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烟火

似乎只有到开始买票的时候,才陡然确认春节将至,一年时光如同观阅一场电影,散场后仍念念不舍的回味。

记忆中的春节,是打记事起热闹的鞭炮声开始的。

故乡的烟火

一到腊月,逢六和八便是黄道吉日,左邻右舍、远近街坊都开始陆续燃起鞭炮。不分早晚,不分老幼,每个人脸上都热情洋溢,多是为恭贺嫁娶、新生满月、幼童生日而来。

我是不喜欢早上被鞭炮声吵醒的,但一听见外面孩童的玩闹声,定是按捺不住好奇,无论多冷的天气,都会把衣服扔进被子里捂热之后起床。

故乡的烟火

父母这时已将年货备好,半屋子肉禽蔬果甚是壮观,清洗腌制之后,接下来便是制作接待宾客的小食。

上世纪90年代,地方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零食并不多,很多家庭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简易的小食,如用炒熟的大米和麦芽糖熬制的糖果,小麦粉炸制的麻叶等。

除了这些特色的小食,当然也少不了地方特色的菜品,有用面粉炸制的豆泡和豆腐,鱼肉泥裹上面粉炸成的滑鱼,这都是年夜饭和接待宾朋必不可少的菜品。

大人忙起来,小孩就显得无所事事,除了帮家里除扬尘打扫卫生,更多的是担任“食神”的角色,挨个品尝新鲜出锅的小食和菜品,一边吃,一边像模像样的跟去年对比。

随着春节临近,一些孩子已经穿上了过年的新衣,威风凛凛的招摇过市,拿着烟花爆竹满世界探索新大陆。

每到这时,我便想穿上新衣,与他们一较高下,或者一道“同流合污”。

父母通常是会不留情面出言阻止的,一是怕鞭炮烧坏新衣,二是怕弄脏之后水洗不容易晾干。

这可是愁坏了那个年纪的我,要知道新衣都是提前半个月甚至一个月就购置完毕,那可是花了好几次上街的功夫才挑选确定下来的,看着隔壁玩伴一个个挑衅的模样,可谓是恼怒难耐。

最开心的时刻要数大年三十,祭过祖先,吃完团圆饭,贴完对联,接下来的时间便由孩子接管。

这时一定要比一比谁家买的烟花爆竹更多、品类更新奇、燃放的更潇洒,整个三十的夜晚都会在你追我赶的欢声笑语中化作一枕清梦。

故乡的烟火

我自是非常期待三十晚上能快些过去,这样初一早上便能穿上新衣去左邻右舍恭贺新年。

故乡的烟火

一觉醒来,恭恭敬敬的给父母磕头,说些祝福的话,领了新年的第一份压岁钱后,第一时间要去给奶奶贺新年,在老人眼中总能看到最浓的年味。

街坊四邻的串走自是不必说,每每都能收获满兜的糖果和小食,平日里并不出众的孩子这时都会受到最高礼遇的褒奖,夸的最多的便是聪明、懂事,并寄予深切的厚望——个个都是上大学的料。

故乡的烟火

我是在这种期望下长大的,遗憾的是并未取得傲人的成绩达成他们的夙愿。

不过,在一年又一年的节日氛围里,在悄然流逝的岁月长河里,有一种融进生命和血肉的东西正变得日益醇厚。

纵使千里之外,每当新年的钟声临近,总有一抹回甘在心头荡漾,教你不能忘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