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4月28日,第一届罗湖区人民医院优秀青年奖励基金“罗医青年先锋”表彰大会举行。受访单位供图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张创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龚瑞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张森茹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陈海波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曾文兰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詹里成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李安春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陈丽芳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阚丽娟

榜样的力量 首届“罗医青年先锋”十佳出炉

吴康

她是急诊科医生,抢救生命,与病毒争分夺秒;

他是基层社康的全科医生,1800多名居民放心把健康管理托付给他;

她是实验室的主管技师,与团队完成15万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

4月28日下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10名优秀医务工作者接过奖状,成为了首批“罗医青年先锋”。罗湖医院40岁以下青年占全院人数的42%,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表示,首批罗医青年先锋,是在特殊时期评选出的优秀青年,在一线工作中表现突出,代表了青年的面貌、素质,也是医院未来的希望。

10人获评罗医青年先锋

2019年8月,罗湖区人民医院优秀青年奖励基金成立。这项基金旨在表彰与奖励在医学技术上有创新、有突破,为促进科技进步和医学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以及在医院管理和保障服务工作中以创新精神为医院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青年。

为什么倡导成立这项基金?孙喜琢回忆,“来深圳之前,我在以前的医院获得过优秀青年称号。我们那批的十个人,后来都成为了优秀的专家、骨干、院领导。”一个奖项能够激励一批青年;榜样的力量,可以鼓舞更多的青年奋斗、向上。

今年4月初,罗湖区人民医院党委启动了第一届优秀青年奖励基金“罗医青年先锋”评选。申报途径包括组织推荐和个人申报,临床、医技、护理、管理、后勤保障等各个岗位都可以参与评选。评选标准包括专业水平、科研创新、管理效益、思想素养等多个维度。

经过层层筛选,首批10名表现突出的青年先锋出炉,分别是:张创、龚瑞、陈海波、张森茹、曾文兰、阚丽娟、吴康、詹里成、李安春、陈丽芳。他们当中有医生、护士、科研工作者、管理人员,在平常工作与本次疫情斗争中表现出了罗湖医院青年不畏艰险、勇挑重担的优秀品质。

“在疫情期间,有很多和我一样在岗位上默默奋战、发光发热的罗医人,各个岗位上都能够看到青年的身影。对于我们这些80后、90后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人生中第一次打这样的硬仗,但我们也可以很自豪地说,今天我们没有忘却自己青年的担当和职责。”“罗医青年先锋代表”龚瑞在表彰大会上发表自己感言。

获奖者纳入“重点培养计划”

这10名获奖的个人,一方面可以获得医院党委、团委联合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其先进事迹、专业特长和成长经历会被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另一方面,他们还会纳入医院“重点培养计划”,在院团委及医院相关青年培养体系进行重点培养,积极推荐其参加院内外相关技术项目、文化活动、对外交流工作,不断提高其思想认识和工作技能,为医院和学科发展储备青年力量。

此外,医院将为获奖个人提供在国内顶级医院对口专业参观、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参观学习建立业务联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罗湖区卫健局副局长孔舒对获奖青年寄予厚望,“就像一棵树,想长得高,想枝繁叶茂,首先得深深扎根在土里。如果我们在青年时期能够积累锻造好,对自己的发展将大有裨益。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能够为你积攒很多宝贵的经验。”

“罗医青年先锋代表的是:勇往直前的使命,克己尽责的担当,不懈努力的创新和大爱无疆的奉献。”罗湖区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伟明表示,希望在十年、二十年后,这些获得优秀青年奖励基金的人选会成为罗湖、深圳乃至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队伍的优秀人才,为健康中国奋勇聚力。同时也希望罗湖区人民医院优秀青年奖励基金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友好组织和友好人士的支持与帮助。

“罗医青年先锋”人物故事

●罗湖医院医务部副主任 张创

确保每一环节不掉链子

张创接到医院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转运通知的时候,是大年三十晚上。

该患者从武汉来深过年,在罗湖发热病人医学观察区住院期间,新冠肺炎检测呈阳性,作为罗湖区人民医院医务部副主任,张创的工作就是帮助确诊病例安全转运至深圳市三院。

先联系市三院分派好床位,再协调急救中心安排专门转运确诊病例的负压救护车,同时联系罗湖区疾控中心为病人做流行病学调查。

整个过程中各环节是无缝连接的,负压车直接开到观察区楼下,患者通过专用通道上车,直接前往市三院。作为协调人,张创要在现场跟完整个流程,“要确保每一环节不掉链子,离不开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

张创笑称自己“管得很杂”,病患和医护人员的衣食住行都在他操心的范围。张创临时协调医院各科室,抽调了一批骨干医护补给,现在可以承担一些危急重症救治工作。

此外,还要跟踪街道社区、社康、区疾控中心协调居家隔离居民的情况,口岸入境、学校复学、企业复工等都需要医务部这个医院“管家”调度分配,最忙的时候张创一天要接打400多个电话。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做好本职工作是责任。我能顺利完成任务也得益于罗湖医院这个互帮互助的有机体。”

●罗湖医院急诊科医生 龚瑞

一腔热血与病毒抢时间

罗湖医院发热门诊抢救室成立的第一天,龚瑞就遇上了一位重症急诊患者。

患者被送到医院时体温达39℃,发热合并感染性休克,龚瑞做好防护立刻投入工作。“我们成立发热抢救室真是太及时了,患者在未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前,在普通抢救室抢救不能避免感控风险。设置独立的发热抢救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病毒传播的风险。”手术完成后龚瑞感叹道。

等待她的还有更严峻的挑战。一位脓毒血症休克合并发热的危重症患者被送来时,处于昏迷状态,龚瑞判断该患者存在黄疸、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同时存在低氧的情况,需要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缺氧。由于患者意识状态不好无法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龚瑞和同事们做好防护后快速插管成功。

“普通发热患者有风险,抢救发热患者更是风险倍增,但是在这个重要岗位上,我有一份责任,在做好科学防护的同时,我要保证患者的安全,更要防止可能出现的院内疫情风险。”龚瑞说。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牢记医护的初心与使命,我们用青春力量实践热血担当,自己也仿佛在一夜间长大。”

●罗湖发热病人医学观察区护士 张森茹

把患者当成亲人一样对待

疫情期间,罗湖的发热病人医学观察区是感染风险最高的地方,也是护士张森茹这几个月来每天工作的场所。许多疑似患者会对医学观察产生抵触情绪,这是张森茹工作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其中一名疑似患者是70岁的老太太,她有肺部病变,并一直发热,病情较重。老太太性子很倔,从不给护理人员好脸色。耍起脾气来,到处吐痰,怎么劝也劝不听。

“她没有家人陪护,一个人在这里住院,很孤独,情绪也很焦虑。”张森茹耐着性子,花了大量时间守在病房里,体贴入微地照顾她。

送饭的时候,她把饭、菜都拿出来,一样样摆好,并把饭盛在碗里,端到老太太面前。老太太吃完饭,她帮忙收拾好所有的餐具才离开。老太太要吐痰,她就把纸巾递到面前,让她吐在纸巾里,并耐心开导。

一天天的努力,让倔强的老太太发生了改变。老太太能记住张森茹的名字,并常常到护理站询问她有没有来上班。两次核酸检测阴性后,老太太搬离了观察区。“听其他病区的同事说,她现在也很少乱吐痰了。”

“对于这样的病人,光是嘴上说是没有用的,要用实际行动关怀他们,让他们感觉到温暖,缓解焦虑情绪。”她说。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谨记救死扶伤,要设身处地去思考,把患者当成亲人对待,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誓言。”

●罗湖医院120急救中心护士 陈海波

勇敢面对未知的接诊

疫情突发时,陈海波每一次接诊都有可能会接到发烧的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前期,出去接诊前陈海波都会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在车上给病人打针时候都觉得紧张。”

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陈海波慢慢克服了害怕,“做好防护戴好口罩,勤洗手,适当通风,加强护理,严格消毒就能保护好自己。”

每一次接诊,面对的都是未知。一位家住罗湖莲塘的患者打来电话,“哪里不舒服?有没有高血糖心脏病?有无疫区接触史?有没有发烧?”陈海波问道。

电话那头的回复是,头晕行动不便,没有发烧,也没有疫区接触史,一直在家中无外出。到了患者家才发现其体温已超过38℃,因为害怕不敢说,陈海波考虑患者病情后没时间做三级防护,立刻将其和家中亲属送至罗湖医院发热门诊进行核酸检测,所幸结果为阴性,回到医院后陈海波给自己进行全面的消毒。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一切为病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圆满完成每一次出诊任务。”

●罗湖医院手术室护士 曾文兰

“白色战袍”一穿就是10小时

手术室护士曾文兰申请支援发热门诊,每天进入工作前都必须把自己全副武装起来,包在密闭的防护服、N95口罩和护目镜下。一套“白色战袍”没被污染情况下夜班时间基本上一穿至少是10个小时。

在发热门诊,病人分普通发热患者和疑似患者,分别在不同的诊室筛查。对医护人员来说,最危险的工作是给患者取咽拭子,这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个重要步骤。

新型冠状病毒其中一个传播途径就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一个张嘴的动作,将有可能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这是采集护士们必须面对的风险。

很多市民对发热门诊有抵触情绪,拒绝坐椅子,也不喝医护人员递过来的水,“你们这消过毒了吗?”“我们24小时开着空气消毒机,医护人员也都做好防护工作和消杀,请您放心。”曾文兰耐心解释道。

在她看来,能用所学专业知识解除患者担忧和疾病困扰,印痕和汗水都不算什么。一位市民第一次核酸检测是阴性,三天后来医院由曾文兰引导其复诊,“拿到最终结果后市民对着我们连连鞠躬,说了好多声谢谢,很感动也很自豪。”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能加入‘白衣守卫队’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文华社康中心全科医生 詹里成

让病人信赖的全科医生

2017年7月,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詹里成来到罗湖医院集团文华社康中心,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

去年年中,社区的一名妈妈带着两个子女来到社康中心转诊。詹里成询问发现,孩子只是轻微的感冒,症状不重,在社康中心就可以完成相应检查和开药。但妈妈却坚持要转诊到罗湖医院,“以前孩子病了,我来你们这里看过。没看好,就再也不来了。”

詹里成为孩子的病提出了几条建议,还留下了自己的微信。医院的诊断、开药都和他所说的一致,这位妈妈后来常常在微信向他咨询;孩子病了,也放心带到社康来瞧。

“其实,日常有80%—90%的病症,在社康中心就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没有必要去大医院排队浪费时间。社康中心给患者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一定要取得患者的信赖。”詹里成说。

两年多时间里,通过签约,他成了社区1800多名居民的家庭医生。其中有近200名儿童、200多名慢性病患者、200多名老人。

一天,在去食堂打饭的路上,他碰到一名7、8岁的小患者。孩子大喊了一声“詹医生!”并自豪地向同伴们介绍:“这是我的家庭医生詹医生!”这让他非常动容。

“我发现,全科医生跟专科医生不同,服务的人群是固定的。我们和居民的关系会比普通专科医生亲近很多,他们的信赖,是我们不断进步提高的动力。”他说。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守初心,有担当,多做事。”

●笋岗社康中心全科医生 李安春

圆满完成“14天挑战”

2月8日起,笋岗街道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李安春开始了他的“14天挑战”。

两周里,他要负责罗湖区第一栋硬隔离居民楼的疫情排查和整栋楼的居民健康保障工作。

“硬隔离”期间,80余户200多人的健康问题是他的心头大事。每天两次,追踪记录群里居民的体温数据,其他健康问题若在线上无法解决,李安春还需穿上隔离衣上门排查诊治。

一位独居老人身体不舒服希望李安春能上门看看,到家后发现老人不会说普通话,李安春只好求助于老人的子女,打开语音通话,李安春问一句,子女翻译一句,老人再依次回答。

隔离期出现咳嗽的居民,李安春会建议其做核酸检测进一步排查,并延长隔离期,有居民担心医护人员上门检测核酸会产生交叉感染,强烈拒绝检查和延长隔离。李安春只得耐心解释道:“你做核酸检测不仅是对个人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医生上门检查都会做好防护和消杀工作。”一番劝解后,居民接受了他的建议。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坚持全科医生的理念,为居民、为集体、为国家,奉献我们的热情和力量,这样才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

●罗湖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 陈丽芳

和病人沟通比治疗还花力气

疫情期间,罗湖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陈丽芳被派往支援发热门诊。最让她不适应的是,每天要穿八个小时的防护服,裹得严严实实,不透气。“有时候看诊,护目镜起雾了,我连鼠标都找不到,字都不知道往哪里打。”

由于初期防护物资紧缺,而上洗手间就得浪费一套防护服,陈丽芳和同事们尽量不喝水,不上厕所,节省物资。

比起身体上的不适应,与病人沟通解释更是一大考验。陈丽芳记得,门诊接诊过一个高热病人,40—50岁的男性,肺部有病灶,炎症指标很高。医院给他通告了病重,这意味着病情可能随时发生进一步变化,危及生命。

但病人却不以为意,拒绝通知家属,拒绝请陪护,不配合治疗。陈丽芳一方面想了各种办法耐心劝导,“和他解释他不听,就跟来看望他的朋友解释,希望朋友去说服他。”最后病人查出是结核,并按照流程转移病区治疗。

“我们花在和病人沟通的时间,甚至比治疗的时间还多。有的病人说说就能理解了,有的一直不能理解。这都是我们的工作,必须要接受。”她说。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我来罗湖医院11年了,看着它从二甲到三甲。整个青春在这里度过,这是我的第二个家。希望大家一起加油,让我们的‘家’更好。”

●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分子诊断组组长 阚丽娟

复查出了医院首例核酸阳性结果

“组长!这批样本发现了两条阳性曲线!”1月30日19时,下班回到家中的阚丽娟,接到了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中心同事的一通电话,心里的弦立刻绷紧了。

就在1月29日,经深圳市卫健委批准,罗湖医院集团医学检验实验室成为了深圳首批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机构之一。

阚丽娟和同事对此做了充分准备。1月24日,实验室便开始了对试剂盒性能指标验证工作。她还组织同事们学习新冠病毒的理化特性、流行病学特征、核酸检测方法与流程、生物安全防护等知识。

1月29日起,第一批样本从罗湖医院发热门诊陆续送到了实验室。1月30日19时,第一、第二例阳性曲线出现,阚丽娟立刻按照程序报告医院医务科。“这是我们医院第一次测出阳性结果,怕漏,也怕错。医院马上安排重新采样、复查。”

忙碌了一天的阚丽娟与另一名同事不顾疲惫,赶回了医院。22时30分,重新采集的样本送到了实验室。1月31日凌晨1时58分,经过两人的复查,核酸检测结果确认为阳性,两名病人连夜被转诊到了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为救治争取了时间。

截至目前,实验室已经完成15万余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成为深圳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没有认为这是特殊的时期,这些都是医务工作者的本职工作。不管是什么时期,我们都要用严谨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份标本。”她说。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罗湖医院集团疾病模式动物中心负责人 吴康

幕后的医疗科研工作人员

“每一种药物、疫苗、治疗手段,在用于人体之前,都有一个必须要过的关——动物实验关。”2018年10月,吴康随精准医学研究院团队入驻罗湖医院集团医学中心。他的主要工作是动物实验,将研究好的新型治疗手段,在动物身上实验,确保安全性、有效性。这是任何治疗手段用于人类前必经的一步。

在医学中心2楼,吴康和同事们搭建了一个现代化SPF级动物实验平台。这里总面积有340平方米,总笼位数约800笼。2019年10月,平台成功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的审核验收,获得广东省实验动物许可证。

一个动物实验平台,最关键的要求是洁净度。“生命是很复杂的现象,各种微生物都会给医学实验带来很大的干扰。我们要保障实验室的环境单一,洁净度有保障,使用无特定病原体的动物,这样结果才能准确。”

平台能够满足心血管、肿瘤、神经生物学等疾病的模型建立与研究,作为医学研究重要的支撑平台,已为精准医学研究院、罗湖区人民医院、罗湖区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等多个部门以及兄弟单位提供了科研支撑。

“如果说一线医护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人,我们就是舞台幕后的工作人员。”吴康说。

□对罗湖医院青年同事说一句话:

“科研工作者和一线的医生共同努力,让科学和医学紧密联系,更好地为罗湖区、深圳市百姓的健康服务。”

统筹:吕冰冰 撰文:夏凡 祁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