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4月28日,第一屆羅湖區人民醫院優秀青年獎勵基金“羅醫青年先鋒”表彰大會舉行。受訪單位供圖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張創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龔瑞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張森茹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陳海波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曾文蘭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詹裡成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李安春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陳麗芳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闞麗娟

榜樣的力量 首屆“羅醫青年先鋒”十佳出爐

吳康

她是急診科醫生,搶救生命,與病毒爭分奪秒;

他是基層社康的全科醫生,1800多名居民放心把健康管理託付給他;

她是實驗室的主管技師,與團隊完成15萬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

4月28日下午,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10名優秀醫務工作者接過獎狀,成為了首批“羅醫青年先鋒”。羅湖醫院40歲以下青年佔全院人數的42%,羅湖醫院集團院長孫喜琢表示,首批羅醫青年先鋒,是在特殊時期評選出的優秀青年,在一線工作中表現突出,代表了青年的面貌、素質,也是醫院未來的希望。

10人獲評羅醫青年先鋒

2019年8月,羅湖區人民醫院優秀青年獎勵基金成立。這項基金旨在表彰與獎勵在醫學技術上有創新、有突破,為促進科技進步和醫學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以及在醫院管理和保障服務工作中以創新精神為醫院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優秀青年。

為什麼倡導成立這項基金?孫喜琢回憶,“來深圳之前,我在以前的醫院獲得過優秀青年稱號。我們那批的十個人,後來都成為了優秀的專家、骨幹、院領導。”一個獎項能夠激勵一批青年;榜樣的力量,可以鼓舞更多的青年奮鬥、向上。

今年4月初,羅湖區人民醫院黨委啟動了第一屆優秀青年獎勵基金“羅醫青年先鋒”評選。申報途徑包括組織推薦和個人申報,臨床、醫技、護理、管理、後勤保障等各個崗位都可以參與評選。評選標準包括專業水平、科研創新、管理效益、思想素養等多個維度。

經過層層篩選,首批10名錶現突出的青年先鋒出爐,分別是:張創、龔瑞、陳海波、張森茹、曾文蘭、闞麗娟、吳康、詹裡成、李安春、陳麗芳。他們當中有醫生、護士、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員,在平常工作與本次疫情鬥爭中表現出了羅湖醫院青年不畏艱險、勇挑重擔的優秀品質。

“在疫情期間,有很多和我一樣在崗位上默默奮戰、發光發熱的羅醫人,各個崗位上都能夠看到青年的身影。對於我們這些80後、90後來說,絕大多數人都是人生中第一次打這樣的硬仗,但我們也可以很自豪地說,今天我們沒有忘卻自己青年的擔當和職責。”“羅醫青年先鋒代表”龔瑞在表彰大會上發表自己感言。

獲獎者納入“重點培養計劃”

這10名獲獎的個人,一方面可以獲得醫院黨委、團委聯合進行表彰、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其先進事蹟、專業特長和成長經歷會被廣泛宣傳,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們還會納入醫院“重點培養計劃”,在院團委及醫院相關青年培養體系進行重點培養,積極推薦其參加院內外相關技術項目、文化活動、對外交流工作,不斷提高其思想認識和工作技能,為醫院和學科發展儲備青年力量。

此外,醫院將為獲獎個人提供在國內頂級醫院對口專業參觀、學習、交流的機會,通過參觀學習建立業務聯繫、開拓思路、提高認識,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羅湖區衛健局副局長孔舒對獲獎青年寄予厚望,“就像一棵樹,想長得高,想枝繁葉茂,首先得深深紮根在土裡。如果我們在青年時期能夠積累鍛造好,對自己的發展將大有裨益。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能夠為你積攢很多寶貴的經驗。”

“羅醫青年先鋒代表的是:勇往直前的使命,克己盡責的擔當,不懈努力的創新和大愛無疆的奉獻。”羅湖區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黃偉明表示,希望在十年、二十年後,這些獲得優秀青年獎勵基金的人選會成為羅湖、深圳乃至全國醫療衛生工作者隊伍的優秀人才,為健康中國奮勇聚力。同時也希望羅湖區人民醫院優秀青年獎勵基金能夠得到社會各界友好組織和友好人士的支持與幫助。

“羅醫青年先鋒”人物故事

●羅湖醫院醫務部副主任 張創

確保每一環節不掉鏈子

張創接到醫院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轉運通知的時候,是大年三十晚上。

該患者從武漢來深過年,在羅湖發熱病人醫學觀察區住院期間,新冠肺炎檢測呈陽性,作為羅湖區人民醫院醫務部副主任,張創的工作就是幫助確診病例安全轉運至深圳市三院。

先聯繫市三院分派好床位,再協調急救中心安排專門轉運確診病例的負壓救護車,同時聯繫羅湖區疾控中心為病人做流行病學調查。

整個過程中各環節是無縫連接的,負壓車直接開到觀察區樓下,患者通過專用通道上車,直接前往市三院。作為協調人,張創要在現場跟完整個流程,“要確保每一環節不掉鏈子,離不開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同工作。”

張創笑稱自己“管得很雜”,病患和醫護人員的衣食住行都在他操心的範圍。張創臨時協調醫院各科室,抽調了一批骨幹醫護補給,現在可以承擔一些危急重症救治工作。

此外,還要跟蹤街道社區、社康、區疾控中心協調居家隔離居民的情況,口岸入境、學校復學、企業復工等都需要醫務部這個醫院“管家”調度分配,最忙的時候張創一天要接打400多個電話。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做好本職工作是責任。我能順利完成任務也得益於羅湖醫院這個互幫互助的有機體。”

●羅湖醫院急診科醫生 龔瑞

一腔熱血與病毒搶時間

羅湖醫院發熱門診搶救室成立的第一天,龔瑞就遇上了一位重症急診患者。

患者被送到醫院時體溫達39℃,發熱合併感染性休克,龔瑞做好防護立刻投入工作。“我們成立發熱搶救室真是太及時了,患者在未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前,在普通搶救室搶救不能避免感控風險。設置獨立的發熱搶救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病毒傳播的風險。”手術完成後龔瑞感嘆道。

等待她的還有更嚴峻的挑戰。一位膿毒血癥休克合併發熱的危重症患者被送來時,處於昏迷狀態,龔瑞判斷該患者存在黃疸、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同時存在低氧的情況,需要氣管插管及呼吸機輔助呼吸改善缺氧。由於患者意識狀態不好無法進行流行病學調查,龔瑞和同事們做好防護後快速插管成功。

“普通發熱患者有風險,搶救發熱患者更是風險倍增,但是在這個重要崗位上,我有一份責任,在做好科學防護的同時,我要保證患者的安全,更要防止可能出現的院內疫情風險。”龔瑞說。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牢記醫護的初心與使命,我們用青春力量實踐熱血擔當,自己也彷彿在一夜間長大。”

●羅湖發熱病人醫學觀察區護士 張森茹

把患者當成親人一樣對待

疫情期間,羅湖的發熱病人醫學觀察區是感染風險最高的地方,也是護士張森茹這幾個月來每天工作的場所。許多疑似患者會對醫學觀察產生牴觸情緒,這是張森茹工作中面臨的最大難題。

其中一名疑似患者是70歲的老太太,她有肺部病變,並一直髮熱,病情較重。老太太性子很倔,從不給護理人員好臉色。耍起脾氣來,到處吐痰,怎麼勸也勸不聽。

“她沒有家人陪護,一個人在這裡住院,很孤獨,情緒也很焦慮。”張森茹耐著性子,花了大量時間守在病房裡,體貼入微地照顧她。

送飯的時候,她把飯、菜都拿出來,一樣樣擺好,並把飯盛在碗裡,端到老太太面前。老太太吃完飯,她幫忙收拾好所有的餐具才離開。老太太要吐痰,她就把紙巾遞到面前,讓她吐在紙巾裡,並耐心開導。

一天天的努力,讓倔強的老太太發生了改變。老太太能記住張森茹的名字,並常常到護理站詢問她有沒有來上班。兩次核酸檢測陰性後,老太太搬離了觀察區。“聽其他病區的同事說,她現在也很少亂吐痰了。”

“對於這樣的病人,光是嘴上說是沒有用的,要用實際行動關懷他們,讓他們感覺到溫暖,緩解焦慮情緒。”她說。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謹記救死扶傷,要設身處地去思考,把患者當成親人對待,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誓言。”

●羅湖醫院120急救中心護士 陳海波

勇敢面對未知的接診

疫情突發時,陳海波每一次接診都有可能會接到發燒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前期,出去接診前陳海波都會穿上厚厚的防護服,“在車上給病人打針時候都覺得緊張。”

在領導和同事的幫助下,陳海波慢慢克服了害怕,“做好防護戴好口罩,勤洗手,適當通風,加強護理,嚴格消毒就能保護好自己。”

每一次接診,面對的都是未知。一位家住羅湖蓮塘的患者打來電話,“哪裡不舒服?有沒有高血糖心臟病?有無疫區接觸史?有沒有發燒?”陳海波問道。

電話那頭的回覆是,頭暈行動不便,沒有發燒,也沒有疫區接觸史,一直在家中無外出。到了患者家才發現其體溫已超過38℃,因為害怕不敢說,陳海波考慮患者病情後沒時間做三級防護,立刻將其和家中親屬送至羅湖醫院發熱門診進行核酸檢測,所幸結果為陰性,回到醫院後陳海波給自己進行全面的消毒。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一切為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圓滿完成每一次出診任務。”

●羅湖醫院手術室護士 曾文蘭

“白色戰袍”一穿就是10小時

手術室護士曾文蘭申請支援發熱門診,每天進入工作前都必須把自己全副武裝起來,包在密閉的防護服、N95口罩和護目鏡下。一套“白色戰袍”沒被汙染情況下夜班時間基本上一穿至少是10個小時。

在發熱門診,病人分普通發熱患者和疑似患者,分別在不同的診室篩查。對醫護人員來說,最危險的工作是給患者取咽拭子,這是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一個重要步驟。

新型冠狀病毒其中一個傳播途徑就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患者一個張嘴的動作,將有可能產生大量攜帶病毒的氣溶膠,這是採集護士們必須面對的風險。

很多市民對發熱門診有牴觸情緒,拒絕坐椅子,也不喝醫護人員遞過來的水,“你們這消過毒了嗎?”“我們24小時開著空氣消毒機,醫護人員也都做好防護工作和消殺,請您放心。”曾文蘭耐心解釋道。

在她看來,能用所學專業知識解除患者擔憂和疾病困擾,印痕和汗水都不算什麼。一位市民第一次核酸檢測是陰性,三天後來醫院由曾文蘭引導其複診,“拿到最終結果後市民對著我們連連鞠躬,說了好多聲謝謝,很感動也很自豪。”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能加入‘白衣守衛隊’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中充滿了自豪感。”

●文華社康中心全科醫生 詹裡成

讓病人信賴的全科醫生

2017年7月,完成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後,詹裡成來到羅湖醫院集團文華社康中心,成為了一名全科醫生。

去年年中,社區的一名媽媽帶著兩個子女來到社康中心轉診。詹裡成詢問發現,孩子只是輕微的感冒,症狀不重,在社康中心就可以完成相應檢查和開藥。但媽媽卻堅持要轉診到羅湖醫院,“以前孩子病了,我來你們這裡看過。沒看好,就再也不來了。”

詹裡成為孩子的病提出了幾條建議,還留下了自己的微信。醫院的診斷、開藥都和他所說的一致,這位媽媽後來常常在微信向他諮詢;孩子病了,也放心帶到社康來瞧。

“其實,日常有80%—90%的病症,在社康中心就能夠得到很好的治療。沒有必要去大醫院排隊浪費時間。社康中心給患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定要取得患者的信賴。”詹裡成說。

兩年多時間裡,通過簽約,他成了社區1800多名居民的家庭醫生。其中有近200名兒童、200多名慢性病患者、200多名老人。

一天,在去食堂打飯的路上,他碰到一名7、8歲的小患者。孩子大喊了一聲“詹醫生!”並自豪地向同伴們介紹:“這是我的家庭醫生詹醫生!”這讓他非常動容。

“我發現,全科醫生跟專科醫生不同,服務的人群是固定的。我們和居民的關係會比普通專科醫生親近很多,他們的信賴,是我們不斷進步提高的動力。”他說。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守初心,有擔當,多做事。”

●筍崗社康中心全科醫生 李安春

圓滿完成“14天挑戰”

2月8日起,筍崗街道社康中心的全科醫生李安春開始了他的“14天挑戰”。

兩週裡,他要負責羅湖區第一棟硬隔離居民樓的疫情排查和整棟樓的居民健康保障工作。

“硬隔離”期間,80餘戶200多人的健康問題是他的心頭大事。每天兩次,追蹤記錄群裡居民的體溫數據,其他健康問題若在線上無法解決,李安春還需穿上隔離衣上門排查診治。

一位獨居老人身體不舒服希望李安春能上門看看,到家後發現老人不會說普通話,李安春只好求助於老人的子女,打開語音通話,李安春問一句,子女翻譯一句,老人再依次回答。

隔離期出現咳嗽的居民,李安春會建議其做核酸檢測進一步排查,並延長隔離期,有居民擔心醫護人員上門檢測核酸會產生交叉感染,強烈拒絕檢查和延長隔離。李安春只得耐心解釋道:“你做核酸檢測不僅是對個人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 ,醫生上門檢查都會做好防護和消殺工作。”一番勸解後,居民接受了他的建議。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堅持全科醫生的理念,為居民、為集體、為國家,奉獻我們的熱情和力量,這樣才對得起身上的白大褂。”

●羅湖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 陳麗芳

和病人溝通比治療還花力氣

疫情期間,羅湖醫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陳麗芳被派往支援發熱門診。最讓她不適應的是,每天要穿八個小時的防護服,裹得嚴嚴實實,不透氣。“有時候看診,護目鏡起霧了,我連鼠標都找不到,字都不知道往哪裡打。”

由於初期防護物資緊缺,而上洗手間就得浪費一套防護服,陳麗芳和同事們儘量不喝水,不上廁所,節省物資。

比起身體上的不適應,與病人溝通解釋更是一大考驗。陳麗芳記得,門診接診過一個高熱病人,40—50歲的男性,肺部有病灶,炎症指標很高。醫院給他通告了病重,這意味著病情可能隨時發生進一步變化,危及生命。

但病人卻不以為意,拒絕通知家屬,拒絕請陪護,不配合治療。陳麗芳一方面想了各種辦法耐心勸導,“和他解釋他不聽,就跟來看望他的朋友解釋,希望朋友去說服他。”最後病人查出是結核,並按照流程轉移病區治療。

“我們花在和病人溝通的時間,甚至比治療的時間還多。有的病人說說就能理解了,有的一直不能理解。這都是我們的工作,必須要接受。”她說。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我來羅湖醫院11年了,看著它從二甲到三甲。整個青春在這裡度過,這是我的第二個家。希望大家一起加油,讓我們的‘家’更好。”

●羅湖醫院集團醫學檢驗中心分子診斷組組長 闞麗娟

複查出了醫院首例核酸陽性結果

“組長!這批樣本發現了兩條陽性曲線!”1月30日19時,下班回到家中的闞麗娟,接到了羅湖醫院集團醫學檢驗中心同事的一通電話,心裡的弦立刻繃緊了。

就在1月29日,經深圳市衛健委批准,羅湖醫院集團醫學檢驗實驗室成為了深圳首批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的機構之一。

闞麗娟和同事對此做了充分準備。1月24日,實驗室便開始了對試劑盒性能指標驗證工作。她還組織同事們學習新冠病毒的理化特性、流行病學特徵、核酸檢測方法與流程、生物安全防護等知識。

1月29日起,第一批樣本從羅湖醫院發熱門診陸續送到了實驗室。1月30日19時,第一、第二例陽性曲線出現,闞麗娟立刻按照程序報告醫院醫務科。“這是我們醫院第一次測出陽性結果,怕漏,也怕錯。醫院馬上安排重新採樣、複查。”

忙碌了一天的闞麗娟與另一名同事不顧疲憊,趕回了醫院。22時30分,重新採集的樣本送到了實驗室。1月31日凌晨1時58分,經過兩人的複查,核酸檢測結果確認為陽性,兩名病人連夜被轉診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為救治爭取了時間。

截至目前,實驗室已經完成15萬餘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成為深圳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們沒有認為這是特殊的時期,這些都是醫務工作者的本職工作。不管是什麼時期,我們都要用嚴謹的態度,認真對待每一份標本。”她說。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羅湖醫院集團疾病模式動物中心負責人 吳康

幕後的醫療科研工作人員

“每一種藥物、疫苗、治療手段,在用於人體之前,都有一個必須要過的關——動物實驗關。”2018年10月,吳康隨精準醫學研究院團隊入駐羅湖醫院集團醫學中心。他的主要工作是動物實驗,將研究好的新型治療手段,在動物身上實驗,確保安全性、有效性。這是任何治療手段用於人類前必經的一步。

在醫學中心2樓,吳康和同事們搭建了一個現代化SPF級動物實驗平臺。這裡總面積有340平方米,總籠位數約800籠。2019年10月,平臺成功通過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的審核驗收,獲得廣東省實驗動物許可證。

一個動物實驗平臺,最關鍵的要求是潔淨度。“生命是很複雜的現象,各種微生物都會給醫學實驗帶來很大的干擾。我們要保障實驗室的環境單一,潔淨度有保障,使用無特定病原體的動物,這樣結果才能準確。”

平臺能夠滿足心血管、腫瘤、神經生物學等疾病的模型建立與研究,作為醫學研究重要的支撐平臺,已為精準醫學研究院、羅湖區人民醫院、羅湖區中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深圳市人民醫院等多個部門以及兄弟單位提供了科研支撐。

“如果說一線醫護是站在舞臺中央的人,我們就是舞臺幕後的工作人員。”吳康說。

□對羅湖醫院青年同事說一句話:

“科研工作者和一線的醫生共同努力,讓科學和醫學緊密聯繫,更好地為羅湖區、深圳市百姓的健康服務。”

統籌:呂冰冰 撰文:夏凡 祁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