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家鄉環境變遷

四十年家鄉環境變遷

東北是共和國長子,許多大型工礦企業都在東北,而瀋陽更是東北的中心。

小時候,我家住在瀋陽市鐵西區。在我的記憶裡,鐵西區建設大路以北人煙稀少,到處都是高聳的煙囪冒著各種黃煙和黑煙,林立的廠房滿是油汙,產生巨大噪音的轟鳴機器,還有全區人民都經常能聞到的冶煉廠產生的刺鼻氣味。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十分不可思議的事,卻曾被數代鐵西人引以為驕傲,巨大的生產力是鐵西人的光榮與夢想,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問題,還為新中國工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然而,所謂貢獻的背後卻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

四十年家鄉環境變遷

我家離渾河不遠,放學以後,我經常和同學去渾河岸邊玩,那時的渾河是名符其實的“渾”河,河道狹窄,又黑又臭河水也快乾枯了,河邊的石頭上全是滲著黑油的泥漿,天空中盤旋著密密麻麻的烏鴉。但我們卻玩得很開心,經常翻開河邊的石頭,抓田螺玩,抓到以後,我們會放到罐頭瓶裡養著,卻從來不敢吃。坦率講,我不喜歡渾河這個名字,我更喜歡她的原名――瀋水。直到多年以後,我才知道,兒時玩耍的渾河岸邊曾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的“渾河晚渡”所在地,但當時的感覺,無論如何也都和景色毫不相關。

四十年家鄉環境變遷

那個年代,沒有那麼多高樓大廈,沒有集中供暖,更沒有PM2.5這麼精準的環保概念,只要不嗆鼻子就可以了。那時的人們對於環保的意識僅停留於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的層面上。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是住平房,一到冬天,生爐子燒火炕,遠看裊裊炊煙,走近煤煙刺鼻。經常會有因為煙道不暢,造成“倒煙”,甚至是煤氣中毒的。

那時的記憶,不是陽光燦爛的日子,天是黃的,水是黑的,空氣是刺鼻的。春天的大風沙夾雜著礫石;夏天酷熱卻少見樹木遮蔭;冬天經常下黑雪,雪片落在衣服上以後,會形成一片片汙漬。

時光在流逝,社會在進步,改革在深入。人們不再滿足於吃飽,還要吃好;不再滿足於穿暖,還要體面;不再滿足於金山銀山,還要綠水青山。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是一夜之間,全體中國人民突然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而成年後的我,陰差陽錯,竟成了一名環保工作者,參與家鄉環境的保護治理工作。

四十年家鄉環境變遷

從1998年開始,瀋陽市相繼建成了多個大型汙水處理廠,經過多年的城市汙水治理,不僅渾河水變清,而且兩岸綠柳成蔭都變為了景觀公園。不斷提升的城市汙水處理能力,還讓瀋陽十多年間增添了許多人工湖,渾河水的歷史滄桑以及人工湖迴歸城市生活視線之中,這鉅變的背後是城市汙水處理質與量的變化。

值得驕傲的是,我還見證了瀋陽冶煉廠的拆除,我參與了原廠址的土壤治理,親眼見證一車車有毒土壤在無害化、減量化之後運往我曾經工作過的固體廢物填埋場,當年嗆得鐵西人民經常咳嗽的冶煉廠被徹底埋葬在了歷史的塵埃中。

曾幾何時,雲南陸良歷史遺留的劇毒鉻渣汙染事件轟動全國。當時,我正在參與瀋陽新城子30萬噸堆存鉻渣無害化處理項目,在多方關注下,經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堆存在瀋陽半個世紀的30萬噸有毒鉻渣實現了無害化處理,最終安全平穩地消滅了這個巨大“毒瘤”。瀋陽市為此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鉻渣汙染的城市,為全國其他地區鉻渣無害化處理工作提供了樣板。

四十年家鄉環境變遷

“十八大”以後,黨中央更是把環境保護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我再次榮幸地親歷了汙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2017年至今,瀋陽市幾座大型汙水處理廠相繼完成了提標升級改造工作,至此,所有向渾河排放的處理後汙水出水水質將達到國家一級A標準。這與之前各廠採用的二級排放標準相比,新標準出水水質有了很大的提高,處理後汙水的幾項主要汙染物指標僅為二級標準的三分之一以下,對環境的危害將進一步降低。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四十年,這座城市的變化印證了環保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跌宕起伏的波瀾壯闊,而今,這座老工業基地正在以提質增效續寫著環境保護的新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