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華為、阿里狙擊,海康威視從獨霸天下到十面埋伏,走投無路了?

近日,國內安防龍頭海康威視(002415.SZ)發佈了2020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期內營收94億元,同比下降5%,淨利潤15億元,同比下降3%。

遭華為、阿里狙擊,海康威視從獨霸天下到十面埋伏,走投無路了?


營收、利潤的雙降,表明海康威視增長失速,這個成長中的煩惱,其實,早在去年就埋下了。

A股大白馬的當頭一棒

2019年是國內安防行業的領頭羊海康威視的18歲生日。

在中國,18歲是一道分界線,不僅僅意味著昨天還是一個懵懂少年的你今天已是可以託付重任的成人,也意味著一番瑰麗的事業徐徐展現在你的面前。信心滿滿的海康威視同樣正在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屬於自己的壯麗篇章時,一記重擊不期而至。

去年這個時候,海康威視當時發佈的第一季報財報就沒有達到此前設定的目標,確切地說,是創下了海康威視成立以來的最差紀錄。

2001年,時任職於中國電科五十二所的胡揚忠帶著一支28人的技術團隊另起爐灶,這就是最初的海康威視,十幾年過後,這支原本不起眼的隊伍卻由年收入3000萬的硬盤錄像機製造商變為年銷售額500億元的全球最大視頻安防供應商。

2010年,海康威視順利登陸深交所,與不少公司一上市就變臉不同,海康威視營收與淨利潤一直保持強勁增長,年均增速高達39%、35%,分紅累計超200億元。

如此良好的表現使海康威視迅速躋身A股市場上知名白馬股之列,備受各類投資者追捧。在最輝煌的時候,海康威視曾力壓五糧液、美的集團、格力電器,穩坐深交所頭把交椅,最高市值一度達到4066億元,即便今天,仍然牢牢佔據著總市值第七名的位置,超過平安銀行、萬科、順豐等知名公司。

遭華為、阿里狙擊,海康威視從獨霸天下到十面埋伏,走投無路了?


因此,當去年一季報出來時,海康威視有點不知所措,反覆解釋該季度淨利潤下滑的原因,甚至竭力向投資者做出二季度正在業績向好的暗示。

當半年報出來時,人們卻發現情況並沒有想象得那樣樂觀。更大的危機則是“黑名單”事件。

躺賺的日子不會再有

去年5月,國外媒體報道稱,繼華為後,美國正考慮將海康威視、浙江大華等5家中國監控設備製造商列入與華為、大疆類似的“黑名單”,禁止他們獲得美國零件與軟件。

消息一出,投資者立刻陷入恐慌,海康威視立刻將管制當作業績下滑的替罪羊。

問題是,海康威視的主要市場在國內,過去一年,僅有不到三成的銷售額來自境外,而直接銷售到美國的產品更是極其有限。

因此,海康威視當前的危機並不是天災,從深層次來看,更多因自身長期過於沉湎於躺賺的日子,疏於及時的戰略調整所致。

得益於央企中國電科這塊金字招牌,海康威視成贏得了各地政府部門的青睞。財報顯示,該公司從2009年開始推出解決方案,覆蓋七大行業和40 餘個子行業,交通、文教衛等政府機構或具有官方色彩的就佔了這三大行業的近六成,考慮到交通尤其是視頻監控領域的重度客戶,實際權重因子可能更高,這些金主為胡揚忠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利潤。

遭華為、阿里狙擊,海康威視從獨霸天下到十面埋伏,走投無路了?


但經歷前些年的建設高峰後,這些行業需求終有放緩時。即便是2015年提出的“雪亮工程"也已經在2018年到達最高峰,今年將是收官之年,未來雖然離不開日常維護與後續升級換代,但投入規模不可能與前幾年相提並論。

晴帶雨傘飽帶糧。遺憾的是,海康威視忘記了未雨綢繆。2016年前,海康威視年營收增長率幾乎都在45%以上,近年來卻大幅下滑,待到胡揚忠意識到完全依賴政府工程難以為繼時,才匆匆想起尋找替代客戶。

2018年,海康威視打破維持了近十年的模式,啟動業務架構變革重組,重新組織整合資源,胡揚忠將海康威視國內業務從原來的七大行業變成PBG(公共服務事業群)、EBG(企事業事業群)、SMBG(中小企業事業群)三大業務群,希望在面對不同類型市場和客戶時能夠進行更具針對性的,更有效的協同內部資源。

藉助該調整,海康威視的政府客戶與企業級用戶通吃的野心不言自明,但一家長期以政府客戶為生的企業延伸到完全市場化的領域並非易事,後者在採購方式、需求、服務等方面都與海康威視擅長的政府客戶完全不同,該市場的競爭也更加激烈,需要持續深耕細作,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能貢獻出大規模的業績。

更重要的是,海康威視昔日獨霸天下的局面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今天的安防行業不再是它所熟悉的那個安防行業了。

從獨霸天下到十面埋伏

按行業慣例,視頻監控產品主要由前端、後端、中心控制三個部分組成,前端以模擬視頻數據採集、雲臺與防護罩的控制為主,後端與中心控制則承擔著模擬視頻數字化、圖像壓縮、監控數據記錄和檢索、硬盤錄像與存儲等功能,控制部分是安防監控系統的核心,通道可靠性、運算處理能力、錄像檢索便利性直接影響著整個系統的性能,也是報警和錄像記錄進行聯動的關鍵。

作為一家以視頻發家的公司,海康威視在視音頻編解碼、視頻圖像處理、視音頻數據存儲等方面擁有比較領先的技術,這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這樣的利潤分佈使得胡揚忠更加重視視頻技術的研發與儲備,而在其他環節則乏善可陳,直到近幾年才急劇擴大研發團隊,加大雲計算、大數據、AI等方面的研究,海康威視的策略優點與弊端同樣鮮明,一方面,該公司能夠以最小的投入分享到最大的蛋糕,另一方面,海康威視的薄弱之處也為潛在競爭對手創造了絕佳的機會。

遭華為、阿里狙擊,海康威視從獨霸天下到十面埋伏,走投無路了?


敏銳的華為最先發現了海康威視的要害。近些年來,任正非通過其旗下子公司海思半導體佈局芯片研發工作,不只是深入了通信業的腹心地帶,亦為華為切入安防等領域提供了一把鑰匙。

今天,華為面向安防領域的芯片產品已經在大量供應包括海康威視在內的多個客戶,除此之外,自2017年下半年起,華為也在直接進軍這個市場,按其規劃,安防屬其戰略業務之一,甚至與廣東簽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建立了聯合創新中心。

令胡揚忠緊張的不只是一個華為,其實,BAT無一不在覬覦。這位安防巨頭的掌門人一直以為“安防市場太分散了,不是一個能容納很多大公司的市場,不是深水養不了大魚。”

但別人可不這樣看,在取得C端的成功後,阿里、騰訊、百度早已將產業互聯網視為下一個增長極,各自均在厲兵秣馬,這塊拼圖的骨架部分、萬億量級的智慧城市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截至2018年12月底,國內83%的地級城市、95%的副省級以上的城市均已規劃或在建智慧城市。

一向被認為應用場景單一的安防正是這場盛宴的入場券。透過這張王牌,玩家們就可以打開通向智能交通、應急指揮、環境保護、城市管理等領域的大門,平安城市與智慧城市之間的界限不再像過去那樣涇渭分明。

這個賽道已經雲集了騰訊的數字城市、阿里的城市大腦、百度的AI CITY、平安科技的智慧城市雲、科大訊飛的訊飛超腦、京東的城市計算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競技者。

過去,胡揚忠與大華打過很多場惡戰,雙方互相鄙視,但很可能有一天他發現自己最懷念的就是這個昔日的老對手,相對於一群餓狼搶奪一根骨頭,二龍戲珠真的不算啥。(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