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以下文章來源於民智國際研究院 ,作者李永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民智國際研究院

專注於全球化、中美經貿、及鄉村振興研究,以民建學術精英和清華大學學術精英為骨幹,是介於政府與民間之間的智庫。發揮“二軌”特色,爭取“一流”目標,以期從正面推動歷史。

疫情之下,沒有誰是一座孤島

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向,亦是如此

本文原載於微信公眾號民智國際研究院,感謝授權轉載。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作者介紹:李永,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民智國際研究院學術顧問、首席研究員

關於疫情的影響問題,最近大家的討論得特別多。坦白地說,觀點很多,各有各自的道理,我要說的觀點也是我自己的一些理解。我主要是跟大家提供我思考的幾個角度。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首先要強調幾點:

第一,我們不允許人用幸災樂禍的心態看待這場發生在全世界的災難。

第二,

人類需要共同努力來贏得抗疫的勝利

第三,當我們分析疫情對世界經濟影響的時候,我們必須清楚一個事實,就是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為什麼要強調這些?目前關於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有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有些分析是帶著不同的心態和不同的“節奏”。我只是希望從一個客觀的角度分享一下我對這次疫情的觀察。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詩,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這首詩是英國詩人約翰·多恩寫的,詩中最後一段“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損失,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因此,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因為它就是為你敲響”。

這就與前面那一段話相呼應,我們現在不是一個國家在面臨疫情,也不要認為這個疫情是給誰敲響了喪鐘。我們大家都需要共同來面對這次疫情。

大家都知道IMF對疫情的影響最近做了一個預測,是關於疫情對全球和一些主要國家GDP的影響。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如上圖所示,據IMF預測,2020年全球總體GDP將會下降3%

再看一些主要國家,預測美國下降5.9%,日本下降5.2%。歐元區下降7.5%,其中德國下降7%。發達國家整體大概是下降6.1%。

很有意思的是,對中國的預測是增長1.2%

2021年的預測則是所有經濟體GDP都會有正增長,而且這個正增長是超正常預期的速度。對中國的預測是9.2%的增長,美國是4.7%。

這個預測看起來是基於什麼樣的基礎呢?我認為基於今年疫情將會得到有效的控制。

中央電視臺關於IMF預測的解釋,對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有一個採訪:

1

第一個解釋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是基於中期疫情控制有進展的前提下。如果疫情繼續惡化,全球GDP預期也會進一步隨之下調,可能就要突破-3%。

2

第二個解釋是,從規模上看,疫情覆蓋的國家越來越多,三個月前IMF預計160個國家會出現人均收入增長,如今IMF認為,全球170多個國家人均收入將會下降。

3

第三個解釋是,這次疫情有一個特殊性,就是經濟活動的關停,IMF把這個形容成“大封鎖”(Great Lockdown)。

這在全球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很難用傳統的經濟刺激措施來促進需求。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IMF還用了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話,叫做“流行病專家要左右宏觀經濟的預測。”

4

第四個解釋是,這次疫情很複雜,它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很複雜。公共衛生危機和經濟危機的結合,意味著它們會互相助長,低增長降低政府收入,從而讓支持公共衛生系統變得更艱難。

要找出這次和以往衰退有最大的區別,最關鍵的,就是這次和過去對比最關鍵的影響是什麼?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我查一下,最後還是回到生產要素角度,有四個要素,後來也有人把“技術”加進去說是五個要素。

生產要素裡影響了兩個主要的:勞動力、企業家。這兩個因素和以往其它的作用於比如供給、對生產、對需求的影響,本質的不同,就在於這次疫情措施影響了人的活動,導致經濟上出現紊亂或者中斷,也就是“大封鎖效應”

那麼,這次對世界貿易的影響是什麼?WTO做了一個分析報告(如下圖)指出,樂觀的情況下,世界貿易會下降13%,悲觀的情況下會下降32%。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從IMF和WTO的預測可以看出來,疫情將使全球的經濟會進入衰退狀態,也有人說這次疫情會使世界經濟進入大蕭條。

進入大蕭條是不是存在理論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我個人認為進入衰退大概是比較合理的判斷。

它主要的影響除了各國國內經濟受到阻斷以外,還有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因素就是貿易受到影響,這個影響仍然還是圍繞著疫情的問題。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上圖是《金融時報》的一張圖,反映各國疫情發展和死亡人數情況。)

可以看到中國這條線是明顯下降的,韓國、澳大利亞也在下降,但大多數國家現在都是上升階段,剛開始有速度減緩,今天可以說有一些國家可能進入了“平臺期”,達到了高峰。

這個高峰會不會持續,對經濟的影響到底會是什麼樣的狀態,我們得要做一個大概的判斷。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主要基於幾個因素:

一是WHO稱最糟糕的時刻還沒有到來。我們的問題是第二波會不會來?在疫情的情況下看未來還會有什麼其它的會使疫情變得更加複雜?

比方說日本的自然災害。前兩天,有人講日本可能要發生9.3級的地震。因為日本是很重要的經濟體,這種自然災害可能會對疫情有疊加的影響。

還有到了冬季的時候,和H1N1季節性流感如果疊加了怎麼辦?

從疫情發展到中國開始下降,其它的國家在上升。如果我們現在進入了平臺期,就真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夠實實在在地下降?

在其它國家有沒有可能出現第二個高潮?中國現在是在下降,中國會不會出現第二波?現在關於第二波這個問題大家都很重視,能不能夠採取有效的措施是一個問題。

還有就是疫苗和治療藥物開發的問題。從現在進展情況,目前還沒有非常有效的藥物。雖然微信裡經常能夠看到各種信息,出了這種藥,出了那種藥,但是沒有一種藥真正有臨床治癒的療效。

全世界也都在期待疫苗。據說,現在全球有70多個團隊在研發疫苗。不過最終是否真正能夠研發出有效疫苗,現在還很難說。

我有一個大概的判斷,就是中國現在大概有5個正在研發的疫苗,可能是希望比較大的。但是,我估計9月-10月能夠研發出來就算不錯了。所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還會再延續

在延續的過程當中,我看了很多分析很悲觀,似乎是有一切的理由來做悲觀的預期。世界經濟現在來看,還是充滿著不確定性。如果疫情再出現反覆的話,全球經濟的增長還會出現進一步的下降。

中國經濟第一季度下降6.8%,其實是對全球經濟有影響的。第二季度會怎麼樣,仍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現在從中國採取的措施來看,因為現在已經開始復工,第二季度我個人認為從整體經濟表現上來說,可能會有好的轉變。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從美國和中國第一季度零售總額角度來看,也都是下降的。同時也出現了兩次歷史上沒有:股市熔斷4次。

網傳巴菲特說,“我89歲之前見過一次,89歲之後見過四次”。

還有玩笑說“如果第一次熔斷那天出生的孩子,出生十天就見過四次熔斷”。當然股市的變化還有很多投機心理,也可能是過度敏感。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但同時,又出現了另外一個誰也沒有見過的情況,就是油價跌為負數。這種負價格,它不可能是一個常態。但是能夠看得出來的是,疫情再繼續發展,可能還會出現一些讓我們可能理解不了的事情。

曾經有一家媒體問我,說現在歐盟出現倒牛奶的情況,現在倒牛奶和大蕭條時候倒牛奶有什麼區別?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此次是因為疫情造成的供應鏈中斷,工人不能夠工作。這不是正常的經濟週期導致的,也不是經濟危機形成供給關係失衡導致的這樣一種對產品的處理。

未來也許還有其它的我們可能會碰到的情況,所以我們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比如說,未來還會有什麼讓我們想象不到的事情,各國會不會採取更極端的貿易措施。另外,目前的政治環境,還可能會影響各國的經濟關係。

未來世界經濟會發生什麼變化?

從全球經濟角度看,有兩個人的分析比較有代表性:

張燕生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一個是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他在最近一篇文章裡提出來三個觀點: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供應鏈

疫情結束後我們會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中國

究竟是面對一個怎麼樣不一樣的世界?他提出十點,包括世界中心的轉移、技術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全球化趨勢、全球治理等等,這些都有可能使我們面臨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不一樣的供應鏈”是大家都關心的,我們中國關心的其實就是供應鏈的問題。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最近美國說要把美國資本撤回去,報銷搬遷費用,這會不會對中國產生在價值鏈方面的影響,這方面的討論有很多。

不同的中國是說,中國在應對疫情導致的不同的未來世界及不同的供應鏈可能發生的相應變化。這篇文章的分析是深刻的,建議大家看看。

陳文玲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另一個是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的分析判斷,她講的現在世界不是經濟危機,而是幾種危機交織。比如生命危機、公共衛生危機等等。這個判斷,我認為是正確的。

我認為,國與國之間也存在危機,這些是使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所產生的危機。它不是簡單的經濟方面的危機,它影響的是很系統性的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她還說中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穩定之錨,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貢獻這些年都在30%以上,2019年達到了39%,這點不但是現在,從未來來看中國仍然還會繼續扮演這個角色。

她提出來四個大方面超出所有人預期:

一是這場疫情超出所有人預期。大家回顧這個過程的時候會有這樣的感受,我自己就有這樣的感受,當疫情剛剛發生的時候,我判斷就是中國的一個事情,但疫情很快在其它國家也爆發了,發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二是全球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超出預期。這和疫情蔓延,採取的防控方式有關了,很多是人為“暫停”,如果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一定是要把經濟活動停止。

三是對現在世界的分裂、分割、阻斷的程度和範圍。在這個過程當中,疫情使各國相互之間都要採取一些防備措施,包括對疫情用品限制與爭奪、對疫情防控的旅行限制措施,等等。

四是一些國家的傲慢與偏見超出預期。在疫情前有一些傲慢偏見現象,疫情出現了之後,加劇了一些國家的傲慢與偏見,我個人認為主要針對中國。這裡面牽扯複雜的政治化操作。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陳文玲認為這場疫情最終有可能三種結局:

一個是全球通過合作控制疫情;

還一個就是不合作,後果可以預料;

第三個結局是疫情突然消失,像非典一樣。

會不會像非典一樣突然消失,現在沒有人敢做這個判斷。目前全球面臨的挑戰就是合作與否的問題。

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

WTO總幹事長阿澤維多回答新華社記者提問的時候,他對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有兩個解釋:

一是供應鏈的多樣化,不必把國際上供應鏈都集中在一個國家或地區,要通過渠道的多樣化,引入更多參與方;

二是把所有生產都集中在一個國家的內部。他認為後一種是錯誤的。

如果從現在價值鏈關係看,如下圖所示,按照阿澤維多說的情況,大概就會出現下圖從採購、生產、組裝都會發生重組移動的變化。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但是我想表達一個觀點,我個人認為阿澤維多說的不必把供應鏈都集中在某一個國家或地區,多樣化,引入更多參與方,作為衝擊的一個結果的說法,可能有點欠妥。

不必集中在一個國家和地區,不必的原因是什麼?通過渠道的多樣化,這個多樣化的經濟學依據是什麼?在全球供應鏈引進更多的參與方,這裡面有沒有供應鏈裡的效率?這是值得商榷的。我覺得這個判斷可能會有誤導的傾向。

另外一種就是把生產都集中在一個國家內部,這點他認為是錯誤的。這個我也認為是沒有問題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自給自足

他其實針對的是目前有一些國家的確在考慮採取一些政策和措施,比如購買本國產品,把自己某些所謂關鍵產品價值鏈都放在本國之內。

最近美國就有這樣的動機,叫做“購買美國產品”。

目前是納瓦羅在推動,他建議特朗普籤一個行政令,主要針對的就是疫情出現的醫療用品和醫藥原料,目前在美國不能夠生產。

他們希望通過這次疫情的調整,一些醫療用品的生產線能迴歸到美國。

這種做法肯定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因為納瓦羅的觀點提出來之後,美國的幾大醫藥公司當時就提出來不同意見。

這事實上也反映了在全球化基礎上的價值鏈能夠帶來的生產效率,顯然是要高於在本國形成的價值鏈。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當下全球經濟應對疫情措施的診斷

我覺得應該對目前世界經濟在應對過程中做一個大概診斷,新冠病毒感染之後有一些症狀,這些症狀可能和我們現在採取的一些措施還有些關聯,所以我就創新了一下。

發燒(Fever)

發燒就是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發生之後,各國都紛紛採取救助措施,出現了各種救助措施,有的是大水漫灌,到處撒錢,這就使經濟出現了一些“發燒”的症狀。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它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比方說大家對物價的預期和實際上物價的增長,我美國的同學告訴我說,雖然拿到了錢,但是東西也漲價了。

前兩天參加了一個關於WTO的一個研討會,WTO前總幹事長拉米提出一個觀點,我認為是很有意思的,他說大量的救助資金進入企業之後也有可能會對貿易有扭曲作用

氣短(Shortness of Breath)

現在採取的措施能不能夠對經濟復甦有長效機制?

現在大家都說,美國給大家發錢,1200美元/成人,500美元/孩子。日本10萬日元/人(相當於人民幣6000),還有對中小企業的融資貸款。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美國第一批對企業的救助資金,很快就沒有了,如果沒有復工復產的防控措施,究竟能不能氣順,能起到什麼作用?

身體痛(Body Aches)

通過這次疫情,能夠看到西方經濟在結構上出現的問題,如銜接的問題,發現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間的聯繫、溝通不順暢。這既影響了經濟復甦,也影響了疫情防控的效率。

失去味覺、嗅覺(Loss of Senses)

現在疫情會不會使決策者對疫情的影響,有非常敏銳的味覺、嗅覺。這裡敏銳的味覺、嗅覺,指的是對目前經濟形勢能夠有正確的判斷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判斷,主要國家是不應該在疫情上出現判斷的措施。

乾咳(Dry Coughing)

乾咳指的是經濟機體對一些刺激的反應。從目前來看已經體現出來了對一些刺激措施的不滿,這些不滿一個是受底層被救助的,還有外溢的。

救助措施都是貨幣措施和財政措施大幅度的刺激,放在美國身上,它外溢效應就更大,它是沒有限制的寬鬆,現在貿易還沒有完全暢通起來,各國經濟聯繫還沒有完全疏通,如果疫情過後這可能會有一些其它負面影響。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頭疼(Headache)

決策過程中還有矛盾的東西,比如疫情和復工復產的矛盾。這個矛盾其實是在美國、歐洲國家最明顯,比如德國默克爾說我們現在在最薄的冰面上行走。

那不開工行不行?美國不開工就是非常嚴峻的矛盾,美國老百姓存款很少,不到一半的人遇到緊急情況拿不出400美元。這樣情況下,不開工顯然不行。

政府給的救助資金,也不能夠滿足可預期的一段時間的需要。而且,這些百姓面臨著不同種類的開支。這要完全靠政府救濟,也恐怕有問題。

虛弱(Weakness)

因為上述原因,現在復甦的基礎還是不牢,中斷的經濟活動能不能夠有效地恢復,形成有效的就業,這些都是問題。

雖然救助資金不斷在增加,但是基礎在不斷地被抽掉,美國失業人數還是在不斷地增加。

未來疫情會推動哪些變化?

1

消費者行為

比如說消費者的交際、消費者未來聚集的密度、對消費方式的選擇等,這至少在一段時間可能會有變化,這個變化主要對消費方式的反應,比如網上購物。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2

商業模式

未來從國際貿易上來說都會發生一些影響,比如會不會無接觸?會不會增加一些檢疫等等新的要求。

未來雙方之間的合作,會不會加入疫情模式,這都可能會發生變化。

3

生產模式

以人為基礎的,能夠被機器取代的生產模式,恐怕通過這次疫情會做一些調整。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4

監管環境

疫情帶來新的變化,既對原來監管環境提出挑戰,同時也會產生一些新的監管政策

從國際貿易角度來說,會不會出現和貿易有關的新的產業政策,會不會出現和產業有關的一些新的貿易政策?這和各國在疫情當中遇到的不同經濟現象有關係。

5

區域經濟關係

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是東盟

,美國、歐盟都不再是。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同樣疫情情況下,東盟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東盟會不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變成我們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問題。

麥肯錫有一個分析:現在全球各主要經濟區域,哪個區域會最先走出疫情,恢復增長?它的結論是亞洲

這是有一定依據的,因為亞洲文化接近,對疫情的防控的意識是接近的。從貿易關係上來說,中國跟東盟在價值鏈關係上也有很密切的合作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6

全球經濟治理

全球經濟治理在這次疫情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在這之前全球經濟治理,尤其是WTO的改革,經過這次疫情之後,WTO的地位和角色會不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是積極的還是倒退的?

這裡不能夠簡單從是不是全球化來判斷,這是各主要經濟體之間的互動,可能會催生全球經濟治理的新趨勢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至於大的方向會不會變?我個人認為不會有大變化,因為疫情可能會產生國與國之間、或者多國與多國之間在治理問題上的爭論,然後達成另外一種共識

驅動疫情向負面發展的6個P

我在幾個國際在線會議上,都提出要小心6個傾向,也就是6個P,不積極管理,會成為疫情產生負面效應的驅動因素(如下圖)。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Panic

Panic,這個恐懼是指對疫情產生的影響,不同層面有不同層面的恐懼。這種恐懼是,不同國家對採取救助措施的反應是起了作用的。

尤其是美國為什麼採取無限制?就是因為對疫情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心裡沒數,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所以就採取了無限制。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Paranoia

Paranoia,偏執是過程中因為恐懼,因為疫情的發展,就形成了對疫情情緒上的變化,尤其社交媒體上情緒的變化,對疫情的認知扭曲和偏聽、偏信。

Phobia

Phobia,恐懼排斥,導致歧視、定式標籤、汙名化,排外、排華,對事實不願意接受。

Populism

Populism,民粹主義,這也是目前可看到的民粹升級局面,恐懼、偏執、排斥,最後疊加推動的是帶有強烈民粹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種族主義,

推動了種族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偏見或者是敵視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Politicization

Politicization,政治化既體現在國內,也體現在國外。大家在觀察各國動態的時候都能夠看到政治化的傾向,比較極端的就是美國。

美國關於疫情的政治化,國內的兩黨之爭,疫情政治化到了很高的程度。國際上的政治化顯然也是存在的,比如陰謀論,疫情放在意識形態的角度上思考。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Protectionism

Protectionism,貿易保護主義在這個過程中也在滋生,一方面是因為疫情防控本國優先的結果,更讓人擔心的是經濟民族主義在疫情情況下再次推動帶有民粹特徵的保護主義,使疫情前的孤立主義、單邊主義再次強化

疫情防控認識差異與共識

人類面臨這樣一個無形的敵人的時候,內心是受到很大的壓力。在現實當中的確找不到解決方案的時候,就會從各角度找平衡。在恐懼的同時,大家都在尋求各種力量。

特朗普總統除了科學之外,他對驅魔大師們也使用。這能夠反映出來他對疫情的無助,判斷不清楚的心理狀態

。當然,這也是文化差異的一個表現之一。

此外,疫情防控措施的共識難建的問題,在美國比較集中地體現,有一些美國人拿著武器到街上說我要恢復工作、要恢復自由。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疫情發展,關於帶不帶口罩,也爭論不下。這兩天美國議會也終於都戴上口罩了。疫情發生的時候,就一個很簡單的戴不戴口罩的問題甚至還產生政治化的反應。

那麼戴口罩怎麼戴?給誰戴?是不是有計劃戴?是不是和復工復產有關聯地戴?不僅事關控制疫情蔓延,還和復工復產有很大的關聯

這方面德國做得就比較好,把它作為重新啟動經濟的一個措施之一,大眾復工復產的時候,為工人做測試,提供充足的口罩。這樣把防控和復工復產結合起來。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疫情導致的貿易限制措施

下面這張圖是WTO在4月22日發佈的一份關於各國採取貿易限制措施的報告,一共80個國家對不同產品採取了貿易禁止和限制措施。

例如,在面部和眼部防控產品採取出口限制措施有73個國家,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WTO成員國。

很顯然,在疫情這個問題上就出現了很自然的貿易保護主義,它是疫情觸發的內生。那麼,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未來會外化成什麼樣?我們需要觀察。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從中國角度上來說,我個人觀察中國沒有對醫療防護用品採取限制措施,但是中美在這個問題的溝通上顯然有理解的不一致。

美國先是指責中國限制出口。不久前,美國又提出中國不要再因質量監管措施“延緩”(hold)產品的出口速度。

其實這裡面的故事挺複雜。初期是美國想要你產品的時候就要,不想要的時候,就找個理由阻止。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還曾經一度終止中國產口罩的質量認證資格,說中國KN95口罩不合格,不符合美國N95標準,沒有認證資格進入美國的。

到後來發現國內供應和生產不能滿足需求的時候,需要了,就又說你合格。合格之後,又開始說產品質量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其實一直在跟蹤改進,你說產品不合格,我們就對產品質量做控制,做監管。這時候,又說你做監管有問題。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其實我覺得是兩個國家溝通的問題,當然也有其他複雜問題牽扯在裡面。所以這時候的確是需要全球關於這個問題達成共識。

因此,我是主張WTO在這過程中扮演更積極的協調共識的角色

疫情下的中美經貿關係

4月23日,駐WTO大使張向晨參加了一個叫“中美關係與世界貿易體系”的研討會,發表了個致辭。

我看完之後,覺得大使的講話裡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說法,這些說法大概應該能夠看得出來中國對於中美關係在疫情情況下基本的態度。

我不敢說他代表中國政府,但是至少從經貿關係角度上來說,他的觀點還是比較有意思。

他說,“如果我們不採取切實的努力,悲觀的看法註定就會變成現實,從而給中美兩國乃至全世界帶來非常消極的後果”。

的確,美國的一些做法,我們有很多理由可以更悲觀,有很多人對中美經貿關係的分析,包括中美關係的分析其實還是有一些悲觀的角度,如果不採取努力的話,可能就有張大使指出的後果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張大使還提到了“壓艙石”,中美經貿關係在中國叫“壓艙石”,美國叫“錨”。這是我見到張大使第一次把美方對中美經貿關係的比喻“錨”,放在他的致辭裡。這是對中美經濟關係認識上的不同解析。

張大使說了一個觀點“我並沒有改變我的看法,經貿關係仍然是中美關係各領域中最具穩定性特點的因素,因為貿易可以交換,可以談判,可以實現雙方互取所需”。

從我的角度來看,其實中美之間的經貿關係不應該是你死我活,在大家的關係有一定的基礎的時候,尋求共同利益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對中美關係的態度是積極的。

關於原來的“壓艙石”分量的問題,張大使提出“根據形勢變化,不斷增強中美經濟聯繫全球價值鏈上的緻密性和堅韌性,擴大收益面和提高參與方的受益程度”。這幾句話我認為屬於中美經濟關係發展的方向性問題。

我個人認為,過去的“壓艙石”是國際分工自然形成的,是在自由貿易、多邊體系下因為比較優勢而自然形成的相互依賴的關係。

再往後應該是在更有堅韌性的角度上,增加受益的角度上,兩國的聯繫更緊密。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中美醫療產品方面的合作,張大使也提出來建議。我個人覺得中美之間在醫療品的合作對全球控制疫情,對兩國在全球幫助其它國家戰勝疫情,其實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是,美國的定位變化,會影響美國在疫情中的角色。其實從特朗普上臺之後已經在做美國定位的調整。

原來全球多邊體系的競合關係,如果一個三角做比喻的話(下圖),各國之間的經貿關係/利益、規則制定、全球公共產品的提供,在“競合”關係下,比較穩定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這過程中,中美之間在經貿利益和規則制定,話語競合關係。經貿利益和全球公共產品提供也是利益競合。

我們在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裡有所謂的“一帶一路”。如果大家對“一帶一路”有善意理解的話,本質就是利益的競合,但是不是敵對。在規則制定和全球公共產品之間,中美有權力競合

特朗普上臺之後提出“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在規則制定問題和公共產品提供上,都做了調整,就使得整個三角被美國顛倒了。

從經濟利益來說,美國要無限擴大自己利益

,從公共產品提供來說,美國利益為第一,規則制定就是美國標準,規則和公共產品問題上要以美國為中心。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倒三角就是根基不是那麼穩定,原來的三角利益是基於規則和全球公共產品價值。

一個大根基下,現在根基變成以美國為中心,這樣其實也改變了全球在應對疫情的時候所面臨的各種力量關係上的變化

中美經貿關係大概的判斷

判斷中美關係已經存在的條件,就是這之前就有的“基礎病”(pre-existing conditions)。所謂“基礎病”就是中美之間在意識形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行為規範有基本差異。

從公開信息來看,美國願意在醫療用品上和中國合作,但是取消301關稅上沒有鬆動。在經貿關係上,301條款仍然是影響中美經貿關係和經貿利益的一個障礙。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這個障礙如果從疫情角度來說,它是增加了美國消費者的支出。我倒是希望疫情控制成為第一,在這個基礎上探討疫情後的合作。

疫情後無論美國物價是否上升,降低對中國的關稅對美國消費者是有好處的

另外就是美國對中國出現了嚴重的誤判,這裡面主要體現在惡意擴大中國對疫情傳播的渲染。

美國對中國的合作意願也沒有給予關注。大選前的中美經貿關係被政治綁架,而且這是在大選當中一種所謂的政治正確。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疫情前的中美脫鉤的議題,因為疫情,又拿回來再提,從美國官員角度做過一些表述,疫情剛剛在中國發生的時候,庫德洛就說疫情有利於這些產業迴歸到美國或者其它國家,前不久還有“鼓勵”美國企業回遷美國的政策吹風。

雖然至今沒有實際行動,但疫情強化了美國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仍把“壓艙石”變為極限施壓的“籌碼”。

如果中美不能有效管控雙邊經貿關係,疫情有可能推動中美經貿關係進入不可持續的漂移狀態。用美國人說的“錨”比喻,這個錨可能已經被美國提起來了,船就此進入到漂移的狀態。

看近期走向,主導中美經貿關係,恐怕還是以美國對中國的經貿遏制,甚至衝突為主。也有跡象表明,美國全社會、全政府在系統化對中國進行遏制。

這從中美根本利益上來說,對誰都沒有好處。我還是認為在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的因素裡,政治化往往會對中美經濟關係產生扭曲的作用。

所以要非政治化,中美應該坐下來探討今後的合作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未來的鉅變使各國都面臨選擇

未來價值鏈發生變化、國與國之間發生變化,各國都面臨著選擇的問題。

這些選擇包括,面對疫情暴露的問題,西方政治體制會不會選擇改革?這種改革會不會導致對於經濟體制也發生一些變化?

所謂發生變化,就是有一些國家,包括美國要把一些產品的供應鏈都移到本國,還有一些國家可能要考慮加大國有化成分

還有的是,西方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能不能約束資本的自由流動?這是最根本的問題。

當我們討論價值鏈、供應鏈變化的時候,它能不能夠通過政策干預貿易自由化和資本的自由流動?如果要是能夠的話,那麼我就認為西方政治經濟體制要發生根本變化才行,否則資本是根據資本的規律行走

更宏觀一點的視角是,全球經濟治理會不會偏離現有改革方向?所謂“逆全球化”會不會向“更封閉”的經濟演變,當我們說逆全球化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封閉?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有目的圍堵的“小”集團的貿易投資自由化安排,能不能使資本安分地守住本分,不參與有更大利益的全球經濟,包括中國經濟的活動?

我個人認為,大的方向還會是向投資自由、貿易自由的方向發展。這個變化一旦轉向了,這個世界就會進入到真正的無序狀態。一旦進入封閉了,就會進入無序。

自由的多邊的格局在疫情後的情況下會不會有新的進展?我覺得應該會有進化,而不是退化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在供應鏈的變化選擇上,我仍然相信,如果西方經濟原則是在的,供應鏈變化是會根據經濟規律而走,它會遵循經濟規律,而不是遵循政治的選擇和選向。

資本不會選擇政治,如果資本選擇了政治的話,整個世界經濟格局和全球經濟效率都會發生本質的惡化。

對疫情的應對

從中國的應對措施上來說,疫情應對是得力的、有效的、迅速的,包括最近要採取擴大核酸和血清抗體檢測等等。這些都符合我們國情,它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和保障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經濟應對採取的措施,現在大家爭議比較多的,關注視角也不同。

在該不該發錢的問題上,說法很多。其它財政貨幣措施包括新基建投資、減稅、對中小企業貸款等等幫扶措施,不能說夠,但還是到位。我判斷隨著問題的釐清,新的措施會隨之推出。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我認為還應該採取更精準的措施,一定是能夠幫到企業的有效措施,而不是光給錢就完事,或者只提供一些措施就完事。

幫扶很重要,特別是中小企業。前一段時間有地方政府用稅收的大數據做幫扶,這對中小企業很有幫助,包括出口轉內銷等。轉內銷也還需要做更多其它的工作。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從全球應對來說,我認為發達國家有發達國家的措施,不發達國家有不發達國家的舉措。

有的發達國家對其它國家是有外溢的,有的發達國家之間的協調有問題,這裡是需要全球的合作。

比如,G20的合作是非常好,我期待的G20的合作,將是能夠進一步地再深化,能夠加強各國財政、貨幣的協調,對欠發達國家要有一些關注,不論是政策上還是未來防疫上。

我認為WTO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就是在全球協調貿易的力量,為各國創造更好的貿易環境。因為貿易是能夠打通各國之間的需求關係,所以就希望WTO能夠像WHO一樣採取更多的協調、合作的角色。

李永 | 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將走向何方?


本文根據作者2020年4月25日下午在民智國際研究院研討會《疫情影響下世界經濟的未來走向》上的演講整理而成,文章已獲得作者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