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和俄國妻子蔣方良的傳奇愛情

蔣經國1910年4月27日出生於浙江奉化。蔣介石之長子,字建豐,譜名經國,又名尼古拉。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他曾歷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臺灣國民黨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行政院副院長、院長等職。蔣介石病逝以後,蔣經國就任臺灣第六任地區領導人。

1925年10月,蔣經國赴蘇聯留學,就讀於莫斯科中山大學,不久加入蘇聯共產黨。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公開反共反蘇,使十七歲的蔣經國被貶到西伯利亞當列兵。

蔣經國和俄國妻子蔣方良的傳奇愛情

青年蔣經國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蔣經國發表聲明,聲討蔣介石背叛革命。1928年秋天,他又回到莫斯科,在列寧格勒託瑪卡紅軍軍校學習。1931年,蘇聯發生大饑荒。消費品、食用品,如魚、肉、糖、肥皂、牙粉、鞋襪等,不論城市農村,一概奇缺,蔣經國再次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這對蔣經國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他先後當過烏拉爾金礦的礦工和烏拉爾重型機械廠的工人。在工廠裡,蔣經國節節高升,被任命為工人航空學校招生委員會的主席,為工廠寫“改良工廠生產組織建議書”。第二年,晉升為副廠長,兼工廠報紙的主編。事業得意,並帶來了愛情,

蔣經國到烏拉爾工作的同一年,本地一所技術學校派了幾位年輕的女畢業生到廠裡工作,其中有位17歲的金髮女郎芳娜·伊芭奇娃·瓦哈李娃,是個孤兒,與姐姐同住,相依為命。芳娜是個“漂亮的平常女孩”,當她綻開笑容,以“她那日本式的雙眸”看著你,你一定大為動心。她身材瘦長,嫻靜寡言,不擺架子,個頭和經國大約一般高。蔣經國很快就喜歡上她,而芳娜也拋棄她原來的俄國男朋友,愛上這位中國青年。1935年3月,在悠揚的《國際歌》聲中,一對異國情侶結下白首之盟。婚後芳娜改中文名為蔣方良。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國共再次合作,這使得國民政府和蘇聯的關係開始解凍,蔣經國於1937年4月,從蘇聯帶著妻子蔣方良回國,手上還抱著他們的愛情結晶——兒子蔣孝文和女兒蔣孝章,總計前後在蘇聯住了將近13年。

蔣經國和俄國妻子蔣方良的傳奇愛情

蔣經國夫婦與女兒蔣孝章

蔣方良初到中國,比較不習慣的是飲食,不論在上海或浙江,吃的都是臘味很重的江浙菜,她嫌味道太鹹,吩咐廚子煮淡一點。她在俄國的時候,吃奶酪,夾一片黑麥製成的麵包或紅燒一盤馬鈴薯,很簡單的一餐就解決了,她沒想到中國菜的名堂那麼多。蔣方良到中國後,真正與蔣經國相處的機會並不多,直到抗戰勝利後,一家團圓的時間才比較多。1945年,為蔣經國生下次子蔣孝武,隔了三年,生三子蔣孝勇。在4個兒女中,蔣孝章最體貼懂事,平常在家裡也很乖巧聽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最受祖父母的鐘愛。

在臺灣30多年,是蔣方良到中國後生活最安定的時期,幾個子女逐漸成長,蔣經國的事業也一帆風順,她幾乎一直就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只管相夫教子,其他方面,特別是政治方面,她是概不介入的,這不單是環境的特殊,也由於她的個性使然,她學的是工程,屬理工科,對社會人文科學方面興趣不大,自從與蔣經國結合後,心力都投注到子女身上。她的幾個兒女都沒讓她失望,只有蔣孝文後來長期染病,比較讓她傷心。據傳聞,蔣方良平時沒有什麼特別嗜好,偶爾會找一些朋友在外打小牌。因為她的形象特殊,加上個性使然,不常在公眾場合露面。在稱謂方面,蔣方良不習慣被稱為蔣夫人,即便是後來宋美齡離臺赴美,她貴為“第一夫人”時,還是堅持不要稱呼她為蔣夫人。

1988年蔣經國病逝,這對有著五十多年夫妻情分的蔣方良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了寄託不盡的哀思,她經常到蔣經國的房間裡摸摸丈夫曾經用過的東西,並經常要求隨從帶她去大溪---蔣經國的常眠之地去看望丈夫的遺容。一年後,當她還未從失去丈夫的悲哀中恢復過來,就又接連不斷地遭到喪子的劇痛。長子蔣孝文病逝的噩耗傳來時,對蔣方良而言,就像是晴天霹靂。1991年5月,次子蔣孝武為了照顧母親方便,請辭所謂“駐日代表”,返回臺北任公司董事長,這令蔣方良特別高興。誰料想,距此不到兩個月,蔣孝武卻因急性心臟衰竭突然病逝於臺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