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鑑美麗鄉愁的一灣清泉——評《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

著名的文化學者羅邁德·威廉姆斯有句名言:“文化研究最精彩的片斷,將不再是回溯古老洞穴的火把,而是照亮未來選擇的光柱”。這句話講得很精彩,我們研究歷史的目的,就是探尋未來的方向。文化研究如果沒有現實的意義,就沒有未來的價值。

照鑑美麗鄉愁的一灣清泉——評《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

《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正式出版

道德文化是超越種族的人類天下大同的文化,道德文化是指引人類共同迴歸的精神燈塔,中華道德文化的核心源流是道德精神。挖掘民族文化,凝聚道德力量,是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願、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自覺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一種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潘趙先生的《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以下簡稱《共鑑》)就是這樣一部挖掘民族文化的力作。

經典作品多維解構的突破

《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是一部活化經典國學,探究未來選擇方向的書。徜徉書海,可見這樣的書汗牛充棟,大多是一種單一的解讀或聊些心得的模式,沒有突破,不足為奇。這本書的可貴之處在於擯棄窠臼,將壯族的《傳揚歌》與老子的《道德經》,放在時代的視閾中作三維解讀,多角度寬領域的探討,這是此書分量之所在!

照鑑美麗鄉愁的一灣清泉——評《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

作者在廣西大學給鄭州市優秀公務員做《國學素養與領導智慧》講座

正如潘趙先生在《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序言所講的那樣,“《道德經》是中國哲學的開山祖,《道德經》是一部融合天道地道和人道的哲學大書。老子絕塵去世,超然物外,時而立足雲端俯瞰,時而站在高山之巔觀照,時而穿插繽紛塵世體悟,參透宇宙玄機,徹悟人生真諦。以曼妙自然、雲蒸霞蔚之筆法,點化宇宙人生的密碼。而《傳揚歌》是壯族比較全面的傳統道德哲理長詩,通過比照可以看出《傳揚歌》字裡行間處處都蘊涵著《道德經》的哲學思想。筆者認為如果將《傳揚歌》放在《道德經》的視閾下觀照,特別是從道的層面,從終極的層面對人的關懷,對人生存的意義和生命活動的探思,去認識生命、理解生命,對生命的產生、生命的內涵、生命的價值、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動力等進行探究,進行挖掘,將《傳揚歌》中蘊涵《道德經》的哲學元素,以及人與自然終極和諧的道德思想等量齊觀,這是一項民族精神凝聚的固本工程,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照鑑美麗鄉愁的一灣清泉——評《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

作者在憑祥市給中學生做《感悟中國》報告

很顯然,《傳揚歌》從《道德經》中得到了很多啟發。《傳揚歌》開篇就指出,“提筆細思量,道理要傳揚。編歌警世人,共同明主張”。傳揚道理,以正壓邪,文明共鑑,就會像《道德經》指出的那樣——人一旦得到“道”的佑護,就會得到彼岸的幸福、健康、快樂、順利、和諧、美滿。這樣的道理是要世代相傳的,如《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所載:“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壯族著名的民間文學作品《傳揚歌》,是壯族傳統的道德哲理長詩,是壯族山歌重要的組成部分。《傳揚歌》由梁庭望教授整理翻譯,是一部產生於明代的講述倫理道德的長詩。主要內容是揭露統治者、剝削階級的不公道行為,是一部產生於明代的講述倫理道德的長詩。壯族人民將其加上優美的山歌曲調加以傳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部少數民族倫理道德歌。它生動而深刻地引導壯鄉人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深遠,傳唱不衰。

司馬遷有言:“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誠哉斯言!可見壯族人民善以山歌來表現生活,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照鑑美麗鄉愁的一灣清泉——評《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

在廣西師範學院給優秀大學生做《做時代新人》講座 圖為廣西新聞網的報道

《道德經》如斯,《傳揚歌》亦如斯。真可謂,《傳揚歌》與《道德經》深度契合,大道之行,天下無二!

智慧的光芒照鑑美麗鄉愁

捧讀《共鑑》一書,細品作者用富有詩性的語言描寫時下的鄉愁——“當下夢幻般美好的村落家園,漸行漸遠。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奔向城市,村落漸漸成為孤老寡小的留守聚落,很多民居成了空巢。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形成的、具有鄉村居民心理認同性和集體精神紐帶性的村落傳統文化亟待搶救、弘揚和傳承。重找精神的家園感、歸屬感,留住文化美麗的根本,這是壯鄉人民熱愛家鄉的永恆記憶,也必定成為壯鄉人民建設家鄉、發展家鄉的精神道德動力”。

從遂古之初,到於斯天下,上天一直凝望著嶺南這片神奇的土地,凝望著壯鄉勤勞智慧的子民,無論滄海桑田、時代變近、社會發展,這斯山水情懷、故里鄉愁永遠鐫刻在一代又一代壯鄉人的心裡。而一代又一代的鄉愁,都融進了美輪美奐的山歌中。

照鑑美麗鄉愁的一灣清泉——評《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

作者在扶壯學校做《道德經與健康成才》講座

壯族山歌歷史悠久,從盤古開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幾乎人人能歌善唱,壯鄉人民喜愛歌謠,甚至可以“以歌代言”。壯族人民是“百越”最直接的先民。壯族山歌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如約創作於公元前529年楚靈王的《越人歌》,是目前發現的壯族先民最早的詩歌,她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壯族最早的山歌當屬《越人歌》。

“可以說《道德經》是我們血脈之河、心靈之橋,是莊子‘乘道德而浮游’的智慧源泉,也是孔子‘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道德境界。《道德經》就是一部要我們順應自然、依照自然規律行事,最後獲得自己生命價值的智慧的書。朱元璋評《道德經》是‘天地之至根,帝王之上師,臣民之極寶’”。作者這樣評論《道德經》。

照鑑美麗鄉愁的一灣清泉——評《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

作者給企業家做《道德經與企業核心競爭力》講座

正如中央民族大學副校長梁庭望所說的那樣,“《傳揚歌》基本概括了壯族傳統的優秀道德,是一部集大成的宏篇鉅製”。可以說,《道德經》和《傳揚歌》,都是用智慧的光芒 去照亮每個人內心深處的鄉愁。以此引領我們世代歌頌道德,歌頌友情,歌頌勞動,歌頌美好生活。

上善若水的人性光輝

“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水性不是楊花,而是揚德揚智揚才。《山海經》有言‘崑崙之北有水,其力不能勝芥,故名弱水’。河圖洛書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用《道德經》的話來說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至高的善像水一樣。水善於施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處身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不但能夠接納‘善’的萬物,更能夠接納‘惡’的萬物,所以跟道很接近。這是道的境界,也是人繞山繞水,遊刃有餘,光而不耀,進入自由王國的最高境界”。書中作者縱橫捭闔,以水為鑑洋洋灑灑評論水中蘊涵的人性光輝。

美國著名學者蒲克明指出:《道德經》屬於未來世界,當人類隔閡泯除,四海成為一家時,《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 挖掘民族文化,撥亮人性光輝。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一個重大責任。《共鑑》作者無意拔高壯族《傳揚歌》的哲學思想,也沒有貶低《傳揚歌》的精神境界,只是儘可能恰如其分地挖掘出《傳揚歌》中所蘊含的老子哲學思想,從中找到中華民族幾千前文化中一以貫之的哲學思想。

“闔卷深思憐燭短,枕書淺臥待花明”。讀完了《壯族傳揚歌與老子道德經共鑑》,心瀾不驚,唯見一灣清泉,照鑑明月,也照鑑你我他,夢裡依稀的鄉愁。(東盟智庫秘書長 覃善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