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论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是由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文由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引发的仁、义、礼、智四端,是孟子人性本善论的依据。孟子认为,人的这些善端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本心为善,故曰人性本善。

人性善恶论

荀子否定了孟子的人性本善论,他认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这里列举的饥食、寒暖、劳息、好恶等人生而有之的品性,与孟子所说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等善端完全不同。

荀子进一步阐释:“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执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荀子的意思是,上述这些人生来就有的行为本能,无论是尧、禹这样的贤圣,还是桀、跖这样的暴恶之徒,都是一样的。人的本性是唯利是图的小人,人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后天的修为。

人性善恶论

荀子人性本恶的论断,既强调了礼乐教化的重要性,又为主张礼法共治提供了思想前提。对于当今的社会治理,亦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