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哥●親情(21)」致秀英姑媽的悼詞,成了一篇腹稿

羅滿元


故事:「二哥●親情(21)」致秀英姑媽的悼詞,成了一篇腹稿


本來幾天前,我們幾個兄弟姐妹還在唸叨著去看望秀英姑媽的,沒想到幾天後,我們趕去,則成了奔喪

接到秀英姑媽去世的噩耗,也不算很意外。因為,八十有五的她,已經中風二十多年,其間幾度癱瘓幾度站起,每一次都驚心動魄,每一次都峰迴路轉,但今年這一次,她挺了十個月,把“新冠”都挺走了,還是沒能把自己的生命再挺回來。不幸中的幸運是,姑媽這十個月的“挺”挺得很值,要不然她在“新冠”鬧得最兇的那段時間走了的話,肯定就走得有些冷清了;而今,她走得很熱鬧。所有能來的親朋戚友都來了,親人們披麻戴孝,跪跪拜拜;前來弔唁、看望、慰問的父老鄉親等,一撥接一撥;靈堂內外,敲鑼打鼓,舞龍舞獅,鞭炮轟鳴;送葬路上,一路鑼鼓,一路獅龍,一路哭泣,一路懷念……姑媽應該算是走得

“圓滿”了。


故事:「二哥●親情(21)」致秀英姑媽的悼詞,成了一篇腹稿

▲落葉飄零的季節,姑媽留給我們的是長長的思念




接到噩耗時,家裡人囑咐我,開追悼會時,要我“代表親屬”在會上講個話。其實,追悼會上的“親屬代表講話”或“發言”,也是“悼詞”的一種,是“正悼詞”的“補充”、“完善”和“豐富”,算是“副悼詞”吧。我沒有理由推辭,於是便在心裡打了個腹稿。但由於種種原因,出殯前一天晚上的追悼會省卻了,我的那篇《致秀英姑媽》的悼詞,真的就成了“腹稿”。

追悼會省卻後,我來到靈堂,先是在姑媽的靈前燒了幾把紙錢,輕輕地跟姑媽

“嘮叨”了一會,然後就過去跟守靈的表姐表妹表弟們一起聊天,聊姑媽姑父一家跟我們家的往事,其實也等於把我那“腹稿”拉家常般地抖落了出來,只是沒那麼有儀式感沒那麼有悲傷感而已。

送走了姑媽,回到了家,但心中的那份情懷似乎還沒有完全釋放,當看到表妹“猴子”在姑媽入土為安後的第二天,就在朋友圈上發出那一聲“我想老媽了……”還鏈接了一段姑媽的視頻時,我的鼻子也酸了。於是,我決定把我那篇“腹稿”形諸文字,以悼念和緬懷我剛剛去世的秀英姑媽——


故事:「二哥●親情(21)」致秀英姑媽的悼詞,成了一篇腹稿

▲姑媽走後第二天,表妹就說:“我想老媽了……”


今天,我們懷著十分沉痛的心情,在這裡深切悼念我的秀英姑媽逝世!

姑媽!我們感到有些愧憾的是,沒能在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再來看望你,再來送上孃家人的問候與溫暖。今天,我們只能在您的靈前呼喚您了!


故事:「二哥●親情(21)」致秀英姑媽的悼詞,成了一篇腹稿

▲曾經的窗前燈火,曾經的親情滿屋


姑媽!您可曾記得,您從羅家嫁到張家,一口氣就生養了四個女兒,您把四個女兒養得如花似玉,打扮得花枝招展,人見人誇,人見人愛。可不知怎的,您突然想著要生養一個兒子。您這一想呀,就想出了一個“親上加親”的好主意,就差一點就把我的大弟弟——你的侄子想成了兒子;您這一想呀,上天就知道了您的想法,接連就按您的想法,給你送來了老五老六兩個兒子!

姑媽!您可曾記得,您總是以各種方式培育著您與孃家的血脈親情,您與兄弟姐妹的深厚情義自不必說,您總還想著怎樣加固我們後一代的親情。我清楚地記得,每年正月裡我們來給您拜年,您總是把最柔軟最舒適的床位安排給我們睡,總是跟您的婆婆一起親切地叫我們“毛毛”;我清楚地記得,那年我已經參加工作了,您還帶著表妹到我們家,要我們一起去“趕社”,去看“社戲”,去感受鄉村社日的熱鬧,去增進兄弟姐妹的情誼!


故事:「二哥●親情(21)」致秀英姑媽的悼詞,成了一篇腹稿

▲這座老屋,這個老家,有姑媽的少女青春,有我們共同的血脈親情


姑媽!您可曾記得,您雖然看上去瘦瘦弱弱的,但您家裡家外、私事公事,安排起來都有條有理,做起來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您還總惦記著哥哥、弟弟家裡的事。剛剛分責任田那會,我們兄弟姐妹和堂姐堂妹堂弟,要麼出嫁了,要麼在外求學,要麼還沒長大,正好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缺勞力”的“空檔”,您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春插雙搶時,竟然差了兩個表妹去“幫工”,把我的父親母親、叔叔嬸嬸都感動了,把您的整個孃家都感動了!

姑媽!我們一直叫您“英秀滿滿”,其實我們應該叫您“秀英姑媽”。您知道,在我們老家,不論男女,比父親大的,都叫“伯伯”,比父親小的,都叫“滿滿”。您叫“羅秀英”,按老家叫法,我們應該叫您“秀英滿滿”,但自小以來,不知哪年哪月開始叫錯了,我們兄弟姐妹一直覺得您叫“羅英秀”,也就一直叫您“英秀滿滿”,一直叫了七十多年,誰也沒有糾正,包括姑媽您自己。反倒,如果在您生前,我們這些侄輩,叫您一聲“秀英滿滿”,您一定會感到有些驚訝,有些不敢相信。如今,我們即使正兒八經地“糾正”過來,叫您“秀英姑媽”,您也只能在天上聽到了!但今天,在這裡,我們還是要很正式很鄭重地叫您一聲——

秀英姑媽!祝您安息!


“致秀英姑媽”的悼詞腹稿轉換成文字,並寫完這篇微文,我的心情平緩了許多。今後,我們要是再念叨起秀英姑媽,或許就成了一種綿長的回憶與緬懷,或許想到的還有姑媽家門前那條水汲江,和那淙淙的江水聲……


故事:「二哥●親情(21)」致秀英姑媽的悼詞,成了一篇腹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