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被抹去的男孩》改编自美国一位公开出柜的作家——加勒德·康利的同名自传: 《被抹去的男孩:一份关于身份、信仰和家庭的回忆录》。 在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对自我信仰的认知,以及在自己出柜后,家人们对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态度转变过程。同时,这本书也向社会揭露了,美国针对

LGBT(性少数)群体的“康复机构”中违背人天性的黑暗真相。

根据作家回忆录改编的同名电影《被抹去的男孩》,在上映后,更是受到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讨论。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电影很写实,剧情引人深思,一位同性恋青年在面对家庭与整个社会世俗时曾经历过的痛苦挣扎,一对父母面对同性恋儿子时的无措到接受。电影平静的叙述着这段经过,但让观众看后却久久不能平静。

那么本篇文章,我将就电影《被抹去的男孩》中:

·“恰到好处的平行时空叙事”

·“人物情感变化”

·“意味深长的隐喻”

·“揭露的 社会现实”

四点内容来解读本部电影的魅力与价值。

恰到好处的“平行时空”叙事。

电影从大二的学生 杰拉德出柜后, 被父母送去“同性恋矫正机构”讲起。杰拉德 来到矫正机构后,对自己出柜前的回忆便开始插叙进来。

主时空里,杰拉德 被机构里的老师 维克托当做病人看待,维克托每天给和杰拉德一样的孩子洗脑,将同性恋与“艾滋病”,“梅毒”相提并论。本就对自己取向认知迷惑的杰拉德,在日复一日的洗脑与纠正中变得愈加迷茫。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而插叙进来的副时空中,则讲述了杰拉德进入矫正机构前,在大学中对自己取向的认知,以及向父母出柜后,父母经历的一系列思想斗争。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两个主副时空的交织,虽然让时间线稍显破碎,但是却恰到好处地交代了出柜前后主角境遇的变化。通过主角前后境遇的对比,很明显的表现了,一个孩子的“出柜”,对自己,以及对家人造成的影响到底有多么大。

影片也在主副时空的交错中,无形中向观众心中传达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或是“你的家人”,终于鼓足勇气迈出了第一步,承认了自己的取向。你,又会如何应对?

处理细腻的人物情感变化。

影片主要展现了故事的主角 杰拉德 一步步接纳自我的过程。导演通过对主角细腻的情感刻画,将这一过程很生动地体现出来。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最初,跟随母亲来到“纠正机构”,杰拉德的内心是忐忑迷茫的,导演借助阴郁的画面色彩以及快节奏的音乐将杰拉德的内心的不安状态巧妙刻画出来。

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杰罗德 的内心终于不再迷茫,此时电影的画面逐渐由阴郁的色彩变得明朗,配乐风格也由伤感寂寞转变为轻松欢快,杰罗德 从认清自我,到悦纳自我的心态变化,在影片音与色的变化中得以鲜明体现。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影片色彩与配乐的风格配合变化,也带动着观众的心情随之浮动,起到了很好的抒情表意作用。

意味深长的隐喻。

因为本片主要讲述主角接受自我的心路历程。因此,影片里,大部分的细节刻画与心理刻画,都在展现主角 杰拉德 的心态变化。其中一个细节刻画,就很具有象征意义。

从影片开头到结尾,杰拉德一直喜欢坐在副驾驶座上将手伸出窗外,正在开车的母亲则一直告诫儿子:“有人把手伸出窗外,折断了胳膊。” 影片开头时的杰拉德总会迟疑的伸回手。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后来几次,他开始反问母亲:“那人是谁呢?” ,母亲也只是轻轻微笑,不曾回答。

最终,当 杰拉德 狠狠质问了自己纠正机构的老师乔尔这一切矫正措施的对错,并离开这个所谓的“纠正机构”后。

他返回大学,毕业四年后,成为一名作家。每次开车时,他依旧喜欢将手伸出窗外,自由飞舞,这次,少了母亲的告诫,但多了几分自由。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我觉得这个细节的变化有两层:

第一层是,主角杰拉德自我心态的转变。“将手伸出窗外”隐喻了 “杰拉德对这个世界表明自我取向”这件事情。开始时的迟疑,中间的反问,最后的坦荡,对于“将手伸出窗外”的态度改变,隐喻了 杰拉德对自己“向世界表明取向”的态度变化。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将手伸出窗外,有风险吗?肯定有,就像“表明自己的取向”一样,同样有风险。但杰拉德最后依旧将手伸出窗外,自由飞舞,向世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与其活在枷锁中,不如痛快做自己。

第二层是,母亲对儿子取向的态度的隐喻。母亲一直告诫儿子“将手伸出窗外有危险”,就像面对儿子“取向”时的态度一样,她一直选择保护儿子。

影片中的母亲,一直扮演一个保护儿子的角色。把儿子送到“纠正机构”,是对儿子的保护,因为她知道这个世界对同性恋并不友好。把儿子接回家里,也是对儿子的保护,在逐渐明白儿子的取向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后,她选择接受,毅然将儿子从“纠正机构”中接出。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这层隐喻,表明了母亲对儿子,从始至终无私的爱与守护:不管你是什么样子,你都是我深爱的孩子。

揭露的 “社会现实”。

影片很有说服力的一点在于,它改编自一位同性恋作者回忆录。也就是说,影片中的机构与人物,以及发生的故事都是真实存在且发生过的。

故事中颠倒是非、违背人自然天性的“同性恋疗法”,直到现在,在美国很多州还是被法律允许的。

讽刺的一点是,在影片中,主角杰拉德所在的“纠正机构”的老师“维克托”也是一名同性恋。并且,现实中的“乔尔”已经与自己的丈夫结婚并定居。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普通人以及宗教对同性恋态度的不友好,在影片中随处可见。这在现实生活里,也是常见的现象。

因此,现实中的 杰拉德,以一位作家的身份,和他的丈夫一起,投身到LGBT(性少数)群体的解放运动当中,利用自己的作品为他们发声。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现实中的作者(左)

写在最后

《被抹去的男孩》在导演的精心制作下,通过讲述一位同性恋青年的自我发现过程,表达了对如今社会性少数群体的境遇同情,以及对性少数群体面对的家庭与社会问题的反思。

被抹去的男孩,被世俗抹去本真的男孩,生活在伪装之下,天性使然,不曾作恶,却被这个世界差别对待,这大概是所有性少数的共同境遇吧。

世俗对待他们并不友好。所以,就像文章题目所讲: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End·


《被抹去的男孩》:世俗不曾包容。但,劝你善良,愿他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