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今天《攀登者》點映,這部電影我認為可以值7分左右,沒有經過集體主義洗禮的徐克和李仁港終究是不能明白登頂珠峰對於當時我們的意義,而在普世價值觀塑造下的這部電影則更凸顯個人英雄主義,反而失去了這樣的華彩。如果不是吳京、張譯、章子怡等人精彩的演技,那麼最終電影就真的只能撲街了,總體而言,這是一部靠演員拯救導演的電影。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登頂珠峰的意義

珠珠穆朗瑪峰,位於中國和尼泊爾兩國邊境,高度8844.43米,地形極端險惡,氣候變幻莫測,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對於珠峰的歸屬,當時中尼雙方存在爭議。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很多國家都想在中國這塊肥肉上咬上一口。

劃界談判時,中方提議將邊境線劃在珠峰頂峰,但尼方認為,珠峰完全在尼泊爾境內,與中國無關,“你們中國人都沒上去過,怎麼能說是你們的?”

這樣的反問,緣於尼泊爾人的率先登頂。1953年5月29日,39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和新西蘭登山家艾德蒙•希拉里,從南坡登頂珠峰,成為歷史上第一支成功登頂的隊伍。他們也因此成為有史以來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在這樣的前提下,1955年,中華全國總工會組成了35人的登山隊,開始進行衝刺珠穆朗瑪峰峰頂的訓練,在相繼征服秦嶺太白山主峰、慕士塔格峰、登貢嘎山之後,中國登山隊開始對登頂珠峰擁有了信心。

當時中國登山隊的目標是爭取在1959年3月至6月間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雖然之前有過諾蓋等人的登頂經驗,但是中國登山隊要從北坡登頂珠峰,是非常不被看好的。

因為北坡早就被登山界認為是“死亡之路”,1921年到1938年,有著豐富登山經驗的英國登山隊在7次試圖從珠峰北坡登頂失敗之後曾經得出這樣的結論:“想從北坡攀登這座連飛鳥也無法飛過的山峰,幾乎是不可能的”。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當時訓練畫面

1958年,登山大本營準備完畢,開始了衝刺峰頂的集訓,1960年5月25日凌晨4點20分,成立僅兩年的中國登山隊成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經過突擊訓練,成功從珠峰北坡登頂,在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壯舉的同時,也將英國人口中的“死亡路線”踩在了腳下。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在這場登頂珠峰的戰役上,王富洲嚴重凍傷,卻一直負責整個隊伍的物資運輸和技術安全工作,屈銀華在首登珠峰之後腳部受到凍傷,而後被切除了十根腳趾,

“我當時參加登山隊,就是為了完成國家交給的任務,那時候是一定要登上頂峰,要樹雄心,立壯志,不把珠穆朗瑪踩在腳下誓不罷休”。 ——王富洲

然而當時因為裝備的問題,沒能留下登頂的照片,一度讓西方國家登山界質疑中國北坡登頂的壯舉,按照國際登山慣例,登頂者必須有充足的登頂證據才能得到公認。這個證據至少包括:第一,登頂者必須在頂峰留下紀念品,任後人來認可;第二,登頂者必須在頂峰拍攝360度的環境照片和登頂隊員在頂峰的照片。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儘管後來的登山報告、採訪和其他人的經歷都解釋了所有的疑問,但是依舊無法徹底擊碎所有的質疑。但是王富洲等人的壯舉依然堅定捍衛了國家主權,1961年,《中尼邊界條約》正式簽署,兩國曆史上遺留的邊界問題得到解決。

在我們登頂之前,海拔8000米以上一直被視做生命禁區,因此我們必須在兩瓶氧氣用光之前完成登頂,也就是說我們從登上去到撤下來一共只允許用8個小時。我們從24日早晨9點出發,到25日21點撤下來,一共用了36個小時,以至於英國等一些國家就對我們是否的確從北坡登上過珠穆朗瑪峰產生了懷疑。因為這在他們眼中是不可想象的。不過後來證明沒有氧氣也可以做到,後人借鑑我們的經驗開創了無氧登頂的方法。——屈銀華

而為了打破外界的質疑,1975年,為了破除西方人的爭議,王富洲負責了此次的組織工作,中國登山隊女隊員潘多和8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沿著1960年的路線,再次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發起衝擊,在克服了缺氧、低溫、狂風等諸多困難之後,於1975年5月27日再次成功登頂。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在經歷了多年的動盪歲月之後,貧弱的中國登山者們用自己的行動徹底擊碎了西方人的質疑,堅定捍衛了國家主權,也在那個動盪的歲月裡鼓舞了所有中華兒女,給予了中華兒女以前進的動力,中國人只要想做就沒有完不成的事情。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而在給世界留下中國測量高度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勇敢、智慧和堅韌。2008年,奧運聖火更是通過第二次登頂珠峰留在第二臺階的金屬梯將聖火送上了峰頂,當時中國第一次舉辦奧運遭受了海外勢力重重阻撓,而中國則通過這樣的舉動向世界宣告,中國一定能行,當時可以說鼓舞了當時海內外所有的炎黃子孫。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兩次珠峰登頂的壯舉,鼓勵了幾代中國人,儘管時代不同了,但當年攀登珠峰時的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依然留在我們的心裡,它就像火炬一樣傳遞到新一代中國人的手裡,他們會帶著這股精神去攀登新時代的“珠穆朗瑪峰”,不管這條路有多難,但是在中國人眼裡,沒有不可能征服的高峰。

珠峰登山隊的集體主義精神

中國一直以來和西方不同的是,我們是受集體主義的洗禮成長的,在那個年代裡,為了國家為了集體,個人可以勇於奉獻自我。而正是在這樣的集體主義精神下,中國完成了兩彈一星、南京長江大橋等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

而這兩次登頂珠峰同樣是在集體的作用下完成的,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時候,除了王富洲、屈銀華、貢布之外,其實還有劉連滿,在攀登至海拔8700米、被外國探險家稱為不可逾越的天塹“第二臺階”處時,劉連滿為隊員們充當人梯,隨後耗盡體力未能登頂。嚴重缺氧使劉連滿進入半昏迷狀態,此高度窒息隨時都可能發生。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而同樣在這第二臺階,屈銀華在攀登這一段時,為了踩住冰錐脫了靴子,此後一直都只穿了一層單襪,這也是為什麼後來屈銀華被截肢的原因。第二臺階的那一段其實只有五六米高,卻整整困了他們5個小時。屈銀華說:

“隊友託著我在上面打冰錐,後來我就一隻腳踩著冰錐,一隻腳踩著一個凸起一點的岩石,往上一個一個地釘冰錐,冰錐露在外面的部分很短,我們那8斤重的鞋太厚重,不脫了根本踩不住。”

而在下山的時候,由於報話機都滾到山下去,所以下撤的登山隊員和大本營沒有辦法聯繫。他們只能依靠一根繩子相連互相扶持進行下撤,在大約下到8000米時,屈銀華一摔把王富洲也帶倒了,兩個人直接往下滾,最後一塊岩石掛住了我們倆之間的繩子才停了下來。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可以說,這兩次登頂珠峰都是隊員之間相互配合、互相犧牲之下才取得的成功。他們是中國集體主義精神的代表之一。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正如劉連滿在考慮到登上第二臺階的隊員可能缺氧之下,毅然將氧氣瓶放在原處,讓隊員下撤的時候可以使用,他在紙條上這樣寫道:

富洲同志:我沒有完成黨和祖國交給我的任務。就交給你們三個人去完成吧!我這氧氣筒裡還有氧氣,留給你們三個人勝利回來時用吧!你們的同志劉連滿

”。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徐克普世價值觀的拖累

這部電影不適合叫李仁港和徐克過來導演,因為他們是中國香港人,並沒有接受過這種集體主義精神的洗禮,沒有辦法體會到這樣的情緒。

所以在徐克的普世價值觀的影響下,整部電影並沒有拍明白當年珠峰登頂對於中國人的意義,他還是沒能領悟到那個年代集體主義精神的精髓,以及當初登山隊員們赤子般的愛國之情,反而又一次拍出了香港導演所擅長的個人英雄主義…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李仁港、陳觀泰、徐克

在整部電影中,著力刻畫了吳京飾演的方五洲和章子怡飾演的徐櫻以及井柏然飾演的李國樑和曲尼次仁飾演的黑鳳凰之間的愛情,讓整部電影落入了俗套,其實只需要刻畫一對戀人就非常不錯,像李國樑和黑鳳凰,李國樑犧牲,身為戀人的黑鳳凰繼承了李國樑的遺願,登上峰頂,這樣既豐富了黑鳳凰的角色,也更加具有感染力。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李國樑這個角色是在致敬第二次攀登珠峰犧牲的鄔宗嶽烈士,當時記錄鄔宗嶽烈士的資料是這麼寫的:

“5月28日,當登山隊從頂峰下到海拔8200米時,只見鄔宗嶽的揹包、氧氣瓶、冰鎬和攝像機規規矩矩的放在懸崖邊上,旁邊有一個滑落的痕跡。下到8000米附近時,人們看到在懸崖頂部風化岩石和冰雪混合的地方,鄔宗嶽長眠在了他魂牽夢縈的珠峰雪白的懷抱中”。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而在電影中,李國樑這個角色得到了昇華,無論是在方五洲受傷之後毅然決然申請接任隊長,還是最後為了保護攝影機而犧牲,可以說李國樑這個角色在片中用自己的方式向烈士致敬,他和鄔宗嶽烈士一樣,選擇了犧牲自己,保護好攝像機,這一幕悲壯且感人。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而徐櫻和方五洲之間的愛情反而並沒有將人物角色得到昇華,方五洲是因為相信徐櫻才決意登山,而徐櫻也是因為深愛方五洲才犧牲自己傳遞氣象信號,反而落入窠臼,可以寫兩個人的感情,但是點綴其可,因為那個年代的確很多人為了家國大義捨棄小家,但是到了後段,兩個人之間愛情的渲染太濃重了,反而沖淡了主題。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最後電影的燃點爆點僅僅只是一閃而過,而著重刻畫了徐櫻和方五洲的生死訣別。再等上山頂之後,也是穿插著方五洲與徐櫻的閃回,反而降低了格調,將登山隊員那種為祖國、為人民、為集體的榮譽感、信號感反而稀釋了不少,弱化了最後登頂成功的氣氛。

很多人都在等著等上第二臺階時候的爆點,就是那種眼淚已經到了嗓子眼了,結果就匆匆掠過,平淡結尾,然後你又特別痛苦卻又不得不吞下。反而是最終結尾出放出當你登山隊員的彩色錄像更加感染人,刷了一波淚點,你光看著他們的臉龐,看到他們堅毅、勇敢、自豪的眼神,你就會深深感染。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所以,徐克和李仁港的普世價值觀反而沖淡了這種家國情懷,並沒有昇華主題,反而成為了最大的拖累。

這次完全是靠吳京、張譯帶起了這場電影,吳京通過這部電影充分證明了自己不僅僅可以演動作片,也可以演文戲,在《流浪地球》中和吳孟達學習過的吳京在《攀登者》中貢獻了精彩的表演,可以說“含京量”很高,李仁港和徐克拖下的後腿,硬生生被吳京拉回來了,吳京未來一定會成為中生代電影演員裡的佼佼者。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說實在的,最後結尾的第二次登頂完全沒有前十分第一次登頂那麼震撼,爆燃,前十分鐘的第一次登頂真的讓人熱血沸騰,眼淚都奪眶而出。

尤其吳京和張譯在情緒的表達上做的相當到位。而張譯這個角色在家國情懷的這種榮譽感以及沒有老隊長對其深深的囑託的雙重影響下,因為沒有保護好攝像機的自責,讓整個角色後面的行為得到了合理的延伸,而這些張譯都演繹的很好。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這部電影可以說對於老一輩人來說,是具有深刻的意義的,他們經過過那個坎坷的年代,深受集體主義精神的洗禮,在家國榮譽上,比年輕人感受更深,而這恰恰是現在年輕人所缺乏的。

總而言之,這部電影可以說及格線之上,真真是靠吳京他們拯救了導演拖的後腿。建議大家可以去觀看一下。

《攀登者》:徐克、李仁港的個人英雄主義成了影片最大的拖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