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經幾次懷疑蕭何有不軌之心,他是如何化險為夷的?

漢史趣聞


劉邦建立漢朝時,把蕭何排在功臣第一位,第一個萬戶侯,蕭何做到了百官之首丞相的職位,真是富貴的可以了!



劉邦是個狠人啊,當他坐穩皇帝之位後,就開始對功高震主的功臣們清算了,異姓王逐個剷除了,劉邦對內部的開國功臣也是不放心的,特別是作為第一功臣的蕭何也是第一個打擊對象。蕭何也清楚劉邦的為人,知道自己也逃不過劉邦的猜疑,所以通過“自毀名節”來保住自己的性命,這一招還是很成功的。劉邦第一次對蕭何的試探是在蕭何作為帶路黨幫助呂后殺掉了韓信,事後劉邦就對蕭何封賞了,加封5000食邑,增加500名士兵作為蕭何家裡的護衛。封賞如此豐厚,蕭何很高興啊,可蕭何手下的門客召平是個很聰明的人,蕭何常常找他出主意。召平就告訴蕭何,你快要完蛋了,劉邦這是在試探你,你沒有打仗立下什麼戰績,就給這麼多封賞,完全就是別有用心試探你,你收了皇帝就不放心了,將來會更加暗算你,你沒有看到韓信的下場嗎,下一個就是你了。蕭何聽了很害怕,第二天上朝就堅決辭掉劉邦給的封賞,還說國家軍需困難,我蕭何拿出家財獻給國家當軍需用,劉邦很高興就同意蕭何的做法,蕭何驚險了逃過了一劫。


這次試探逃過了,劉邦還是不放心蕭何。召平就告訴蕭何,每次劉邦出外親政打仗,你在背後運輸糧草,劉邦每次都會問運輸糧草的官你蕭何的情況,問皇帝不在了,蕭何干的怎樣啊,每次運輸官都是說蕭何干的不錯,百姓安居樂業,大家挺愛戴蕭丞相的,每次聽到這句話,劉邦都沉默寡言。可見劉邦已經對深得民心的蕭何非常忌憚了,害怕有一天你謀反了,關中的百姓跟著謀反,所以你蕭何必須讓百姓討厭你消除劉邦的疑心。你可以剝削百姓,霸佔百姓的土地,低價買進高價賣出,自毀名節,就可以保一命了。蕭何開始是不答應的,剝削百姓,自己就不是個人渣嘛,不能那樣幹啊,可召平是你不能糊塗啊,剝削百姓也好過沒命強啊!於是蕭何就幹起了壓榨老百姓的行為,強吞了百姓的土地,百姓個個憎恨蕭何,劉邦親征回來,百姓攔路告狀,劉邦非常憤怒,把蕭何給關進牢裡了,當然土地也全還給百姓,百姓稱讚劉邦,劉邦很高興!蕭何的自毀名聲失去百姓民心的目的做到了,百姓是痛恨他了,劉邦卻放心了,最後把蕭何放出來了。蕭何撿回一條命後,處事更加低調了,在朝廷上很少發言,最後得以善終,子孫富貴!


歷史神秘人


蕭何作為劉邦的第一任丞相,在劉邦取得天下,建立大漢王朝後,劉邦論功行賞把蕭何排在第一位,說明蕭何在劉邦心中的地位之重,

但是這也少不了劉邦對蕭何的懷疑之心,畢竟劉邦是君,蕭何是臣,私交再好,畢竟是君臣有別,分別代表兩種不同利益,皇帝疑慮大臣是常事,那麼作為臣子的蕭何是怎麼化解劉邦對自己的懷疑的呢?

劉邦第一次疑蕭何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史記·蕭何世家

在漢三年,劉邦與項羽楚漢戰爭在滎陽對峙的時候,劉邦在外帶軍披星戴月的與項羽抵抗,卻派使者不斷慰問身在關中之地的蕭何,這是對蕭何的不放心,雖然是劉邦讓蕭何留守關中,作為自己的後勤力量補給基地,但是又怕蕭何在關中影響太大,形成勢力,所以劉邦起了疑心,這時蕭何還沒有發覺劉邦的意思,是蕭何的手下發現了,給蕭何提意見,蕭何就採納了屬下的建議,

蕭何就把自己的親屬全部安排到前線去了,夠年齡的就去打仗,女子和小孩就作為“人質”留在劉邦身邊,這樣劉邦就放心蕭何不會謀反作亂了,所以劉邦大喜,蕭何也因此化險為夷,也打消了劉邦的疑心。

劉邦第二次疑蕭何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史記·蕭何世家

漢十一年,坐了皇帝的劉邦去平定陳豨的叛亂,這時的蕭何與呂后一起在宮內處死了大將韓信,劉邦聽說後,大喜,就派使者要給蕭何加封五千戶,並且為蕭何設置衛隊,蕭何很得意,群臣也都爭相祝賀蕭何升官加爵,

唯獨淪為平民的召平對蕭何說你的大難就要來臨了,蕭何不解,召平分析說,皇上風餐露宿地統軍在外,而您留守朝中,未遭戰事之險,反而增加您的封邑並設置衛隊,你不覺得奇怪嗎?皇上這樣做是因為目前韓信剛剛在京城謀反,對您的內心有所懷疑。設置衛隊保護您,並不是以此寵信您,而是考驗你,希望您辭讓封賞不接受,把家產、資財全都捐助軍隊,這樣才能打消皇上對您的疑慮。”蕭相國認為有道理,聽從了他的計謀。高帝果然非常歡喜。蕭何又一次化險為夷。

劉邦第三次疑蕭何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史記·蕭何世家

漢十二年,皇上又去平定黥布的叛亂,也是用同樣的手段,派使者慰問蕭何,蕭何這次聰明瞭,知道皇上又開始懷疑自己了,就按原來做的辦,皇上帶軍在征討叛亂,蕭何就安撫後方的百姓,並且把家財捐出來用於軍資,蕭何認為這樣就會打消劉邦的疑慮,

沒想到蕭何的一個門客又發現問題了,皇上的疑心已經不是你要謀反叛亂這麼簡單了,而是懷疑蕭何籠絡民心,深得民意,有奪權之嫌了,這可讓蕭何嚇壞了,不知該如何是好,這時門客告訴他你現在必須多多購置田地,並且低買高賣,讓人民怨恨你,你只有自毀名聲才能保全自己及家族,

蕭何聽從了門客的計謀,等劉邦返回京城的時候,舉報蕭何低價強買百姓良田房屋的信接踵而來,劉邦笑著說,丞相就是這樣“為民”的嗎,隨後召見蕭何,蕭何認罪,蕭何趁機向皇上要私家園林上林苑的地,劉邦大怒,直接把蕭何關進了監獄,蕭何沒想到,已經到了垂垂老矣的年紀居然下了監獄,不過最後劉邦還是赦免了蕭何,蕭何算是功臣中善始善終的一位,實屬不易。

劉邦懷疑蕭何有不謀之心,這樣的事情有三次,而作為丞相的蕭何竟然每一次對劉邦的疑慮毫無察覺,都是蕭何的朋友或者門客看出來端倪,從中出謀劃策,才讓蕭何化險為夷的,

那麼聰明的蕭何竟然不知道劉邦會考驗自己,只能有兩個原因:

  • 蕭何對劉邦太過信任,言聽計從,認為自己沒有執掌軍政大權,劉邦不會懷疑自己
  • 蕭何身居高位,對權力、物質的貪婪,造成對身邊潛藏的危機全然不知,迷失了自我,這是人性的弱點,功成身退除了張良做到了,誰又能比得了呢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韓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蕭何應該比誰都懂得這個道理。

蕭何明白了這個道理後,蕭何購置田地住宅就選在了貧苦偏僻的地方,建造家園不修築有矮牆的房舍,並且說:“如果我的後代賢能,就學習我的儉樸;如果後代不賢能,可以不被有權勢的人家所奪取。”

總結

引用太史公對蕭何的評語來結尾吧

太史公曰: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彔彔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籥,因民之疾法,順流與之更始。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勳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後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


史全十美


不招人妒是庸才,為高權重者難免遭到上司的猜忌,更何況蕭何是僅次於劉邦,豐沛功臣集團領袖,僅次於劉邦的第二號人物呢!

劉邦對蕭何的猜忌,準確來講,一共有四次,每一次都因為採取了合適的策略而化險為夷,這不僅是蕭何的謀略,也是因為有貴人相助的原因。

其中第一次是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刻。在楚漢戰爭進行到拉鋸戰的時候,劉邦數次派人到後方去慰勞蕭何。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間,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身邊的鮑生對他說:“陛下現在在前方拼命死戰,而每每派使者來慰勞你,這是懷疑你有不臣之心,如想避免皇帝的猜忌,請你將自己的兄弟親族能勝任打仗的人,全都派上前線,這樣皇帝就會信任你,而不再懷疑了!”蕭何按照他的辦法來做,劉邦果然十分高興,打消了對蕭何的猜忌。

第二次是陳豨作亂的時候,陳豨的勢頭十分強勁,大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因此漢高祖劉邦親征陳豨到了邯鄲。這時韓信又在關中謀反,呂后和蕭何合謀殺死了韓信控制了局面。這時劉邦對蕭何起了猜忌之心,他加封蕭何為相國,封五千戶,並派了五百士卒作為他的護衛,名為護衛實為監視。

漢十一年,陳豨反,高祖自將,至邯鄲。未罷,淮陰侯謀反關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語在淮陰事中。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諸君皆賀,召平獨吊。召平者,故秦東陵侯。上暴露於外而君守於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衛者,以今者淮陰侯新反於中,疑君心矣。夫置衛衛君,非以寵君也。願君讓封勿受,悉以傢俬財佐軍,則上心說。”相國從其計,高帝乃大喜。——《史記·蕭丞相世家》

大家都在向蕭何慶祝的時候,只有召平卻來弔孝,他說:“皇帝已經在猜忌你,你恐怕離滅亡不遠了!”蕭何問:“那可怎麼辦?”召平說:“您拒絕皇上所有的封賞,並把自己家裡的錢財都拿出來去支援前線,這樣就能打消皇帝對你的猜忌了。”蕭何按照召平的辦法去做,劉邦果真又放棄了對蕭何的猜忌。

第三次是在劉邦討伐英布的時候,蕭何負責坐鎮關中,劉邦又數次讓人慰問蕭何。

漢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將擊之,數使使問相國何為。相國為上在軍,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軍,如陳豨時。客有說相國曰:“君滅族不久矣。夫君位為相國,功第一,可復加哉?然君初入關中,得百姓心,十餘年矣,皆附君,常復孳孳得民和。上所為數問君者,畏君傾動關中。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汙?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的門客說:“您要大禍臨頭了,你已經是相國了,還能怎麼封賞呢?您如今在關中的威望太高,深得關中民心,陛下怎麼能不擔心呢?你如今最好多買地,表現的十分貪財,這樣就可以讓陛下安心了。”蕭何按照這個辦法做,開始貪汙腐化,弄得百姓們怨聲載道,劉邦果然放下心來。

第四次是劉邦討伐英布獲得勝利回京後,他還是把蕭何下了大獄,原因是蕭何有犯了為民請命的毛病,這是邀買人心,擴大自己的影響,劉邦對於這種事情很難容忍,這次劉邦有了除掉蕭何的念頭。

相國因為民請曰:“長安地狹,上林中多空地,棄,願令民得入田,毋收稿為禽獸食。”上大怒曰:“相國多受賈人財物,乃為請吾苑!”乃下相國廷尉,械繫之。——《史記·蕭丞相世家》

蕭何被下了大獄數日後,其他重臣都沒有動靜,這個時候大家都明哲保身,怕自己被牽連不敢說話,但一個小人物的出現救了蕭丞相的命,他就是王衛尉。此人職務不高,但卻是負責劉邦安全的近衛之臣,這樣的人替蕭何說話,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劉邦的身邊也有蕭何的粉絲,這是件十分可怕的事。

數日,王衛尉侍,前問曰:“相國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聞李斯相秦皇帝,有善歸主,有惡自與。今相國多受賈豎金而為民請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衛尉曰:“夫職事苟有便於民而請之,真宰相事,陛下柰何乃疑相國受賈人錢乎!且陛下距楚數歲,陳豨、黥布反,陛下自將而往,當是時,相國守關中,搖足則關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國不以此時為利,今乃利賈人之金乎?且秦以不聞其過亡天下,李斯之分過,陛下何疑宰相之淺也。”高帝不懌。是日,使使持節赦出相國。——《史記·蕭丞相世家》

王衛尉說的很實在,他問道:“不知道丞相犯了什麼罪?”劉邦說:“我聽說李斯做丞相時,有功勞就歸咎於皇帝,有過錯就自己承擔。而今天丞相收了賄賂,就出賣皇帝的利益,用來博取百姓歡心,因此有罪!”王衛尉又說:“你在外面征伐的時候是最佳時機,如果丞相作亂就會成功,那個時候蕭何不造反,非要貪圖人的一點錢財,這是蕭何淺薄,還是陛下多疑呢?秦就是因為不能聽取意見,不承認自己的過失而亡國了。李斯替皇帝承擔罪過的做法,根本不值得學習,陛下您為什麼要用淺薄的眼光,來看待丞相呢?用殘忍的手段,來對付丞相呢?”劉邦知道自己沒有理,因此不久之後就派使者執符節到監牢中放了蕭何。

蕭何四次遇險,四次可以化險為夷,依靠了自己的四個貴人,這和他善於發現人才,並且能夠從諫如流有很大關係。這樣的特質在劉邦身上也同樣存在,這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貴人相助,所謂的貴人,不過是你曾經的積累或栽培罷了。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