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蘭州牛肉麵的由來。

慶陽路是蘭州市中心城區最繁華的街道之一,一百多年以前,這條馬路並不是很寬敞,但車水馬龍,很是熱鬧。

舌尖上的中國:蘭州牛肉麵的由來。

一百多年前,有一個名叫馬保子的回族小夥,在這條街上經營了一家熱鍋子麵攤,所謂熱鍋子面,就是提前將拉麵做好保存,等客人需要時,再把已經涼透的面,放在滾燙的熱湯中翻滾片刻,撈出就可食用了,這種做法在當時並不稀罕,很多面攤都是這樣經營的。

舌尖上的中國:蘭州牛肉麵的由來。

但馬保子為了爭取更多的食客,想著要給涼麵熱湯的熱鍋子面變變花樣,於是有一天,他放棄了提前加工涼麵的做法,改為現場拉制,並且把熱湯也進行了改良,不久之後,馬保子終於熬製出了醇香的秘製肉湯,再輔以蒜苗香菜、老湯牛肉、方圓相間的蘿蔔片兒,再加上少許紅潤欲滴的辣椒油,蘭州牛肉麵,就這樣誕生了。

舌尖上的中國:蘭州牛肉麵的由來。

唐魯孫,被譽為華人談吃第一人,他自幼出入宮廷,年輕時遊歷全國,見多識廣,尤其是對全國各個地方小吃有獨到的研究,上世紀30年代初,他在蘭州吃到了馬保子牛肉麵,後來唐魯孫將當時的感受專門寫入了他的美食著作《什錦拼盤》一書中:那是一座磚砌小樓,樓上待客,擺了幾張小八仙桌,幾把艾矮條凳,此外除了碗筷、油瓶、醋罐兒之外,空無所有。

對牛肉麵,他給出了16字評語:清醺肥荷、自成馨逸、湯沈若金、一清到底。

舌尖上的中國:蘭州牛肉麵的由來。

如今這座小樓早已湮滅在歷史中,古老的城市街道也在時代的更迭發展中發生著變化,一碗牛肉麵,有湯有肉有面,簡單快捷,方便實惠,本應是大多數人都能消費的起的日常食品,但在七八十年代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碗牛肉麵對大多數普通市民而言,卻成了改善生活,偶爾為之的一種奢侈,因為那時的牛肉麵館很少,而人民的工資都普遍不高,所以偶爾去吃一碗牛肉麵也算是一種改善伙食的方式了。

舌尖上的中國:蘭州牛肉麵的由來。


舌尖上的中國:蘭州牛肉麵的由來。

而如今的牛肉麵館可以用無處不在來比喻,一碗牛肉麵十元左右,已經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經常吃的食物了,只是口味卻層次不一,如果想吃到最正宗的牛肉麵,恐怕還是到蘭州本地去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