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京劇中總有這麼一句話唱到:"紅臉的關公,白臉的曹操。"在京劇中紅臉代表著忠厚義氣,而白臉卻代表著狡猾奸詐。歷史上的曹操究竟是不是如京劇所唱的那樣狡詐奸猾呢?為何京劇要將曹操的人物形象唱成白臉呢?原先出於曹操隊伍的關羽為何又能在京劇中得到紅臉呢?

這一切先讓我們來談談京劇中關羽與曹操的人物性格與故事。

桃園結義,忠厚義氣

談起關羽就不得不說到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桃園三結義。當年賣綠豆的關羽、編草鞋的劉備與賣豬肉的張飛三人在機緣巧合之下結識。隨後三人來到桃園,臨近汩汩溪流,背倚滿園桃色,一同舉起酒杯,共同對天進行起誓。三人山盟海誓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最終三人結為兄弟,共同拜劉備為大哥。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桃園結義

三人桃園結義之後,情同手足。於是三人招兵買馬,大破黃巾起義,一同為風雨飄渺的東漢效力。三人一同發展,但後來,關羽留到了曹操的門下。但劉備勢力在不斷髮展,這需要人才來不斷增強自身實力。

於是劉備召關羽前來,但曾經發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曹操對關羽這門大將已在挽留,但最終也無可奈何。關羽一心想要投奔到其大哥的軍營裡面,不忍放下自己的優厚待遇,一路上過五關,斬殺六將,來到劉備的陣營。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

此後,關羽一心為劉備作戰,成為劉備的忠實左右臂膀。其為人忠厚義氣,曾經曹操赤壁戰敗,逃到華容道。當時其軍隊萎靡不振,曹操曾經嘲笑周瑜和諸葛亮,譏諷他們聰明卻不在此天險用兵。但話還未完結,關羽就出現了。關羽的出現讓曹操心涼了一大截,但是其利用昔日對關羽的恩情,成功打動關羽,讓其回去了。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曹操敗走華容道路遇關羽

由此可見關羽正是如京劇的人物形象"紅臉"一樣,忠厚仁義,代表了中國的一身正氣,是中國集"義"的於一身的代表人物。但曹操就真的是如京劇所唱的"白臉"嗎?

挾天子以令諸侯,攬人才以治天下

在諸多軍閥勢力忙著開疆擴土的進程時,曹操,這個謀略家站在政治的制高點審時度勢做出了重大決策——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196年,漢獻帝在張楊等人以及其他勢力的控制下返回故都,曹操充分利用各方矛盾抓住董承提供的機會,進兵洛陽,控制天子,趁著其他人尚未作出反應的時候,迅速挾天子移駕許都。從此以後,曹操將天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通過這次挾天子,曹操在政治上獲得了主動權,但其仍然面臨著危險的軍事威脅,群雄包圍,將曹操團團圍住。但即使這樣,面臨著重重考驗的他,卻在戰亂中一枝獨秀。曹操在經過三徵張繡,伐滅呂布後,使得自己在戰場上逐漸獲得軍事領導權,為爭奪北方的控制權解除了後顧之憂。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終於掌握了政治大權,但一個政權的發展就像劉備那樣需要大量人才,然而亂死之中的曹操在亂世之中有一條別具一格的用人風格。曹操曾經發布《求賢令》:"二三子其佐我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表示自己用人唯才是舉,不會過分重視你的出身與品德,相反只要你有才,我曹操都會因材而用。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曹操發佈求賢令

但是這樣的人才選拔不再以德為核心,就容易造成統治階層的混亂與腐敗,這種常識性認知在曹操這裡真的適用嗎?

曹操唯才是舉不假,但曹操卻疑心極重,忌憚他人揣測自己的想法。曾經他裝睡殺掉自己身邊長期服侍自己的宦官,以此來證明自己夢遊和疑心之中。後來曹操與劉備兩軍對壘,相持不下。因為曹操說了雞肋兩字,使得楊修自作聰明,傳播謠言,造成軍心混亂。曹操生性多疑,最忌憚別人揣測自己的心思便以迷惑軍心的罪名殺了楊修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曹操斬殺楊修

由此可見曹操雖然唯才是舉,但是其疑心極重。所以唯才是舉會與曹操的多疑的性格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補充。縱觀三國曆史,又有多少曹操陣營裡面的官員因為道德敗壞而造成曹操政權的內部腐敗?

儒家傳統,以德為本

關羽在歷史上真的是仁厚忠義,一度被歷代統治者而重視並提倡,因此京劇中關羽是紅臉,但曹操真的就是"白臉"所代表的形象嗎?探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談起儒學對京劇的影響。

眾所周知,孔子周遊列國,復興"禮"制,但其卻領導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的一場大變革。私學的開創促進了"百家爭鳴"局面的發展,同時進一步發展了以"仁"為核心的學說——儒學。到了西漢,在董仲舒的建議之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興辦太學使得儒學成為官方學說。後期科舉制的考核主要內容也是也儒學為基礎,因此中國曆代統治者與文人都極為重視儒學,這也就促進了"仁"與"德"的在社會中的傳播。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孔子傳授知識發展私學

而京劇作為中國的戲劇國粹,其的出現是建立在中國封建的儒學思想之上。而中國傳統儒學思想帶有極大的忠君政治色彩,因此京劇的演出就汲取了大量的"忠君"色彩。

曹操白臉,忠君色彩

因此曹操在京劇史上的不光彩就是京劇的傳統忠君政治思想色彩所導致的,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蹟實際沒有做到"忠君"本分,因此歷代統治者害怕如果讚揚曹操,就會再次上演這樣的事件。因此一直推崇關羽的"忠君"而抹黑曹操"奸臣"。

但其實亂世之中,曹操的這一做法雖有"逆反"的現象,但實際是順應了漢朝盛極必衰的歷史發展潮流趨勢。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曹操迅速統一了北方,給了北方的百姓一段時間來休養生息,同時其唯才是用,在三國那樣的亂世,這樣的用人方式確實使得社會在一定時間內的快速發展。

紅臉關公,白臉曹操,是什麼讓曹操揹負奸賊的名號

曹操

因此從亂世之中來看你,白臉的曹操形象實際上是名不副實。而真正的曹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