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削弱了我們的能力?

這是席婕寒的第20篇日記

文|席婕寒

2020.4.3|是什麼削弱了我們的能力?

日期:2020年4月3日

座標:西湖天堂

天氣:陰天

一直很安靜阿桑 - 寂寞在唱歌

2020.4.3|是什麼削弱了我們的能力?


我們經常會有沒做好工作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些事我不是明明可以勝任的嗎?我不是可以做到的嗎?為什麼當時就沒做好呢?就像我們小時候考試,明明平時都會做的題,怎麼到了考試就不會了呢?

那到底是什麼削弱了我們的能力呢?

小時候考試的時候,我們會說是我們的心理素質影響了我們,沒有好的心理素質,考試容易緊張,就發揮不理想。

長大後的工作,其實也是類似的因素影響了我們,那就是非理性的情緒,其實就是我們自身的情緒影響了我們的能力。有一點點類似我們平時說的狀態,狀態好的時候,工作一往無前,狀態不好的時候,寸步難行。

那現在我們具體來分析一下到底是哪幾種非理性情緒影響了我們呢?

1)需要被誇獎

聽說,現在有一種社群叫誇誇群,裡面大家就是互相誇獎。還記得《正面管教》裡說,鼓勵對於孩子就像是水對於植物的作用,是必須有的,缺了無法成長。對於成人其實也一樣,我們有時候也需要別人的誇獎,因此這種誇誇群應運而生。

我們的成長需要誇獎,一個人不管做什麼,如果可以得到別人的讚賞或認同,動力肯定會大大不一樣。比如我們寫微信公眾號日更,有人點贊,就能比較容易堅持下去,因為我們的努力有了反饋。

可是有時候我們會太依賴於這種誇獎,因為當我們真正做出成績之前,不會有人給我們堅持不懈的點讚的。成人的世界不像小孩子,小孩子永遠有父母在做你堅強的後盾,給你無限的鼓勵。

而我們成人,有時候需要自己給自己鼓勵,自己給自己誇獎,然後永遠記得自己初心,用自己的初心去推動自己的前進,否則我們的成長很容易半途而廢。所以,我們可以自己給自己建立獎勵機制。

《小狗錢錢》提到了每天寫成功日記,其實這就是自己獎勵自己的機制,每天寫出自己成功或者進步的地方,鼓勵自己,最後成為一個有自信的人。

2)消極的悲觀主義者

其實我在上一次的時間管理之拖延症裡提到了一點,很多人有消極的完美主義,總是抱著“要麼完美,要麼不做”的心態,其實這種人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害怕失敗。於是做事拖拖拉拉,磨磨唧唧。

還有一些人天性悲觀。總體來說,人類整體上是偏好“確定性”的,一旦進入一個有很多“不確定性”的世界,行動能力就會減弱。說白了,這就是我們的畏難情緒。

還有很多人在總做總喜歡做執行者,而不願意做那個承擔責任的人。

有更多的人有習得性無助,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從而放棄努力。

這些不好的情緒,都會影響我們工作時的能力,影響我們在工作中的表現。總體來說,這些人都缺乏挑戰的勇氣,缺乏擔當的責任感。因此,做事畏首畏尾,束手束腳。那怎麼可能做出好成績?

3)惰性

人其實是有惰性的。,人一旦適應某種環境,就會習慣這種環境下的生活方式,哪怕想說服她過更好的生活,都不一定有用。

生活中其實有這種很極端的例子,被父親家暴的女生,很容易找到一個會家暴的老公,因為她已經習慣了了那種家暴的生活方式,這是我們常人難以想象的。

對於我們普通人,我們也會是自己習慣的努力——抗拒改變,最後成為“溫水裡的青蛙”。

典泰寫的《逃離舒適區》,其實我們知道要好好學習,可是我們都願意呆在舒適區。

看到這裡,相信你會發現,這些非理性的情緒,或多或少自己都有一種或者兩種,甚至更多。那為什麼我們總是會讓非理性情緒輕易佔據上風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騎象人和大象的故事。每一個人都有本能和理性控制的部分。本能就像大象,一切跟隨著身體的本能而走,不高興就生氣,肚子餓就要吃東西,這些是不需要經過思考和控制的。

而我們的理性就像一個騎象人,指揮著大象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比如生氣的時候要冷靜,因為生氣壓根沒用。

可是大象不是什麼那麼好控制的,大象那麼重,力量那麼大,就像本能的力量是很強大的,騎象人經常會失去控制,大象就往自己想去的方向去了。最後,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能力就輕易被大象給打敗了。


我是席婕寒,今天就這樣,明天22點見,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