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的大小,會影響理賠麼?

這個問題有點扯皮。

保險代理人會說:當然大公司理賠又快又好又美。大嘛,規模大,實力強,經營好,有的是錢賠,不怕賠,服務就是貼心。

保險經紀人則言:理賠跟保險公司大小沒任何關係,不管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會珍惜自己聲譽和羽毛,更何況保險法擺在那裡,監管機構的眼睛睜在那裡......

爭論的本質是——小保險公司可靠嗎?放心嗎?安全嗎?而這個問題更是涉及到彼此的飯碗,沒有人願意服輸,更多的是相互鄙視。

數據說話

近日,中國人保信公佈了2018年保險公司服務評價結果。都快2019年年底了,才公佈2018年的數據,這效率實在不敢恭維。

這是連續第三年公佈,是對各家保險公司服務水平相對客觀的評價。

評論結果

125家保險公司參評

23家優秀

17家較差

財產險公司就不說了,反正就那樣,各位更關心的壽險公司,競爭激烈嘛。

人身險公司十一項評價指標

1、保單件數繼續率;

2、電話呼入人工接通率;

3、猶豫期內電話回訪成功率;

4、申請支付時效;

5、出險支付失效;

6、理賠或賠率;

7、保全時效;

8、億元保費投訴量;

9、萬張保單投訴量;

10、萬人次投訴量;

11、投訴件辦理及時率。

好評中獎公司(按拼音順序)

“AA”級

交銀康聯人壽;

中國太平人壽;

中國太平洋保險;

“A”級

恆大人壽;

泰康人壽;

平安人壽;

中銀三星人壽

“BBB”級

百年人壽;

國華人壽;

國聯人壽;

恆安標準人壽;

華夏人壽;

吉祥人壽;

建信人壽;

中國人壽;

......

就寫這麼些個,是不是有點刷三觀?

無論是“AA”還是“A”或是“BBB”,都有您不曾聽說過的公司。

而且通過三年的比較,“大公司”很明顯受到“小公司”的圍剿。

在當下保險行業競爭態勢中,無論是服務,還是產品創新,或是市場份額爭奪,“大公司”明顯“手下留情”。

所以,擔心小公司理賠是否可靠、快捷、安全、順利——這個顧慮,在目前看來有點多餘。

當然,我們只是看到2018年的評比數據,也只代表過去2018年的情況,不是一評定終身,不代表現在,更不是未來。

還有就是評比指標和方法並非完全科學,有的公司從一些角度解釋了自身原因,也不是沒有道理。

比如國華人壽被評為“BBB”級就讓我如鯁在喉,噁心。這家公司在雲南惡意拒賠(有新聞可查),對死者家屬造成巨大的傷害,這種垃圾公司,有機會黑它,絕不放過。

大公司就沒這種情況麼(其實國華也不小,據說要上市),當然有,可能人家媒體公關做的好,刪帖快。

保險糾紛案件,在全球都是排行前三,啥情況都有。

保險公司還被騙呢,這也是世界難題,人民群眾智慧無限吶。

說點別的

凡是符合條款約定的保險責任,99.99%的保險公司都會賠的又快又好。

因為這是保險公司盈利的方式,如果惜賠,只會死路一條。

這是他應該、應當履行的義務。我們交了錢,簽訂了契約,如果發生合同約定的事故,他賠償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

經常看到有保險公司在宣傳賠付服務工作做的好,消費者一把鼻涕一把淚感恩戴德——這特麼搞反了好不,消費者才是主子,保險公司就一鏟屎的!

不是保險公司拯救了我們,是我們養活了保險公司,這個理一定要順過來。

所以在發生保險糾紛時,雙方都可以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特別是消費者面對保險公司這樣的龐然大物,千萬不要慫了、認了。

千八百塊可能也就算了,幾十萬呢,幾百萬呢?

有人為了火車站兩毛錢的廁所費還跟鐵老虎幹了一仗,不然,我們現在還老老實實微信支付。

一旦和保險公司發生糾紛,保險代理人和保險經紀人因為角色不同,最終所站的立場截然不同。

這個,慫了,以後寫。

這裡並非說保險經紀人就是天使,都是賣保險的幹活,誰嫌棄誰呀。

只是法律確定的位置不同,必然導致立場不同。

最後

再證論點:理賠服務,跟保險公司的大小,沒必然聯繫。

較差的那17家就不寫了,反正我心裡有數就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