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礙事”的小包塊 半年長成了壓扁氣管的巨瘤-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不礙事”的小包塊 半年長成了壓扁氣管的巨瘤

  麻醉、耳鼻喉、胸外科團隊聯合上陣“對付”腫物

  經典手術

  原本以為脖子上只是有一個不礙事的“小包塊”,沒想到半年時間竟然長到了18釐米,還把氣管給壓扁了。因為最初對小包塊的忽視,長大的巨型瘤子讓38歲的藏族小夥扎西(化名)的呼吸都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情。所幸,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協作下,近日,扎西的這枚巨大腫物被完整摘除,差點要人命的禍害終於被剷除了。

  小夥氣管被壓成“超薄型”

  半年多前,扎西發現自己的脖子上有一個小包塊,因為沒有明顯的感覺,他就沒有專門去檢查就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包塊越長越大,外觀看來已有木瓜大小。到近來,更是影響到了呼吸。“走兩步就很累,氣提不上來。”除了呼吸不順暢之外,連說話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嘶啞。

  在家人的陪伴下,扎西從家鄉來到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求醫。在排除甲狀腺問題後,扎西至胸外科進一步檢查。“是一個頸部來源的巨大腫物,侵入縱膈,非常罕見。”胸外科縱膈腫瘤專業組組長任福強博士說,這一巨大的腫物大半截在頸部位置,已經對氣管造成了嚴重的壓迫,“壓迫最嚴重的位置,氣管僅剩下3mm了。”

  多學科團隊聯合佈陣

  若通過開胸方式取腫物,傷口對患者本身的打擊之大不言而喻。為了給患者找到一條更為優質的治療路徑,胸外、耳鼻喉、麻醉、放射影像、重症醫學科專家進行了聯合會診。專家一致認為,如果從頸部做一條切口為手術入路,無疑對患者本身的打擊會減少很多,但是難度卻極高。

  “腫物和頸內靜脈、動脈、胸腔大血管緊密相貼和部分包裹,旁邊還挨著迷走神經、喉返神經等重要結構,距離甲狀腺也非常近。”耳鼻喉科負責人張建輝博士說,手術過程中無論是傷及哪一條血管或者神經,對患者都可能造成致命的傷害。為此,多學科團隊制定了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狀況的周密應急方案。

  接力上臺摘巨瘤

  不過,要想真正實施手術,首先要完成的就是對患者的麻醉。儘管巨大腫物沒有對氣管形成侵犯,但對氣管嚴重的壓迫,也給氣管插管設置了極大的障礙。麻醉科副主任醫師黃覺儒介紹說,按照扎西的體重,常規情況下需要使用內鏡7.5mm的管子,但是這個直徑的管子很難通過被壓迫的最狹窄位置,如果強行插管很可能造成傷害。而且,也不能採取先麻醉再插管的常規方式,因為一旦麻醉後出現氣管塌陷,將會對患者形成生命威脅。在充分研究影像資料後,決定對扎西採取“充分表麻前提下保留自主呼吸清醒氣管插管”。在最狹窄處,黃覺儒採取低速旋轉的方式將管子一步步深入,最終得以成功通過。

  完成插管及麻醉後,耳鼻喉科、胸外科團隊聯合上陣“對付”腫物。張建輝博士和任福強博士一起帶領團隊避開重重“雷區”,經頸部切口完整剝離頸部區域和胸部縱隔區域的腫物,避免了開胸的手術方式,把患者創傷降到了最低。3個小時的緊張手術後,這枚18cm的腫物得以從頸部的開口完整取出。

  李詩敏 本報記者 鄧曉洪 圖片由市三醫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