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爷爷讲古诗词好故事(03)登 鹳 雀 楼 (王之涣)

程爷爷讲古诗词好故事(03)登 鹳 雀 楼 (王之涣)

四年级下册中有一首王之涣的绝句《登鹳雀楼》。鹳雀楼位于山西运城蒲州(永济)的黄河边上,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长江以北唯一一座。古时候老百姓的房子都很低矮,多是茅屋。偶尔有个两三层的楼让人登一登,远眺一下美景就愉快得不得了。某一天,王之涣大诗人来到鹳雀楼,先上了二楼看一看,景色真美啊,太阳快要落山,滔滔黄河水向东奔流。好想再登高一点儿,看最美的景色。哎!这楼有三层,再往上爬一层,紧倚栏杆,临风拂须,一首旷世绝句便产生了: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国汉代以前,诗歌的形式是不完整、不太讲究的。比如汉高祖刘邦写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每句字数不一样,还只有三句。到唐代后,诗渐渐进入规整和讲究阶段,产生了律诗和绝句。

程爷爷给小朋友们讲一讲律诗和绝句知识。律诗定型于初唐期间,成熟于晚唐时期。绝句起源于汉魏六朝的乐府短章。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有几个字就是几言绝句,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律或七律。《登鹳雀楼》就是一首五言绝句。

第一、二句描写了一幅壮美的图画,第三、四句讲人生要积极进取,不懈努力。

这首绝句在形式上非常完美。他的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都是对仗的。对仗又叫对偶,指两句诗字数相等,对应的两个词词性一致,意义相同或相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对“黄”(都是颜色);“日”对“河”(都是自然物);“依”对“入”(都是动词);“山”对“海”(都是自然物);“尽”对“流”(都是动词)。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一种更高级的对仗,叫“流水对”。“欲穷”对“更上”;“千里目”对“一层楼”。它的上句与下句不是简单的排列,而是有因果承接的关系,不可以颠倒。而这首绝句的第一、二句是可以颠倒的,先讲黄河,再讲白日,不影响意思表达,而第三、四句是不可以颠倒的:“想要看得更远这些咋办呢?那就再上一层楼吧。”文字表述明明白白,工整对称,包含的意思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上游到下游,前呼后应,有实有虚,不但勾勒出壮丽的景色,还升华出了一个正能量的中心思想,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努力攀登高峰。

所以这短短的二十字的组合,能够不被历史的洪流淹没冲散,一直从唐代流传至今,几乎每个中国小朋友都可以张口就来。王之涣凭借这首绝句,在绝句体裁上凌驾于李白、杜甫之上,成为盛唐的“绝句圣手。”


2020年4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