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中國,是我們的國,是我們的家,包含了我們無數的情感。但你可知,“中國”一詞並不是近現代才出現的。根據現有的實物考證,“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一隻西周的青銅器上。說到這尊青銅器,它也是在經歷了一波三折的曲折後,才被人發現它真正的價值。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01

被當成“廢品”賣掉的青銅器,又被人花了30塊錢買回了博物館

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賈村鎮西街住了一對夫婦,名叫陳堆和張桂蘭。一個雨後的白天,他們在屋後約3米高的斷崖上,挖出了一件長的像鬼臉的古銅器。

純樸的夫婦倆,哪裡知道他們挖出的,就是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器。不識寶的夫妻倆所能想到的,就是可以用它來裝東西。之後,夫妻倆打算去固原討生活,就把這件器物交給兄長陳湖保管。

1965年,陳湖家的日子過得太艱難了,就把弟弟留下來的青銅器賣到廢品站,換了30塊錢。有了這30塊錢,一下子解了陳湖的難。

同年,一個叫佟太放的博物館職員在廢品站轉悠的時候,發現了這件被當作廢品的青銅器。把它報告給了單位領導。上面派人來驗證,發現它確實是西周時代的一件青銅器。隨後按照當時賣的30塊錢,又給買了回去,放在博物館裡,用保險櫃保存。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圖|青銅器“何尊”,尊高38.8釐米,口徑28.8釐米,重14.6公斤

02

這件青銅器除了有精美的造型,還是研究西周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件從廢品站買回來的青銅器,整個青銅器,相互對稱地鑄造了4道鏤空的大扉稜裝飾,口沿下方有蕉葉紋裝飾,到了頸部則是蠶紋圖案。再往下,是腹部,這部分的高浮雕是卷角饕餮紋,圈足的部分也是饕餮紋。而最下面落腳的部位,是襯底的雲雷紋。

青銅器的造型,可以說是莊重大方、氣質雄渾,而且立體感極強。尤其是那獸面饕餮紋的高浮雕,給這件青銅器,增添了一絲神秘感。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圖|青銅器上,精美的裝飾造型及浮雕

其實,這件青銅器除了有藝術價值,還有極為珍貴的史料價值。但在博物館裡保存的時候,並沒有被人發現,直到10年後,它被隱藏的部分才被人知曉。

1975年,北京舉辦貴重文物展覽,這件被保存了10年之久的青銅器也在展覽之列。當時的負責人馬承源在對這件青銅器進行除鏽處理的時候,在青銅器的腹底上,發現了一篇12行共計122字的銘文。

大家都知道,越是往前的時代,能夠獲得實物記載材料就越少。而如今在這件青銅器上發現的銘文,顯然就成了一份珍貴的研究西周歷史的第一手材料。因為青銅器上的銘文,可以和先秦時期的典籍《尚書》和《詩經》一起相互印證補充,極具史料價值。因此,其重要性和地位也就隨之往上漲了。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圖|在青銅器腹底發現的銘文

03

正式命名為“何尊”的青銅器,其銘文中“中國”指的是今天的河南洛陽

我們接著來說這件青銅器的銘文,它記載的是周成王營建都城“成周”的故事,是一篇周成王的重要的訓誡勉勵的文告。銘文裡面記載的內容是這樣的:

成王五年四月,周王開始在成周營建都城,對武王進行豐福之祭。周成王於丙戌日在京宮大室中對宗族何性小子進行訓誥,講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隨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統治天下。武王滅商後則告祭於天,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周成王賞賜何貝三十朋,何因此作尊,以作紀念。

從銘文中可以知道,這件青銅器是西周姓何的貴族鑄造的,所以它最終被考古界命名為“何尊”。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圖|“宅茲中或”中的“中或”就是“中國”

另外,這篇銘文裡首次出現了“中國”一詞,銘文是這樣寫的:

“惟王初遷,宅於成周 …… 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

這段銘文的意思大致是,成王會在成周建造都城的原因是,武王滅商後,曾告祭於天,說以後會住在“中國”這個地方,統治天下。

看完銘文的一瞬間,是不是有點發懵?你是不是想問,我看到了“中”字,“國”字在哪呢?

其實,“宅茲中或”中的“或”就是“國”。那時候的“國”字還沒有外框,被寫作“或”字。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裡,就有關於“或”的記載:

“或,從口從戈以守一。”

在這句文字裡,“口”的意思是城池,“戈”的意思是武器,而“一”的意思則是土地。翻譯後的意思就是,

“或”表示的是用城池和武器守護的土地,是領土、疆域的意思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圖|從左到右,依次是“中”、“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被分裂成多個諸侯國,每個諸侯國都有了有了各自的疆域劃分,就開始用城牆守衛自己的領土。所以給“或”字加了外框,成了“國”字。

我們再來看這個長得像一面飄揚旗幟的“中”字。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用旗幟號召士兵,讓他們聽從命令,所以

“中”就有“中央”的意思。讓我們把這2個字合起來解釋,就是指位居中央的領土、疆域,同國家聯繫起來,那就相當於是一個國家的都城。

其實,銘文中提到了一個地方,那就是“宅於成周”裡的“成周”。這個詞和“宅茲中或”裡的“中或”是一個意思。我們查一下資料就會知道,“成周”是西周的都城,位於今天的河南洛陽地區。那也就是說,銘文裡的“中國”,指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沒想到吧?

農民將青銅器當廢品賣掉,專家30元贖回,發現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總結:

整篇文看下來,相信你大概也有了一個瞭解,西周時期出現的“中國”,指的是今天的河南洛陽地區。這同我們現在所理解的“中國”是不一樣的,今天的“中國”包含的內容更加豐富、意義更加深遠。

當然,若是沒有陳堆夫婦的發掘,就不會有何尊的問世。若是佟太放的慧眼識寶,可能何尊就已經被融為一灘銅汁了。若是沒有馬承源一絲不苟的除鏽處理,可能就發現不了何尊腹底裡的銘文。感謝他們,能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件珍貴的青銅器,以及瞭解西周時期“中國”的含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