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人聊實業,比如製造業?

偶然看到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麼沒有人聊實業,比如製造業?”,原本作為一名製造業從業者,對於這種話題著實沒什麼興趣,因為在我看來製造業本來就是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社會熱點話題,這種討論就是應該存在於專業圈內,像專業的論壇、展會或者公眾號。但當我把排名靠前的幾十個回答一一瀏覽下來,瞬間百感交集、不勝唏噓。

之所以有這種感受,並不是因為這些答案說的不靠譜,編故事,說假話;相反以我十多年的從業經歷,我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是那麼的豐滿且骨感,每一個問題都真實的存在。我也曾經為此哀嘆、怨憤、甚至不滿。但捫心自問這就是我們眼前所面對的製造業的全部嗎?

當然不是!否則誰還會從事這個行業,我們又都不傻,早不就撂挑子不幹了。

所以問題固然存在,但也不至於態度消極與如此。我知道這麼說會招來一些鍵盤俠的責罵,但大家細想想哪個行業沒有問題?哪個領域沒點貓膩?林子大了總會有不同的鳥,何況對於製造業這片大森林呢。

所以作為一名製造業從業者,非著名作家;今兒我就在這兒聊聊我眼中的製造業。

先聲明一下我不是一名理想主義者,所以沒有所謂的雞湯。相反我現實的很,所以我說的也都很現實。此分享僅為我個人看法,一家之言,僅供參考,不喜,勿噴。

一、 製造業還重要嗎?

我的回答是,請把那個“嗎”字去掉!在現代經濟活動的構成中,製造業的地位依然無可動搖。

1. 製造業是一個行業大概念,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的定義,製造業分為31個行業大類,共645個子類。所以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無處不在。每個人的吃穿住行都離不開製造業,電商再發達沒了產品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2. 製造業在GPD中的佔比最大,很多文章都提到的金融和房地產行業,相比來說還不是一個量級。當然利潤問題是客觀事實,但不要忘記製造業貢獻了多大的就業量,沒了製造業,有多少人會失業,有多少家庭無以為繼。工資低和沒工作不是一個概念。

為什麼沒人聊實業,比如製造業?

3. 再說利潤,利潤低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我看很多文章大家講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源自制造業利潤低的問題。為啥?過度競爭唄!是每個製造型企業都利潤低的可憐嗎?也不完全是。在我看到的很多有高技術含量的製造型企業中利潤著實不低,因為在這些領域還屬於藍海,因為技術領先所以競爭不充分。而通觀整個製造行業,由於發展歷史比較悠久,所以很多子類都處於發展穩定或者過剩的狀態,這種狀態下怎麼同金融和房地產比,又哪來的可比性。所以國家進行供給側改革是會對於很多個體產生陣痛,但長遠看是在救很多發展過剩的夕陽產業。比如目前的鋼鐵價格,就讓很多企業起死回生,扭虧為盈了。

4. 製造業,尤其高端製造業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根基。很多人在看德國的工業4.0或者美國的工業互聯網只看其技術迭代的發展,往往忽視各國相繼提出發展製造業的深層次原因。就拿美國來說,我們剛開始對幾個重要行業進行扶持,就開始跟我們扯貿易戰,甚至直接指出要求我們取消對一些高端行業的補貼。為什麼?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製造業不僅在經濟發展歷史中做出過重要貢獻,更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未來動力。

二、 為什麼頭條上很少人聊製造業?

我糾正一下,不是沒人聊。聊的人很多,聊的地方也很多,如果各位感興趣可以私信我,我告訴你去哪聊,跟誰聊,保證各位聊的痛快。但確實這個不屬於大眾話題,有圈子範圍。聊聊皮毛可能很多人能說上兩句,但就某個行業、某個技術深入聊那確實不是都能聊的。另外有觀點認為工程師不善於聊,那就大錯特錯了,我認識的工程師們,聊起他們擅長的話題,一樣能聊的花枝招展,噴我一臉唾沫星子!

那為什麼頭條上聊的人少呢?

因為在頭條覆蓋的全領域中,實業/製造業並非主流話題。頭條的起源,深深紮根於IT、互聯網的圈層,與製造業的圈層還是距離有些遠的。如今,頭條已有如此多註冊用戶,但是,各種熱門的文章中,除了仍然與IT、互聯網緊密相聯外,生活方式、著裝、社交、情感、收入等個人相關的話題更為普遍,因為這些話題普通人都能聽得懂、感受得到。

製造業?如此沉重和專業的話題,如此偏向企業端和產業端的話題,在這個平臺上還只能算是冷門。但是,這條有關實業、製造業的話題,竟然“炸“出了2000多篇文章,這充分說明頭條平臺上,製造業的小夥伴並不在少數,雖然,我們並非“年薪百萬”。我們大多數時候是頭條平臺上的“聽眾”、“觀眾”,而不是分享者。

但是,隨著中國工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傳統制造業可以聊的話題會越來越多,會有更多人關注傳統制造業。而且,這些關注不僅僅來自制造業從業者自身,還來自過去十年瘋狂發展的IT和互聯網行業。頭條平臺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也將能聽見更多來自制造業的聲音。

三、 傳統制造業要轉型,IT和互聯網產業要融合

其實在我看來,近五年的製造業每一年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

提到變化,就不能不提第四次工業革命,因為這次工業革命正逢中國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中國製造業正積極捕捉機遇。同時,IT和互聯網行業的拐點也已到來,IT和互聯網巨頭們從關注個人生活服務,轉向關注賦能傳統行業。兩股力量相融合,將形成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的巨大機遇,這將是未來10年、乃至20年的最大、最可持續的熱門話題。

作為傳統產業,製造業在過去將近200年的時間裡,經歷了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的三次工業革命,並在21世紀迎來了第四次工業革命——以人工智能、清潔能源、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增材製造、物聯網技術、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新一輪產業和技術變革。

前三次工業革命,中國都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而第四次革命,中國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必須抓住機遇。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要提供可持續的發展動力,要不斷壯大經濟規模,並提供足夠的工作機會,離不開產業規模大、就業容納力高、產業鏈帶動能力強的製造業,何況我們已經把自己發展成了製造大國。

這個產業融合、工業革命的大話題,不僅阿里的馬爸爸關注,騰訊的馬爸爸也十分關注,雖然產業互聯網的概念並不是騰訊最早提出的,但當這個概念被互聯網巨頭關注的時候,對於製造業關注度的提升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個人相信會有更多人從其他角度談製造業、談實業,比如談工業4.0,比如談數字化工廠,比如談工業智能和工業大數據,再比如談工業雲和物聯網……

實際上,在2008、2009金融危機後,特別是2012年後,儘管很多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和產能、資源依賴性的製造業遇到很大困難,但中國製造業整體,特別是規模以上的製造企業,對電氣化、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投入是不遺餘力的。這一點我的東家西門子,確實可以稱之為行業巨頭,在推動數字化工廠的建設中,和國內製造企業有密切的合作,創造了無數成功的案例。

例如,西門子與中國航天科工的戰略合作中,在精密電子元器件行業,共同打造了全球第一具備雲製造能力的智能工廠樣板間。這個項目具備多品種、小批量和定製化的特點,是典型的訂單驅動的精益柔性生產新模式。如果項目順利,智能車間的生產效率至少提升50%,產品不良率將降低56%!

除了典型的離散行業之外,在流程行業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尤其西門子和凱賽生物共同打造的全球最先進的流程行業智能工廠項目,已經被西門子搬到了今年的漢諾威工業展上,向全世界推廣來自我們中國的智能製造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作為製造業的從業者,我們也可以將視角轉向IT和互聯網行業。過去幾年裡,IT和互聯網行業高速發展,主要集中在利用IT和互聯網技術改變全社會的個人生活,對傳統行業模式進行創新,中國的新四大發明裡“掃碼支付”、“共享單車”和“電商網購”都屬於這一領域。但是,隨著這種創新的長尾效應的減弱,IT和互聯網行業也遇到了發展瓶頸。於是,2018年開始,“互聯網的寒冬來了”的說法甚囂塵上,並且很多IT、互聯網巨頭開始凍結招聘、甚至開始實質性的裁員。

我認為,IT、互聯網巨頭下一階段的重要發展方向必然是:製造業!從賦能個人消費端市場,轉向賦能企業級市場,因為這些互聯網巨頭再想發生指數級增長,就沒任何理由忽視製造業如此體量的產業。其實,事實上我們也已經看到阿里、騰訊、華為、360都在紛紛大談工業雲、工業智能、工業物聯,並且這些巨頭不僅嘴上談,還做出了實質性業務調整。當然也包括從傳統制造業不惜成本的挖人。可能大家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在製造業深耕的各位也會成為互聯網公司的香餑餑。

也許有人會說除了你提的那些燈塔項目,智能製造、數字化工廠、工業互聯網只是圈錢玩兒概念,離實際還早的很。其實不然,去年西門子在漢諾威工業展的主題就已經是:實現數字化工廠—正當時,那時西門子就已經給出了不同行業的豐富的實際案例。而今年再看,不僅西門子的實際案例更多,更加豐富,連友商們都在跟隨西門子的腳步,大跨步的進行數字化升級轉型。這其中就包括那些世界級的IT、互聯網公司,在數字化工廠專題展廳中,你不仔細看,還以為在看互聯網展!

所以現階段已經不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狀態,而是積極融合、不斷落地的態勢。這裡我還要“吹吹”我的東家,作為工業領域的跨國企業,西門子正在積極推進製造業和IT、互聯網產業的融合。例如,西門子在2018年與華為合作,共同推出了基於西門子NX軟件和華為FusionAccess桌面雲平臺的製造雲桌面聯合解決方案,共同面向製造業用戶提供安全穩定、靈活接入、高性價比的製造雲桌面解決方案。再例如,西門子和阿里雲已經開始共同建立面向中國客戶的工業物聯網平臺,西門子的MindSphere系統將在阿里雲上面向中國用戶提供服務。

一方面,製造業有轉型升級的壓力,尋求基於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驅動力,一方面,IT、互聯網行業要尋找新的強勢增長點,開始主動擁抱汽車、新能源、醫藥化工、工程機械等垂直型傳統制造業。

四、 不說空話:秀點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黑科技

前面,我談了一些個人對這個問題以及製造業發展看法。還是那句話,頭條上很少人聊實業、聊製造業,不代表這個行業停滯了,不代表這個行業不重要。實際上,傳統制造業和數字化技術的融合,正推動全球產業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期。我在西門子供職,也在頭條潛水多年,我親眼看到了很多智造新技術亮點和產業動向,又恰逢2019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借這個機會分享一些製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的有趣信息給諸位製造業小夥伴。

1. “人工智能”融合製造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西門子是工業領域應用人工智能(AI)和邊緣計算技術的先驅之一,早在 16 年前便著手研究人工智能技術。西門子提供各種設備級的數據處理解決方案,將人工智能技術、邊緣計算能力引入製造業,目的是提高自動化設備的智能程度,從而改善效率、成本、質量和製造週期。具體而言,工業AI和邊緣計算相結合,可以實現產線、設備的閉環分析和預測分析,提供更為智能的自動化AGV解決方案,實現過程控制的創新,幫助工程師大幅減少編程時間。

2.“區塊鏈”不止用於炒幣!

區塊鏈,讓人愛恨交加。有人用它製造莫須有的財富,有人將它視為革命的顛覆性技術。而作為製造人,我們想的是如何讓技術改變生活,賦能社會。在這次展會上西門子發佈了全球食品行業首個從農場到餐桌的追蹤追溯系統APP。這是區塊鏈技術和工業雲技術在食品飲料行業的首次應用。

利用區塊鏈技術中的數據防篡改特性,再加上工業雲的數據採集地域廣、標準化等特性,實現了食品安全的可追溯性,大大加強了我們的食品安全。技術本就不應被濫用於製造旁氏騙局,而應該成為我們改善生活的重要支柱。

為什麼沒人聊實業,比如製造業?

3.“互聯網”融合製造業——數字化雙胞胎和工業物聯網

“數字化雙胞胎”結合“MindSphere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是西門子描繪的互聯網與傳統制造相互融合的“智能製造”藍圖。

“數字化雙胞胎”,即在製造企業內外部,建設數字化產品研發(研發階段,PLM)、虛擬製造(生產現場的產線和各種生產設備,TIA)和全業務流程管理(供應商管理、客戶管理、質量控制等環節,MOM)三個階段的數字化雙胞胎。

三個階段的數字化雙胞胎的核心是“數據”,數據來自於產品研發和生產製造的現場,這些關鍵數據被送到雲端,進入西門子基於雲的、開放的物聯網系統MindSphere,形成基於工業的大數據平臺,企業基於雲端大數據平臺進行數據挖掘,可以優化流程,改善資源和生產力,開發新的商業模式,減少運營和維護成本。

針對工業物聯圖景,西門子在漢諾威工博會的現場展示了很多已經落地的應用場景。大家可以到西門子官微去看看,也可以找我的同事們和我一起聊一聊。

4. 智能AGV、智能機器人等組成的自主生產系統

自主生產系統,是由傳統自動化產線、工業機器人、AGV小車等,融合新的智能化系統後誕生的新一代生產力設備平臺。它融合了數據採集、分析、反饋、控制和深入學習等各種AI、計算系統,這些智能工業機器人能夠進行自主學習,並認知自身的工作環境。這些智能化的“機器”在一定範圍內,能夠適應環境的改變,並做出相應的決策。

西門子的展位上,展示了智能化的自主機器如何使生產更加靈活。自主機器和機器人是智能自動化的一部分,是工業轉型的重要步驟,它將從根本上重塑傳統的製造業。未來,製造業將包含更多具備自我優化及協調能力的機器系統。

5. 增材製造

增材製造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但正式作為大規模定製生產的一種支撐性技術,也是近幾年的事情。西門子的展示區裡,展示了利用3D打印技術進行電池組的規模化、柔性化工業生產過程。打印機通過一臺SIMATIC S7控制器和SINAMICS S120 變頻器進行控制,並實現自動斷電,以避免潛在的手工操作危險。機器人會自動移除打印部件上的支撐結構和尖銳邊緣(均由SINUMERIK控制器控制),並完成後期處理,將部件精確地定位在電池組上。增材製造技術在生產過程中的合理利用,實現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和功能性,且有助於提高生產速度、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6. 其他融合性製造業的黑科技

· 5G在工業領域的應用

5G網絡的工業應用是重要的發展方向。現代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最大功臣或者說是基礎,是4G的普及。5G對於個人用戶而言,除了下載大電影能夠感覺出差別外,其他諸如移動支付、刷網頁、看在線視頻,實感上能有多大區別?但對於工業或者物聯網而言,那真是天壤之別。因為5G的低延時、高可靠和安全傳遞大量數據的特性,使得萬物實時互聯成為可能,是真正實現智能工廠的基礎。

寫在最後

從事製造業的小夥伴往往有各種自嘲的說法:我們是夕陽產業(整個製造業),我們是鐵嘎達行業(機械裝備行業),我們是蓋樓、搬磚、修橋鋪路打助攻的(工程機械),我們是汙染大戶(化工行業),我們複製黏貼、低水平競爭、賺國家補貼(汽車和新能源行業)……

但是誰敢說自己的生活離得開製造業呢?儘管有各種差距和不足,中國製造業發展到今天真的不容易。從事製造相關職業,收入低些、工作環境差些、個人成長週期長些……但是,時代在慢慢轉變,產業也在漸進式的發展,工業4.0時代,一部分傳統型製造企業可能被淘汰,而更多的製造企業將藉助“技術融合”進入新的發展週期。

悲觀者有悲觀者的理由,而奮進者的腳步不會停止。製造業同行們,不要做沉默的製造業人,積極分享製造業的知識和經驗,給後來者更多的指引、鼓勵和希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