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耕耘,碩果累累

以發展導向為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在多個領域取得長足進展。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於日前發佈的《展望“一帶一路”七週年:開啟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研究報告總結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七年來的發展成果。

在政策溝通方面,多方對接凝聚廣泛合作共識。截至2020年1月,中國已同138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隨著國際影響力和作用的不斷提升,已被載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區域組織等30個國際組織的有關文件中。在平臺對接上,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分別形成5大類279項務實成果和6大類283項建設性成果。在項目對接上,除基礎設施建設之外,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已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貿易暢通方面,中國與共建國家間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合作機制更加健全。在傳統貿易之外,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正成為推動貿易暢通的重要新生力量。截至2019年年末,中國已與巴西、意大利等22個國家簽訂了雙邊電子商務合作備忘錄,並建立了雙邊電子商務合作機制。

在資金融通方面,國際投融資合作逐步加深,多元化投融資體系逐漸完善。長期穩定、互利共贏的金融合作關係不斷深化,各類創新金融產品不斷推出,大大拓寬了“一帶一路”建設的直接融資渠道。截至2019年,絲路基金通過股權、債權等方式多元化融資,已簽約34個項目,承諾投資金額約123億美元。為實現資金融通,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與27個國家核准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多邊金融合作的優勢充分顯現。

在設施聯通方面,標誌性項目取得實質進展。七年來,“一帶一路”倡議聚焦“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骨架,鐵路、航空、港口、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以鐵路建設為例,截至2019年年底,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8萬列,國內開行城市達62個,境外到達16個國家的53個城市,聯通亞歐大陸110多個城市。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過程中,“走出去”的中國技術幫助破解了部分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難題。

在民心相通方面,多渠道人文交流增進民眾友誼。七年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人文交流與合作廣泛開展,藝術、旅遊等多領域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有序推進。中國在多個沿線國家設有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中國科學院在沿線國家設立碩士、博士生獎學金和科技培訓班,已培訓約5000人次。

在產能合作方面,自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對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平穩增長,境內外合作園區蓬勃發展。2013-2019年,中企累計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在沿線國家累計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超過4000億美元。截至2019年年底,中國已同哈薩克斯坦等40多個國家簽署了產能合作文件,產能合作逐步擴大,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優勢得以充分利用,促進了互利共贏局面的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