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區節水型園林植物配置情況及規劃改進建議

甘肅地區節水型園林植物配置情況及規劃改進建議

江彬彬

0 前 言

節水型園林多設置在乾旱少水的地方,景觀植物作為園林的主要構成元素,植物所蘊含的深刻內涵一方面是弘揚地域人文文化的方式,也是反映地區自然風貌的體現,在現代經濟型節水園林中植物合理科學的配置得到更為廣泛的應用。本文以我國西北甘肅一帶為例,通過介紹甘肅西部氣候環境下節水型園林設計情況和植物規劃配置原則從而為更好地建設西部地區園林提供有益建議。


甘肅地區節水型園林植物配置情況及規劃改進建議

1 我國當代園林規劃的發展

早期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文明時期,人們就開始對自然景觀進行人為修改與調整,在那個時期西方園林植物配置的方式就得以穩定流傳至今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形式,西方景觀以規矩式居多,形式多樣,人們常常將各種植物修剪成整齊富有節奏感的幾何圖形。如紫衫嚐嚐被修剪成綠色的城牆型,錦熟黃楊則常常被用來做綠毯造型。而進入 19 世紀之後,這種配置方式逐漸被田園風所取代,園林設計師們往往根據自然風貌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按照森林、草原、沼澤等景觀來組織園林的植物配置。而我國園林植物配置則是以自然為基礎,融合了中國古代哲學思維,即到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審美理念,以期達到與自然相和諧的程度。宋朝到清朝是我國園林發展相對成熟的時期,在對園林進行配置時對花木的選擇都極為重視。我國園林藝術發展到現在,目前的城市綠化系統建設已經是十分成熟,人們根據地形地貌、氣候特徵並結合美學原理和生態環境的特點,對植物的配置方式進行改進,達到植物空間構景與建築、道路等構築物的和諧統一。

2 甘肅地區節水型園林植物配置情況

甘肅位於中國西北地區,東通陝西,西達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寧夏、內蒙古,西北端與蒙古接壤,地形呈狹長狀,是中原聯通西域的走廊,甘肅一省跨緯度範圍大,地貌複雜多樣,包括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多種地形環境,整體氣候偏乾燥,年降雨量平均在 150mm 以下,氣候類型從南向北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四大類型,該地區的主要自然特徵為半乾旱、乾旱氣候,同時夏季日照時間長,早晚溫差較大。雨季大約在 6-10 月,由於水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因此甘肅省境內植被類型不夠豐富。

目前,甘肅河西走廊沿線的城市形成了主幹道、環城道和主風向園林的綠化功能區,這是能夠起到保護水土流失、調節氣候和抵禦沙塵天氣的作用,因此綠化主栽樹種應該是落葉和常綠松柏等喬木植物為主,這樣不僅能夠起到防護功能,美觀性上也大大提高,如國槐、白臘、刺槐、紅柳、刺柏等適合於乾旱地區生長的植物,通常其樹形高大、樹冠莊重、顏色也有層次,觀觀賞價值較高。在市民公園、景觀觀賞帶等地均以適應性較強的灌木或者小喬木作為搭配,並同時適當點綴一些高大觀賞喬木,常見的有紅葉小檗、小葉黃楊、大葉黃楊等,既能夠保證植物的功能性又能保障觀賞性。


甘肅地區節水型園林植物配置情況及規劃改進建議

3 節水型園林規劃改進建議

3.1 注重植物的土壤適應性

乾旱地區園林植物配置在考慮其美觀性的同時,不能忽略其經濟性。多用鄉土植物,同時考慮部分珍稀植物的適應性,因為很多南方植物需要在含水量充足的土壤裡才能成活,同時對陽光日照和空氣溼度都有一定的要求,在自然環境中藥避免這種植物的濫用,因此所選植物對本地的環境適應性應強,同時運輸成和維護本低,且存活率高。本地樹木的大量應用還可以突出地方特色,西部地區氣候乾旱,降雨量少,土壤中營養成分較少,因此樹種的選擇方面應選擇對土壤要求低,易於養護的植物。

3.2 因地制宜優化植物配置

配置優化能夠克服原有的植物配置缺陷。遵從植物生態習性、種群關係和自然演替規律,遵照這一原則進行植物配置,同時通過形成體系的植物種植養護方案並加以實施,最終形成穩定的適應甘肅不同區位不同自然氣候的自然群落。但是同時也要注意的是,雖然這些植物已經適應甘肅氣候並具備自然成長條件,但水仍然是其生長的限制因子,因此要保障供水的充足,而乾旱地區本來就缺水,植物的生長與土壤、氣候和灌溉條件關係密切,因此通過人工智能來精準控制灌溉問題。

3.3 錯落搭配調適心情

適合甘肅園林植物品種較多,喬木植物、灌木植物,各式各樣的花草品種都可以作為城市點綴而豐富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五彩繽紛的植物色彩在不同的季節給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除了讓人心情舒暢減少壓抑之感,也能促進人體呼吸的調整,比如紅色花的紅花槐、開白色花的刺槐和開淡黃色花的國槐等往往預示著季節的變換,月季花、榆葉梅、連翹和黃刺梅、牡丹、丁香等等。如何使得這些植物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自身價值,這就需要根據城市立地特點科學合理配置好以上這些觀花植物。

4 結 語

改善城市環境質量,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城市園林綠化帶的建設。因地制宜地選取喬、灌、花、草等植物科學搭配,組成多種形式生態群落,從而更好地建設生態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