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知,有行才有吾

實踐出真知,有行才有吾


公元前262年,泰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 ,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繫,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泰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了趙國。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大將軍王齡率兵圍住上黨。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額統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具西北)時候,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廉頗見狀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玉齡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 “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根草濟不上,怎麼好呢?"秦昭萊王請範睢出主意。範睢說: “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秦昭襄王說: “這哪能辦得到呢? "范雎說: “讓我來想辦法。”幾天後,趙孝成王就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 “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泰軍。王想盡快攻下長平,於是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可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

趙括說: “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齡,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

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菌相如聽後對趙王說: "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當時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 “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做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 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趙王不相信這些話,還是讓趙括帶兵出征了。

這就是那則廣為流傳的成語故事--“紙上談兵” ,趙括只知讀書,不會應變,更天臨陣打仗的經驗,所以藺相如認為他無法勝任,用今天的話說,趙括就是一個眼高手低,只會誇誇其談而沒有實際經驗的人。子貢問什麼是君子,孔子回答說,君子一定會把實際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而孔子的學生中,子路最怕聽孔子對他講話,因為他怕自己聽了1做不到,有愧於為學。

由此可見對真正的君子來說,實踐是何等的重要。

孔子所說的道理不難明白。真正的君子就應少說空話,多做實事。而我們看一個人也是要先看他是怎麼做的,而不是單純地只相信他說的話。如果趙王當時不是一時單方聽信了趙括的誇誇其談,那麼也許歷史的細節會是其他的樣子。可是,天違人願,也許趙國氣數已近,天意讓趙括上演了一幕“紙上談兵”的歷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