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前不久去逛商場,看到有一個年齡大概七八歲的小朋友在一家玩具店門口又吵又鬧,因為媽媽沒有買自己心愛的玩具,就開始發飆,在地上撒潑打滾對媽媽是又打又踹。

這位媽媽努力的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卻毫無“束手就擒”的意思,無奈的媽媽只能一遍又一遍安撫兒子的情緒,希望孩子能平靜下來不再無理取鬧。

類似的這種場面一定有很多家長都曾遇見過,生活中有很多孩子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開始情緒大爆發,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面對這種情況。

很多家長覺得以暴制暴也不對,溫柔的給孩子講道理也不起什麼效果,很讓人頭痛。因此,如何控制孩子一生氣就“亂髮洩”的行為,如何引導孩子調節不良的情緒,成了家長之間熱議的話題。

面對孩子亂髮洩的壞毛病,家長首先要了解“踢貓效應”,擁有理論作指導,會比說教和暴力更管用。

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何為“踢貓效應”?

關於“踢貓效應”的由來,有一個小故事,故事的梗概大致是這樣:

一位公司的老闆在上班路上被警察開了罰單且上班還遲到了,憤怒的老闆衝著公司的銷售經理一頓怒吼,銷售經理莫名其妙被罵了一通後心中也很不爽,就對自己的秘書一頓數落。

後來秘書又對公司的接線員開始找茬,沒有下屬的接線員鬱悶的回到家中,看著家裡的兒子,就將怒火轉到了兒子身上。

面對爸爸莫名其妙的發火,兒子也很委屈,於是就將自己心中的不爽轉移到了家中的貓貓身上,踢了貓一腳。

這個故事一定有很多人聽過,從“踢貓效應”的故事中我們也可看出來,這屬於典型的壞情緒傳染過程。

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從百度詞條上我們也能看到“踢貓效應”的定理是: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所以簡單點來講,“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當一個人情緒總是發洩轉接到別人身上時,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現實中發生“踢貓效應” 的情況不再少數,如果孩子總是把控不住自己的情緒,做這種壞情緒的傳播者,也會帶來很多危害。

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壞情緒的傳播者的負面影響

1.危害自己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踢貓效應”宣洩的都是壞情緒,這是人的一種極端情緒,在發生的時候我們會明顯的感覺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內經》中就曾指出

怒傷肝,怒則氣傷。

如果長期情緒容易出現憤怒情況,會引發各類病情,身體免疫機制下降,有害身體健康。並且對於心理上也是一種打擊,調節不好自己的情緒,也容易讓心情低落,長久下來還會變得性格暴躁等情況。

所以不僅是孩子在行為上會受到壞的影響,對內在的身心健康發展都有嚴重的影響。

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2.容易傷害波及到他人

“踢貓效應”中,人們總愛把自己不良情緒轉移到下一階級的事物身上,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想要用發洩到別人身上的方式來釋放。

但是由於自己的情緒處於憤怒之中,很容易控制不好就傷害到身邊的人,言語上的攻擊甚至是行為上的攻擊。

所以我們看很多孩子如果總愛發洩情緒的話,很容易對家長拳打腳踢,如果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情緒中無法調節,很容易就養成靠暴力屋裡解決問題的人,可能會有暴躁暴力傾向。

3.影響孩子的社交

我們都是喜歡跟陽光、開朗的人打交道的,這樣的社交會充滿快樂。但是如果孩子總是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養成了發洩情緒的習慣,很可能就在社交中無意識的將情緒牽連到別人身上。

這樣的話周圍的人會開始慢慢的疏遠孩子,所以一生氣就亂髮洩的壞毛病很容易就破壞來孩子的交友圈。

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我們瞭解了“踢貓效應”的原理與危害,為了防止孩子被這種錯誤情緒引導,家長有哪些方式可以幫助孩子正確的對待情緒情感呢?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情緒呢?

1.家長不要在家庭中出現“踢貓效應”

家長在家庭中是孩子的榜樣,如果家長沒有管控好自己的情緒,總是愛將外界的壞情緒帶進家庭中,讓孩子常當受氣包,受到莫名其妙的受到指責與批評,那孩子也很容易被“同化”,也走向“踢貓效應”的鏈條中。

很多家長可能會說,如果孩子非常調皮,就是忍不住怒火了怎麼辦, 中曾寫到:

“你的舉止應溫和,即使懲罰他們,態度還是要鎮定,要使他們覺得你的作為是合理的,對於他們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

所以,家長先學學如何管控自己的情緒,當自己能夠保持態度鎮靜時,孩子反而會變得很乖巧。

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2.讓孩子認識到“踢貓效應”的危害

很多孩子在發洩情緒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是種錯誤的行為,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緒行為,讓孩子意識到隨意發洩情緒是不對的。

我們可以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踢貓效應”的案例,告誡孩子這種行為的危害性。還可以用一些形象的動畫片和書籍來誘導孩子的思想,告訴孩子這樣會傷害到很多人,總是傷害人是會沒有朋友的。

小朋友本來就處於思想意識不斷學習的年紀,能夠早早的給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他們也容易早早的理解改掉壞習慣。

孩子亂髮脾氣,父母不用講“道理”,“踢貓效應”先帶娃瞭解一下

明美媽咪有話說:

人生本來就有多種情緒,憤怒的情緒也是在生活中無法避免的,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將其合理的化解,正確的發洩,這是家長應該教孩子做的事。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正確的發洩方式,比如去做自己最喜歡的活動,畫畫或者運動,或者看一看快樂的動畫片緩解憤怒的心情。能夠引導孩子正確是梳理自己的情緒,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

奧地利布貝爾有言

“名副其實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品格教育”

如果能夠將孩子亂髮洩的壞毛病改正掉,寬厚待人接物,也是幫助孩子樹立了一種美好品德。希望以上的這些方式方法,能夠幫助對家長們教育糾正孩子的情緒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