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4月22日,正值第51個“世界地球日”,瓊中邀請了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簡稱地環院)、中國地質科學院(簡稱地科院)和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簡稱地調局武漢中心)的3位專家,在瓊中大禮堂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愛護地球—地質公園、富硒生態農業與飲水安全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講座。專家們分別從各自的專業角度,圍繞講座主題彙報了調查成果,為我縣發展富硒生態高效農業、促進縣域旅遊和資源開發建言獻策。


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勘查室主任、教授級高工,博士研究生導師

馬生明▲

“在瓊中開展生態地質背景調查時,發現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硒元素,在其上種植出的綠橙、檳榔、橡膠等農產品經過檢測,的確含有豐富的硒。”在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勘查室主任、教授級高工,博士研究生導師馬生明的眼裡,瓊中的土壤“家底”讓人稱羨。2019年,自然資源部在瓊中營根、灣嶺一帶進行了範圍達300平方公里的地質條件適宜性調查,發現97.7%的土地屬於富硒和足硒,僅有2.3%的土地存在缺硒。


瓊中的土壤不僅富硒,更含有豐富的碘元素。“碘的含量有自海洋至內陸逐漸減少的趨勢,主要通過大氣傳輸進入土壤圈。”馬生明坦言,瓊中地處海南島腹地,土壤含碘量依舊如此豐富,這一點十分難得,堪稱“閃光點”。


馬生明等專家開展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為瓊中建設綠色農產品基地提供了技術支撐。而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調查監測室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教授級高工董穎的眼裡,瓊中處處都是價值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遺蹟資源。

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遺蹟調查監測室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教授級高工

董穎▲

“在瓊中百花嶺景區的瀑布下面發現了大量10億至16億年前的岩石層,這不僅是瓊中最古老的岩石層,還具有斷裂、球狀風化等豐富的地質現象。”董穎介紹,與此同時,瓊中乘坡河的花崗岩河床在全國不多見,也是一處很珍貴的地質遺蹟資源。


在董穎的分享中,一組數據展現了瓊中豐厚的地質遺蹟資源:全國地質遺蹟分為3大類13類46亞類,其中瓊中佔據了3大類8類18亞類,包括溼地、瀑布、峽谷、火山岩等多種地貌景觀。


“瓊中的百花嶺、乘坡河、黎母山等地,都可以打造成研學基地,作為展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窗口。”董穎透露,接下來將把地球故事與村民故事融合、農業地質與農耕文化融合、環境地質與村民生活融合,在瓊中加釵農場等地打造地質文化村,努力將地質遺蹟資源轉化為特色旅遊資源,助力當地實現鄉村振興。事實上,自然資源部在瓊中開展的地質調查,早已有多項成果應用於實際。

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

齊信▲

“在勘查中發現,儘管瓊中位於降雨峰線中心位置,但當地地形坡度大,地層多為花崗岩,且日照充足,儲水能力較差,存在季節性缺水難題。”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博士研究生,高級工程師齊信介紹,調查組切實發揮專業優勢,按照“構造控水、裂隙導水、空間蓄水”原則精準部署,分別在黎母山鎮等地開採建成供水水井11口,解決了1.5萬餘名群眾的安全飲用需求問題。

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此次講座以電視直播的形式舉行,在縣城設主會場,鄉鎮(新市農場)、村(居)設分會場,全縣約1300人參加學習。

縣委書記徐斌,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光業,縣政協主席王哲斌等縣四套班子領導出席,縣委副書記、組織部部長、政法委書記慄太強主持講座。

自然資源部專家為助力瓊中社會經濟發展建言獻策

瓊中融媒體中心: 陳澤汝

海南日報記者:李夢瑤

編輯:澤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