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王朝而言是朝政興衰的分界線

導語:明太祖朱元璋掃除元末的各地方的起義部隊和趕驅蒙古軍隊,建立帝國,名留青史;文武全才的朱棣縱橫大漠,力創永樂盛世,聲名顯赫;朱高枳和朱瞻基共創仁宣之治,也得一世威名。年少的朱祁鎮欲想成就如祖輩一般的霸業,留於後人細說。

少年皇帝,祖母主事

宣宗朱瞻基在位僅十年,十年來,兢兢業業的主持國事的正常運行,百姓安居樂業,國運昌盛,國勢發展的趨勢良好。早在宣德二年時,宣宗的長子朱祁鎮誕生了,不滿一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只可惜,年僅38歲就患病去世了,留下孤兒寡母。

自宣宗駕崩之後,年僅9歲的朱祁鎮登基為帝,皇帝年少難主事,這時的國事幾乎都由皇祖母太皇太后一手掌握。太皇太后也是個明事理之人,她不重用皇親國戚,不讓自已的外戚家人干預國家之事,甚至嚴重打擊宦官權力的膨脹。致使此時宦官的權力沒有那麼膨大,重用'三楊'等治世舊臣,使得這時的大明朝的國力發展具有欣欣向榮之景。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王朝而言是朝政興衰的分界線

宦官王振之像

國勢正往大好勢頭向前發展,不料此時祖母張氏和三楊逐年去世,宦官王振逐步嶄露頭角,開始出來興風作浪,佔著皇帝的寵愛大攬朝政。然麓川之地的戰爭一直侵蝕著國家運勢的發展,阻礙著經濟穩步前進的步伐。

麓川之亂,蒙古瓦剌趁機南下

雲南麓川因叛亂之事發生了四次大戰役,長達九年之久,這場戰亂耗費明朝大量的財力與人力,歷經多年最終還是未能平息。戰爭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大軍長期處於疲憊轉態,百姓早已厭倦戰爭所帶來的危害和弊端。征戰長達九年仍未解決這次的戰亂,明王朝與思任發父子最終以盟約的形式結束了這場動亂。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王朝而言是朝政興衰的分界線

雲南的麓川之役

雖然戰爭是結束了,但戰亂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太多的傷害,這些創傷本需要長時間的療養才能恢復。可正在此時,北部蒙古的瓦剌趁虛而入,直逼京師。原本此時的國勢還算穩固,但歷經此戰役後西南地區的統治與經濟已逐步走向衰落之勢,引發周邊民眾紛紛揭竿而起,時局動盪,促使了土木堡之變的發生。

此時的蒙古瓦剌經過多年的修養,實力逐漸恢復,經常騙取明朝大量的賞賜,宦官王振對此十分不滿,瓦剌的首領也先借此為由挑起戰爭,揮師南下。從幼小的稚童長成一個熱血青年的皇帝正想尋得機會大展手腳,宦官王振趁機說服皇帝北上御駕親征,征討放肆的北方瓦剌,以使蒙古族人長期屈服於大明王朝之下。

聽到此處,群臣無不勸諫英宗坐鎮京師,派遣得力的干將北征,然年輕活力的朱祁鎮不聽朝臣的勸阻,認為這次北征的機會不單單是彰顯我大明王朝的國力鼎盛,更是證明自已作為新君的能力!

臨時集軍,王振繞道撤軍

出征之前,明朝的主力軍大多都在外地,一時之間難以集結大量的精英部隊,只能從附近的駐紮和巡邏的日常隊伍中臨時集結二十萬人,但對外卻號稱為五十萬大軍,實為有名無實。同時,為確保國家之事得以正常運行,特讓自已的異母弟弟朱祁鈺監國,意想不到的是這件事促使讓朱祁鎮七年都被鎖於南宮之內。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王朝而言是朝政興衰的分界線

出征之前的集軍

出征之後,連日的狂風暴雨,泥濘不堪的道路使得大軍前進異常困難,大軍行至大同附近,發現大同之地哀鴻遍野,士兵見此心生後怕,有後退之心。這樣稀爛的小道讓後方的糧草車無法及時得到供應,軍心更加動搖,如此進行下去的征戰百害而無一利,只能撤軍。

王振的家鄉在大同附近的蔚州,因此建議大軍繞道至蔚州,如此一來,有皇帝陪伴自已回鄉,面子倍增。雖連連遭到大臣的反對,認為繞道回程是非常危險的舉措,因為也先的瓦剌大軍就在大同附近駐紮,繞道不僅會耽誤回程的時間,還給蒙古軍有機可趁。可王振並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英宗寵信王振,贊同他的建議,前往蔚州。

然不料即將到達蔚州之前,此時的王振又害怕擔心大軍會踩踏壞自家的糧食莊稼,又讓大軍依照原路返回撤軍,直至英宗的大軍行至懷來城地域時,重武器的部隊沒有跟上大部隊,就此下令暫時駐紮在土木堡等待後援隊伍。不料也先的大軍順勢追上明軍,將皇帝和明軍都圍困於土木堡之內。

土木之變,皇帝被擒

掐斷明軍的水源和糧草,推至絕路之境,也先頗有心計的先假意議和,然後趁此不備之際,發兵攻入土木堡,王振被明將提前殺死,張輔等大臣戰死,死傷十幾萬的士兵,英宗朱祁鎮被俘。其實朱祁鎮對於蒙古軍而言是塊燙手山芋,但也先的弟弟卻認為皇帝可以囤積居奇嚮明朝索要大量的錢財。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王朝而言是朝政興衰的分界線

土木之變的敗軍的慘像

當英宗被擒的消息傳至京城後,正值此危難之際,以于謙為首的朝臣認為國不可一日為君,擁護郕王朱祁鈺為新一代的新君,並不同意瓦剌以太上皇的要挾名義嚮明朝索取任何損害明朝利益的條件。也先憤怒不止,率軍攻打都城,明軍擊退瓦剌,保衛了北京城。

關押了一年朱祁鎮的也先未曾從明朝得到半點好處,大臣楊善趁機將太上皇接回,但被景泰帝軟禁在南宮之內,長達七年。

土木堡之變除了是一場軍事戰略指揮失敗的戰役失敗之外,與北方的邊防問題也有很深的關係,還是明王朝由盛轉衰重要的分界線,從此,明朝的局勢開始走向滑坡。七年後,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而獨子朱見深早年已經夭折,儲君之位因此空閒,不知何人接手。

土木堡之變對大明王朝而言是朝政興衰的分界線

明英宗之像

英宗經南宮復辟之後重登帝位,再平定石曹之亂,在一定的程度上穩定了時政。

英宗留於歷史的功績少之又少,他最終也沒有做成如先輩們那樣的豐功偉績,也沒有留下那些口口相傳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