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的皇帝對李世民有什麼看法?

李亦朋0916


歐陽修:“其(唐太宗)牽於多愛,復立浮圖,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

文天祥:“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陳普:“文皇仁義播敷天,李氏無倫三百年。末路荒唐如煬帝,蜀江更起度遼船。”

朱熹:“(唐太宗)一切假仁借意以行其私。”

宋高宗:“(唐太宗)誇大而好名。”

明太祖:“昔唐太宗繁工役,好戰鬥。”

李贄:“好個魏微,若太宗,倒底有沽名之念在”,“太宗好名之心,逗漏於此矣。”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說“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兇極慘,而人心無毫髮之存者也”。

章太炎在《書唐隱太子傳後》中所說:“太宗即立,懼於身後名,始以宰相監修國史,故兩朝《實錄》無信辭......”

呂思勉:“唐太宗不過中材,論其恭儉之德,及憂深思遠之資,實尚不如宋武帝,更無論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無論宋武帝,陳武帝矣”至其能致治平強盛,乃“承季漢魏晉南北朝久亂之後,宇內乍歸統一,生民幸獲休息,塞外亦無強部,皆時會為之,非盡由於人力。”

王仲葷:“封建歷史家把貞觀時期當作理想的太平盛世,和實際情況是有很大距離的。當然,我們承認貞觀的政治比起唐代其他各朝的政治,相對來說,有其可以肯定之處。‘貞觀之治’是渲染得有點過分的,其戶口不足隋極盛1/2,部分地區仍茫茫千里、人煙斷絕。”

朱本政:“貞觀後期的唐太宗封建帝王的驕奢縱慾,大肆揮霍,必然會大大加重人民的搖役負擔,對此,馬周在奏疏中直陳其弊說:“供官徭役,道路相繼,兄去弟還,首尾不絕。遠者往來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無休時。”但唐太宗不僅視若同聞,還倡言道:“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對此,老百姓為了逃避搖役負擔,不得不紛紛逃亡;甚或砍斷自己的手和腳,叫做“福手”或“福足”。老百姓苦於搖役繁重,怨聲載道。

黃永年:“舊時史書包括新舊《唐書》,《通鑑》對唐太宗和所謂的“貞觀之治”無不極盡誇飾只能事,即近時的通史,隋唐史仍多如此。其實這是受了唐人所修《太宗實錄》和國史等的矇蔽。”

唐太宗的缺點非常明顯殘忍好殺、虛榮好名。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很多人盲目喜愛的李世民在短短的50年歲月中,也做壞事不少,或許沒有熬到晚年恰恰成就了他看似完美的人生,現在看來有很大嫌疑篡改史書的李世民,客觀來說也有缺點,綜合來看,他的能力,成就和貢獻,當至少在秦始皇,漢武帝之下。


世間無情塵埃無措


相信大家對唐太宗李世民的瞭解離不開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門事變發生,李世民殺害長兄李建成、李元吉及其家屬數百人。對於玄武門之變,歷來正史多認為是李世民被逼無奈、自衛反擊。對於李世民被逼反擊自衛一說,不少學者認為是李世民處心積慮,並非被逼而為。

李世民早在武德四年攻克東都後就禮賢下士、招納人才,從這時起開始聚攏黨羽。政變前夕,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集中心腹,密召房玄齡等共商大計。



不凡視者


唐太宗李世民在世上只活了五十年,對於後世如何評價自然不能親眼目睹,也無法預知。不過,在當上皇帝后,李世民就曾對自己作出過評價。

雖說有花式貼金自我吹噓的成份,至少在後世,多認為其評價大部分算是較為中肯。貞觀九年(公元635年),李世民在眾大臣面前點評自己。

大概的意思是說,“朕發現,從古至今能在亂 世成就霸業的,全是四十歲以上的中年大叔。 唯一的例外,是三十三歲起兵的東漢光武帝劉秀。

本人十八歲起兵,二十歲平定天下,二十九歲當皇帝。從武功方面來說,朕已勝過古人。”在評價自身武功時,李世民可說是毫不客氣。是否言過其實或是黃婆賣瓜?後世的成吉思汗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講話 中就說過,“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樣,先守不攻,讓敵人進攻,不準士兵談論進攻的事,談論者殺。待敵人屢攻不克,兵士氣憤已極,才下令反攻,一攻即勝。這樣一可練兵,二可練民。”

武功上的自我評價不帶矜持,李世民對文治上同樣沒有吝嗇。“年輕的時候我帶兵打仗,沒時間去讀書。登基後朕常常手不釋卷,瞭解了教化的根本,政治的基礎。行之數年,天下大治,移風易俗,子孝臣忠。所以,在文治方面朕也超過了古人。”

據《貞觀政要》記載,太宗又曰: “朕觀古先撥亂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 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治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於古也。”

整個唐朝,對李世民在文治武功及用人方面,亦多以唐太宗對自己的評價作為基調。比如,《貞觀政要》上記載的,唐中宗時期的授史館修撰,諫議大夫吳競就評價,“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亙古而來,未之有也”。

有說以唐朝的大臣來評價唐太宗,因所處時代的侷限,客觀性必然會大打折扣。誠然,唐太宗在執政期間也有過失。如征討高句麗,勞民傷財還無功而返。

又如晚期在魏徵、房玄齡等大臣相繼去世後,聽不進不同的意見,甚至迷戀上了金石丹藥等。不過人非聖賢終究是瑕不掩瑜。不僅後世的史學家,就連歷朝歷代的皇帝,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有著極高的評價。

在《太祖高皇帝實錄》中,就有朱元璋對李世民的評價: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另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皇帝認為,“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吁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