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黄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1、鸭黄病毒病的特点

1.1发病率较高

鸭黄病毒病在各种鸭类传染病中属于高发病种,主要致病因素有季节变换、饲养条件改变以及管理清洁工作不到位等。鸭黄病毒病属于急性传染病,一旦鸭群中出现一例病鸭,该病的传染率高达100%。如果管理人员能够及时采取隔离或救治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病鸭群的死亡率,如果错过最佳防治机会,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其死亡率也会明显增加,通常情况下致死率在10%~30%波动。

鸭黄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1.2传播速度快

目前,国内养鸭多以养殖小区为主,其优点在于实现公共资源的共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养殖效益。但是鸭黄病毒病的传播速度极快,养殖小区内有一户暴发该种传染病,并且没有采取严格的防控手段,在35天即可感染整个养殖小区内的鸭群。同时,在鸭黄病毒病传染过程中,不同种类、不同大小的鸭群交叉感染,还会使得疫病更加严重。

鸭黄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2、鸭黄病毒病临床症状

不同鸭群对鸭黄病毒病的抵抗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商品蛋鸭感染鸭黄病毒病的病程约为8~11天:雏鸭感染鸭黄病毒病的病程为6-8天:种蛋鸭感染鸭黄病毒病的病程约为11~14天等。

感染该病的鸭群临床表现为:初期病鸭饮食量大幅下降,部分雏鸭出现饮食饮水困难,行动摇摆,并伴有呼吸道感染现象。养殖场内可见大量病鸭排泄物,粪便稀薄;后期病鸭体温明显上升,无精打采并出现运动障碍,病情严重的鸭出现瘫痪症状,丧失饮水、饮食功能,蛋鸭产蛋率也明显降低。最后因不进水、食而死,死亡后角弓反张。据调查统计显示,鸭群感染鸭黄病毒病的47天内,蛋鸭产蛋率可以从正常情况下的90%缩减到5%左右,产蛋率为0的蛋鸭也有较大比例的存在。

3、鸭黄病毒病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鸭可见卵巢发育不良,卵泡菜花样变性、变形、坏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部分呈煮熟样或浅咖啡样颜色,或卵泡萎缩破裂呈糊状。部分有神经症状患鸭.可见脑部呈水肿或树枝状充血病理变化,胰腺出血、心肌坏死损伤、心力衰竭.肝脏呈煮熟样.淤血.表面有针尖状白色点状坏死,形成严重肝病变,或极度肿大、破裂,肠道内容物呈污绿色或黑色,腥臭并继发大肠杆菌病。

鸭黄病毒病的病因和防控措施

4、鸭黄病毒病防控措施

4.1重视鸭舍卫生管理,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鸭舍内环境“脏、乱、差”,是引发鸭黄病毒病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因此,鸭舍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鸭舍内部环境的管理,一方面要定期清理鸭舍内的排泄物、饲料残渣,随后喷洒消毒药水或生石灰,最后用清水对鸭舍进行冲洗。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药物喷洒还是清水冲洗,都要重点针对鸭舍墙角、饮食(水)槽等,确保清洁消毒不留死角。另一方面,日常的喂养、管理工作要严格执行相关作业标准,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例如本次喂养之前要先清空饮食槽,将饮食槽中剩余的饲料残渣清理干净,再换用新饲料,防止鸭群吃剩余、过期、变质的饲料。

在鸭舍管理中,将日常清洁与定期消毒相结合,为鸭群正常生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断了鸭黄病毒病的生存环境和传播途径,对于防控鸭黄病毒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4.2采取封闭管理措施,严防人禽交叉感染

首先,应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养殖场出入制度。现阶段,养殖小区成为国内禽、畜养殖的常见模式,但养殖小区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具体的人员出入制度也没有贯彻落实。一些外来人员随意进出鸭舍,很容易将外面的鸭坦布苏病毒带进鸭舍,从而极大提升鸭群感染鸭黄病毒病的概率。因此,鸭舍管理人员要重视对外来人员出入的管理和控制,非鸭舍相关人员不经允许不得随意出入。其次,采取鸭舍封闭式管理,不仅要求出入人员进行登记,而且要做好鸭舍周边环境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修建围栏的方式,防止周边地区的猫、犬等动物靠近鸭舍,造成病毒传染等。

如果您养有家禽,不懂禽病诊断,饲养管理。关注我,私信您想了解的养殖问题,随时在线帮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