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占河西,却放弃西进攻秦,可能是魏国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战略失误

​​“三家分智”以后,魏国迎来了魏文侯(前445-前396年在位)这个霸业奠基人。他重用李悝、翟璜等人,开展了战国时期最早的变法运动,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接过了春秋时代以来晋国霸业的旗帜。

既然强大了,就得向外证明一下。魏文侯最初就把目光放到了秦国的河西地区。

这个战略决策一点都不难理解,甚至于都不能说高明,看图:

攻占河西,却放弃西进攻秦,可能是魏国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战略失误

※公元前419年战国大势图

当时魏国领土主要由东西两块组成(其实还有其它飞地),但都城安邑位于西侧,政治中心在此、领土面积也更大,发展策略自然要围绕此展开。

可以看到,魏国北有赵国、中间有韩国,当时三国还是盟友,魏文侯又坚决主张三家团结。所以向北攻赵、向心夹击韩国,都不在选项之列。(这中间有个有趣的故事,那就是韩国想让魏国帮它打赵国,赵国也想让魏国帮它打韩国,魏文侯都严辞拒绝了。两国一开始都很生气,但信息透明后,两国不禁恍然大悟,还是魏国识大体啊,于是很自觉地前来拜魏文侯当大哥。)

那就只有向西攻秦、向南攻楚、向东攻齐三个选项了。

其中楚国是晋国的历史宿敌,虽然衰落但仍然是庞然大物;齐国距离西部主领地太远,军事准备难度相对过大;捏柿子专挑软的、再加上各种现实条件,向西攻秦就成了首选甚至唯一选择。

这就要说到河西地区了,它大致范围包括今天山西、陕西两省黄河南段以西的地方,当时的黄河、洛水、渭水三水交界处,如图:

攻占河西,却放弃西进攻秦,可能是魏国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战略失误

※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示意图

早在春秋时期,尤其是崤之战以后,秦晋就一直围绕河西地区打得不亦乐乎。战国初期,河西地区掌握在秦国之手,成为魏国西进“首当其冲”之处。

公元前419年,魏国开始发起攻击,就此掀起了秦魏之间持续90年、可总体分为五大阶段的河西之战。总体来说,前两次魏国占据上风,后三次则逐渐失守,等到公元前330年,河西地区完全落入秦国的口袋。

本文说的是第一阶段,大致从前419年—前408年。魏国采取的策略是建筑据点、稳步推进、扩大战果。

攻占河西,却放弃西进攻秦,可能是魏国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战略失误

※前419-前408年“一战河西”示意图

前419年起,魏军开始在少梁筑城,秦军前来阻挠,双方开战,秦军失败。前413年起,双方争夺进入白热化,魏军连续攻占繁庞、郑地等,逐渐占据优势。

尤其是公元前409年,卓越军事家“吴子”吴起登上了河西战场的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高明指挥下,魏军两年间向西南接连攻占合阳、元里、大荔、阴晋等地,将秦军防线全面压制到了洛水一线。

也就是说,经过长达12年的“一战河西”,魏军将秦军东向防线从黄河压制到了洛水一线,整个河西地区基本落入魏国版图,魏国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在当时看来较为正常、但放眼后世却不得不令人为魏国惋惜,那就是,魏国居然不再继续向西进攻秦国,反而整体对秦战略“转攻为守”,将战略重心转向他处。

由此,魏国设置“西河郡”,让吴起担任郡守,只对秦国保持防御态势。

不得不说,这可能是魏国进入战国时代以来所犯下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战略失误。

我们来看看魏国版图最盛时候的形势,或许就能看出端倪:

攻占河西,却放弃西进攻秦,可能是魏国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战略失误

※魏国鼎盛时期形势图

因为“三家分晋”的历史遗留原因,魏国的版图看起来都有些搞笑,就不像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它的主体是反U字形,被韩国从中隔开,这就已经很不利了,更不要说,北方还有一块大的飞地(即中山国)。

在战国初期,各国实力都普遍不如魏国,赵韩又是盟友,这个时候魏国的地缘劣势还看不出来。

然而当周边各国都逐渐强大,中原大战开始以后,魏国的地缘劣势就显露无疑了,毕竟它位于中原腹心、天下四战之地,无论和谁开战,魏国都将处于内线作战的严重不利境地。

更不要说,它国土中所夹着的赵韩两国,随着形势变迁和利益纠纷,势必要和魏国分道扬镳。届时,魏国不仅外部“四处漏风”,还面临着被“中心开花”的严重风险。

这恐怕才是魏国势必衰落的真正原因,就像春秋时期的郑国一样,就算有过“春秋小霸”以及郑庄公那样的雄主都没用,“形势比人强”,作为冷兵器时代决定性因素之一,地缘因素必定发挥作用。

如果这的确算得上规律的话,那么再回头看魏国在第一次河西之战后的战略选择,就会发现有多么的可惜了。

因为魏国不打秦国,做了什么了?越过赵国的领土去打中山国,也就是上图魏国的那块北方飞地所在地。

虽然打下来了,但一来劳师远征、耗费大量国力,二来这块飞地毕竟远离魏国本土,管理、调用等各种成本无疑极高,是不是“得不偿失”,恐怕魏国自己最清楚。不然,不会仅仅四十年后,它就基本默认中山国复国了。

攻灭中山后,魏国联合赵韩攻打齐国和楚国,挣到了被周天子真正封侯的名份。再然后就是中原大战、赵韩魏三家闹翻……

也就是说,从战国初期的魏文侯开始,魏国内部关于本国的战略发展方向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认知和明确,更不要说执行,一直像无头苍蝇一样四面出击;而等到真正回过味来的时候(魏惠王后期),明显已经晚了。

那么,站在“一战河西”的历史关键节点,我们就不难产生一个猜测:如果这时候魏国不是“转攻为守”,而是继续西进攻打秦国,乃至完全灭掉秦国,且不说是否能够一定做到,会不会是魏国一个更优的战略出路呢?

以当时魏国的综合优势,无论是国家实力、军队战力、外交环境(尤其是同赵韩的联盟),越过洛水、进占八百里秦川,或与秦国迅速战略决战,或逐步推进蚕食,这都不是不可以想象或者说难以做到的操作。而一旦能够占据关中地区,魏国的地缘劣势就将彻底解除。

攻占河西,却放弃西进攻秦,可能是魏国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战略失误

※前401年战国大势图,看看秦国那可怜的疆域大小

可惜,历史注定没有如果,这一切说白了也只是后人的“后见之明”,只是探讨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罢了。

但是,倒是可以分析一下魏文侯对秦做出“转攻为守”决策的原因。

攻占河西,却放弃西进攻秦,可能是魏国从一开始就犯下的战略失误

※魏文侯

原因当然会有很多,但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应该是历史传统的影响,尤其是“春秋称霸”理念的熏陶。

在魏文侯看来,作为晋国的继承者、赵韩魏的盟主国,魏国能够重现春秋霸主的荣光就可以了,这使得他的战略目标一直定位在“称霸”上,而各种做法也自然就不过是春秋霸主们的因循。这才是他宁愿越境攻打中山国,又率领韩魏攻打齐楚的心理动机。

然而魏文侯不会想到或者说没有看清的是,时代已经开始发生了剧变,历史的车轮已经从“春秋争霸”开始迈向“战国一统”,他依然沉浸在过去的历史荣光中,被时代抛弃或许也就在情理之中吧。

毋庸讳言,这又是后人的“后见之明”。

(全文完)

关注下我的公众号【微存在】吧,主写军事战争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