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廚師一名01
現在很多滷食製作者,本身沒有太多的傳承,基礎功不是太好,自己的做出來的滷菜特別是滷肉之類的,如果味道不怎麼樣,沒有香味,就喜歡跟風用各種添加劑,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這些人對於滷肉,本身就沒有一個清晰而明確的概念,一味地用各種添加劑來滷肉,感覺不光省事,而且香味還濃,其實是本末倒置了,下面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滷肉不香,要用添加劑?錯了,滷肉真正的香味,來自於這4種香!
一,滷肉的最根本的香味,是自帶的肉香味,來源於食材本身
大家吃滷肉,要吃的香味,當然是肉本身的香味。好的滷肉的標準,就是能吃出來它本身的肉香味。比如說豬肉就要吃出豬肉味,牛肉就要吃出牛肉味,你本身的技術不過關,做不出來食材的本味,轉而用各種添加劑代替,這肯定是不行的。比如說你用了牛肉精了,確實有一點牛肉的味道,但是這個味和牛肉本來的味道肯定是不一樣的,會吃的人一次就能嚐出來。
另外,滷食本身的魅力就在於,它是一種複合型的口味,每一次因為食材的不同、滷水的變化、火候等的不同,滷出來的肉每一次的味道和口感都會有差別。如果用了添加劑,結果就是每次都是一個味,會吃的人能明顯感覺到那就是添加劑的單調的香味,對人對己都不好。滷肉本身的香味,那是複合型的,那是添加劑做不出來的口味。
二,滷肉的香味,除了本身自帶的肉香味外,還有三種香料帶來的香味
1,頭香:遠遠地就能聞到滷肉的香味,被稱作頭香,而產生“頭香”的香料,是來自於桂皮和白豆蔻裡的香味。為什麼傳統配方里一般都要用到這兩種香料,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這個香味屬於鼻子聞到的香味,但是畢竟是天然的香料,總比添加劑的刺鼻的香味要好。
2,靈魂香:吃在嘴裡覺著肉挺香的,這就是“靈魂香”,產生“靈魂香”的香料是草果和白芷裡的香味。這個香味不同於上面說的“頭香”,它是吃在嘴裡的香味,溶於肉中,大家吃滷肉的時候會說“這塊肉吃起來真香”,除了肉本身的香味以外,就是吃的草果和白芷的香味。這個香味對於滷肉本身的香味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感覺肉香味更濃了,但是前提是不能掩蓋住肉本身的肉香味。當然,這個純天然的香味,也是添加劑代替不了的。
3,尾香:肉已經吃到肚子裡了,嘴裡還有香味,還想再來上一塊,這就是尾香。產生尾香的香料是香茅草和丁香,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放丁香、而且還放這麼少,主要是它只是起到一個“嘴裡留有餘味”的作用,多了就發苦了。這個香味吃滷肉的時候感覺不到,只是在吃完之後,嘴裡有淡淡的香味,讓你還想吃。如果是添加劑呢,就是一股化學的香味,吃完之後嘴裡就沒味了,哪裡來的餘香啊?
好的滷肉,擁有這4種香味:肉香、3中香料。這幾種香味就已經足夠了,滷肉時加入各種添加劑,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傣韻風情
好的一款滷肉應該聞起來香味十足,嘗之軟嫩適中,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有淡淡的香料味輔助著肉香,但是還吃不出加入了什麼香料,並且吃完咂一下嘴,回口香很足,吃完還有再想吃一塊的感覺。那麼為什麼做的滷肉沒有肉香味呢?下面以我的經驗分析一下。
為什麼做的滷肉沒有肉香味?
1.食材不新鮮或者凍貨:我們都做過清水白肉吧,只加入水和鹽,不需要再加入其他調味料,就能煮出肉香味十足的白肉,這裡靠的就是食材的新鮮。也就說想要滷肉肉香味十足,使用新鮮食材已經成功了一半。
2.沒有有效的食材初加工:雖然食材足夠新鮮,但是有時我們還是會聞到食材散發出一些異味,這些異味是有些食材本身具有的,比如牛羊肉的羶味等,還有一些在屠宰加工過程中由微生物或者化學反應生成的,所以在食材滷製之前就要去除或者減輕這部分異味。滷菜中我們常用到的去異味的方法就是泡水、焯水或者提前醃製,不要小看這些繁瑣流程,只有在去腥除異的後,才能使得滷肉更突出肉香味。
3.滷水中加入了亂七八糟的調味料:這是我深有體會的,曾經在酒店工作過,一些廚師朋友在滷肉時會加入很多的調味料,比如味極鮮、美極鮮等各種調味料,還有食品添加劑等增香調味料,反正什麼貴往裡倒什麼,成品不僅沒有肉香味(有些是被遮蓋),還不少浪費調味料。以北方紅滷為例,滷水中也就加入鹽、糖、香料、糖色(或者其他調色料)、姜、酒等調味料,不會加入過多其他東西,其他調味料加入的越來,肉香味越差。
4.香料的濫用:這裡的濫用有兩個,一個是香料配方不對,每一種香料添加比例不對造成的濫用。另一個是整體香料用的太多造成的濫用。
每一種食材的脾氣性格不一樣,對應的香料也略有差異,即使使用同一種香料,量的多少也不一樣,只有合理的搭配出一組配方,才能做出肉香十足的滷肉。具體每一種香料的用量多少,這裡不贅述(組方很奧妙,每個地方區喜好的口味香型也略有差異,所以各家有各法)。
整體香料的用量在原來的文章中提到過很多次,一般香料總體用量會佔到食材總量的1.2%-2%之間。香料的主要作用就是去異和增香,加入的香料過多,滷水中就會出現很大的中草藥味,這些中草藥味壓制滷肉本身的香味,也就遮蓋了肉香味。
5.火力的控制不好:滷肉的火力講究“大火出香定型,小火入味保型”,滷肉要配合兩種以上的火力,才能滷出肉香味足的滷肉。
6.滷製時間沒有定好:滷肉也講究“肉爛自然香”,滷肉時間長一些,或者燜制時間長一些,比如肥膩的豬頭肉等,達到整體入味,自然肉香味十足,當然了具體滷製的時間還要結合自己所要的口感合理調整。
7.鹽的用量不足:鹽是百味之首,就像上面說到的清水煮白肉,也要加入足夠的鹽分,只有鹽分足夠才能和風味、香味充分融合,突出肉香。鹽的用量沒有具體比例,這也要結合本地的口味以及所滷食材的大小合理調整。
以上就是關於本篇問答的全部回答,希望能給小夥伴有參考作用,一家之言不足之處也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指正。
喜歡作品記得點個贊,或者轉發出去讓更多需要的人看到,並順便關注一下木子小廚,小廚會繼續為您分享烹調中的經驗和技術乾貨,感謝觀看。木子小廚
滷肉更準確的說是一種烹飪方法,並不單純指的是“被滷製的肉”而已,一鍋上好的滷肉當中往往精彩紛呈,很多時候還會葷素搭配、彼此借味。
不過題目所說的“滷肉沒有肉香味”的情況確實存在,而且是很多新手初次製作時非常容易發生的,所以這次我們就來全面的解決一下這個問題吧。
為什麼做的滷肉沒有肉香味?
滷肉主要由食材和湯底兩大部分組成,製作步驟簡單來說都需要經過食材預處理、辛香料預處理、湯底製備等步驟,這些因素都有可能會導致滷肉沒有肉香味。下面我們就以不同的情況來進行分析,到底哪些原因會導致滷肉吃不到肉味?
原因之一:料味壓過了肉味
滷肉的製作是必然離不開辛香料的,除了可以去除異味之外,還能引出並強化滷肉的香味。但這是有前提,那就是辛香料的用量和用法要準確,不然的話就可能會出現料味衝在最前頭,完全吃不出肉味的情況。
⑴辛香料總量過多
我們在平時看到餐館或者美食宣傳的時候,總能看到“祖傳秘方,幾十種香料(中草藥)”之類的描述,好像無形中給人們一種“香料越多越厲害”的感覺。可辛香料雖然是好東西,但它們的作用只是襯托、輔佐主料而已,一般情況下一鍋滷湯中的辛香料總量在滷湯的2%左右就已經完全足夠了 ,太多就會可能有苦味、“藥味”出現,以至於肉味被完全蓋掉。
⑵個別香料過多或者處理不當
光是香料總量控制住還不夠,對於一些比較特別、突出的香料,它們的用量和用法也要注意。不然只要其中一種過了量或者沒處理好,哪怕香料總量本身不高,也依然會出現料味蓋住肉味的情況。
比如丁香這種香料,每1千克的滷湯中存在1克左右就已經足夠了;再比如草果這種結構特殊的香料,使用之前需要拍散去掉裡面的籽,不然的話可能會有一種好像蟲子死掉的怪味。其他的不少香料也有類似的使用技巧,需要經驗累積、多做了解。
原因之二:食材的腥味過重
不管是哪種做法的滷肉、滷菜,食材本身才是最關鍵的。雖然豐富的經驗和技巧可以讓食物經過烹飪之後改頭換面,但是廚師畢竟不是魔術師,烹飪是技法而不是魔法,所以食材品質和預處理十分重要。
⑴肉不新鮮
當然這裡的“肉”是泛指用來滷製的所有肉類食材,其實只要是肉就必然會有腥味,當動物被屠宰好了之後,它們的肉都會經過熱鮮期-屍僵期-酶解期-腐敗期這四大步驟。
熱鮮肉:雖然是比較極致的新鮮,但是由於保存難度高、容易滋生細菌,所以市面上幾乎買不到;
屍僵期:這個時候肉硬度是這個動物生前的至少十幾倍,雖然可能也沒有額外的血腥異味,但也完全沒法吃;
酶解期:進入這個階段的肉是最適宜食用的,適度的酶解可以讓肉類中的部分蛋白質被降解為具有鮮味的氨基酸;
腐敗期:這就簡單明瞭了,過度酶解和微生物增殖之下,肉開始散發出過重的腥味和臭味,肯定是不能吃的。
所以我們在挑選製作滷肉的肉類食材的時候,一定要選擇新鮮優質的酶解期肉類。挑選標準是:顏色肌紅脂白、按壓有彈性、湊近聞沒有過於明顯的腥味和異味,以及沒有過多的血水和體液滲出等條件為標準。尤其是一些長時間冷凍的肉,細胞早已經大量破損,肉汁本身流失很嚴重,一旦解凍之後就會開始有很多的液體滲出,滷出來的肉就會發柴。
⑵預處理不妥
肉類光是挑選好還不行,至少還得經過一次的焯水預煮處理。因為這些肉用動物雖然在宰殺的時候都會進行放血,但是肉塊中還是會殘留一些血水和組織液,這些東西的營養價值並不高,但異味可不小,如果沒有徹底去除的話,就會影響最終滷肉的味道。所以冷水下鍋焯水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在肉類緊縮的時候才能充分將血水、組織液擠出去,切不可偷懶,水開之後至少再繼續煮個3到5分鐘。
而且類似豬蹄、豬尾巴、豬耳朵之類有大量表皮的部位,其實最好可以用專門的噴燈將表面燒灼一遍,這樣不僅殘留的豬毛去除的更徹底,也能燒掉表皮上的汗腺毛囊,讓異味去除的更徹底。
原因之三:湯底太“薄”了
湯是很多美食的底層基石,製作滷肉的時候湯底同樣十分的重要,加高湯滷和加水滷出來的東西是有很明顯區別的。
優質高湯往往是使用豬、牛、雞、鴨等食材熬煮出來的,其中溶解了大量濃稠的膠原蛋白、醇香的油脂和鮮香的氨基酸等等呈味物質。滷肉的醇香遠不止來自於下鍋的肉類本身,湯底和調料的味道也是重要組成部分,在滷製的時候高湯本身的肉味和鮮香可以“反哺”給主料肉類,以此讓滋味更加鮮香醇厚,而並非是像清水做湯底那樣,只是一味的從食材中“榨取”物質出來。
尤其是製作滷製品的時候如果所選的食材本身就不太多或者偏素,那麼高湯做底就更有必要了,不然滋味就會比較寡淡。實在懶得熬煮高湯的話,最少也準備兩個豬蹄斬開了一起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湯水中的膠質、油脂和肉香的不足。
滷肉的實際操作流程
第一步:備料
主料:滷肉的主料選擇實在太多,豬肉、牛肉、豬耳朵、豬蹄、雞爪、鴨掌等等動物性食材都可以。在準備材料的時候,要按照我們前面說的來判斷,食材要肌紅脂白、富有彈性、沒有強烈的腥味、沒有過多體液和血水滲出。然後將肉類食材冷水下鍋,加些蔥結、薑片焯水處理,洗淨浮沫之後備用;
辛香料:辛香料的選擇實在是難以用這麼有限的篇幅說得清楚,跟個人的口味、所選的肉類都有直接關係。如果是以豬身上的食材為主的話,建議用八角、桂皮、砂仁、高良薑、肉蔻、白芷中的幾種為主,再以香葉、乾薑、山奈、花椒、羅漢果、小茴香、丁香等挑選幾種為輔來使用。以10公斤滷湯為例,主料每種大約20到30克左右,輔料每種5到10克不等,具體的配比沒有定式。各種辛香料在使用之前,最好可以溫水浸泡半小時,去除雜質、灰塵和雜味,也有利於香味釋放。
制高湯:滷肉的高湯其實一點都不神秘,簡單點的豬骨、雞架焯水之後加點蔥、姜和幾粒花椒,熬煮倆小時就可以了。如果滷的肉類很多、種類特別豐富,那省事一點不用高湯也是可以的。
第二步:開滷
⑴高湯中的大骨頭撈出去,殘留的浮沫之類的撈一撈,然後把泡好溫水的香料用紗布包起來下鍋,再下點蔥白、薑片重新燒開熬煮半小時以上釋放香味。
⑵下糖色或者紅曲米調色、下生抽、食鹽、糖、雞精之類的調味,推攪均勻之後就可以將準備好的肉類下鍋了。
⑶肉類滷製的時間難以統一,比如難滷透豬腳、牛筋、豬頭、牛腱之類的,基本上需要滷製2到3小時左右;豬頭、豬腸、大塊五花肉、鴨掌之類的需要1小時左右,易熟透的雞翅、雞爪,還有雞蛋、豆製品之類的需要的時間就更短了。(注意:這些時間不是死規矩,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對口感、滋味的要求進行調整)
⑷當口感已經達到了自己的需求,那麼就可以關火了,然後將滷肉浸泡在滷湯當中繼續入味,溫度降溫到常溫之後就可以撈出了,要想更入味就多泡泡。
【滷肉製作的其他小貼士】
⑴滷好浸泡入味的時候,可以將香料包撈出去,避免有些肉長時間的貼著香料,導致部分料味過重。
⑵對於一些比較難入味或者異味較重的食材,除了焯水等預處理手段之外,也可以先用調料、香料醃漬一會。下水內臟之類的食材最好單獨滷,它們的風味和異味都比較強。
⑶香料的配比只是參考,如果要將香料打碎使用的話,那麼用量酌情要降低一些,不然的話釋放出來的味道太濃太徹底了,同樣會蓋過肉香。
⑷製作滷製品要用有一定厚度的鍋具並且小火加熱,不然的話底部就很容易焦糊,產生苦味、焦味,同樣會掩蓋肉香。
⑸滷製的牛肉、豬肉之類的不建議趁熱切,比較容易散掉,可以用保鮮膜裹緊降溫之後就很好切片了。
⑹最後需要重申一下,滷肉滷菜的做法是很複雜的,根據地方口味、所用食材等因素的不同都會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千萬不要一時衝動就拿著個滷肉方子想去創業,這是風險很大的事情。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和贊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