东汉,太子卫率的基本职责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官秩却由千石降到了四百石。在西汉的东宫中,太子卫率的官秩仅仅次于太子二傅、太子詹事,远高于太子家令等官,而俸禄也是高达千石。

但是到了东汉,太子卫率的官秩不仅低于太子家令,甚至也低于太子仓令这种事务性的小官。在《后汉书》的记载中,卫率在官秩上已经是处于倒数第二了。最后一个迎来变革的则是詹事属官厨、厩长丞了。


汉晋时期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其属官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在《汉书》中记载的是这两个官职分别属于太子家令和太子仆。在东汉太子少傅之下,俸禄达到千石的只有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三个职位,由于官秩地位都比较低,所以食官令、太子厩长等职官就慢慢的被划分到这些职官之下了。

经过东汉、魏晋时期的发展变化,太子詹事属官有的被取缔,有的转为别的官职,有的就直接和其他官职合并了。而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这些原来千石的官职,就降为了太子少傅之下的第一阶层的东宫官僚。而对于汉魏间制度变迁的种种总结就完美的体现在了西晋的太子家令、太子率更令、太子成仆为“太子三卿”上。

名为三卿却掌管着七卿事务的权力

在晋书中记载的“太子三卿”的职务的范围比实际的要大一些,比如太子家令“职比廷尉,司农,少府”,太子率更令“职如光禄勋、卫尉”,而太子傅“职如太仆,宗正”。这三卿的职权范围加起来已经相当于是朝廷上的七卿,仅仅就缺少“职如”太常和鸿胪二卿。

这是因为皇太子他仅仅只是太子,并不是天子,他还不能越过自己的老父亲去独立掌管“礼仪祭祀”和“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的权力。所以,其实皇太子的“东宫三卿”就是皇帝九卿的迷你版。

汉晋时期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其属官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在“太子三卿”的职权范围上面,其实在汉晋年间是有较大改动的。比如太子家令刚开始是由于为太子主持家事而得名。

《通典》记载:“汉代太子食汤沐邑十县,家令主之。”

由此看出“太子家”如同诸侯封国,有汤沐邑十县。而太子家令不光是负责太子府邸各项家务事,就连主持汤沐邑事务也是他的份内之事。相比于东汉,两晋时期的太子家令又多了一个“主刑狱”的任务。

而太子率更令和太子仆也是由于他们的职务而得名,两汉时期太子率更令主要是“主庶子、舍人更直,职似光禄。”,太子仆则是作为皇太子的代表,在太子不入宫的日子里代表太子去向皇帝“问起居”。到了两晋时期这两个官职的职责,也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太子率更令转为“主宫殿门户及赏罚事”,在《通典》、《晋书》的记载中,均提到太子仆在“主车马”的职能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职如宗正”的“主亲族”的工作。但是“车马”和“亲族”二者的关系可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块儿去,所以说,太子仆其实是拿着一份薪水,干着两份工作。

汉晋时期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其属官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三卿看似官职降低在实际却仍是东宫“达官”

东汉太子率更令、太子家令、太子仆的官秩都是千石,成为了仅次于太子二傅的高等东宫官僚,到西晋时期,就逐渐丧失了这一有利地位。而这一情况的原因则是太子中庶子、舍人等侍从类职官的上位,形成了东宫的中书,散骑、门下诸机构。

而且,在西晋重新构建东宫官制的体系中,太子三卿被看作事务性官僚群体,在东宫官僚体系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被边缘化。“太子三卿”这个名字正式出现是在晋武帝时期。按西晋官制,太子三卿就相当于皇帝七卿。

九卿中只有太常与鸿胪二卿在东宫中没有完全匹配的职位,这是因为皇太子并不拥有 “礼仪祭祀”和 “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的权力。与两汉相比,西晋太子率更令丧失了主庶子舍人更直的职权,所以他的地位是下降了不少。

太子家令虽多了 “主刑狱”之职事,但是丧失了对太子食官令的管辖权。太子三卿的这些变化是因为庶子、舍人等太子近侍臣僚群体的地位抬升、权力扩大,而太子三卿被视作事务性官僚群体,在东宫官僚体系中不再占据高阶位置。

汉晋时期素有小朝廷之称的东宫,其属官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革?


这也使得太子三卿的排序发生变化。由于中庶子、庶子、舍人以前皆为太子率更令属官,随着东宫中书、散骑、门下诸机构的成立,率更令职权被削夺,其在三卿之中地位下降最快。晋代太子三卿排序,家令已经取代率更令位居首位。

但是,尽管是这样,太子三卿在两晋时期仍然是东宫的“一把手”。一个原因是“东宫官属,通为清选”,再一个原因就是太子三卿除了掌管一些事务之外,还有着谕教太子的任务。晋武帝对于太子三卿的改制,正体现了这个原则,而这一点又恰好是对汉制的沿袭。

参考历史资料:

《汉书》

《晋书》

《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