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CFIC導讀

◆復工復產復學復遊復消費,國家經濟社會和生活都在快速恢復常態。上海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不斷打出防控組合拳,從“守城門”到“守國門”,構築起多層防護圈。如何夯實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之基?“公衛20條”背後折射出怎樣的城市治理密碼?一起來看看吧。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中國金融信息中心 金偉良/攝

魔都的“靈魂追問”和大目標

復工復產復學復遊復消費,國家經濟社會和生活都在快速恢復常態。在人們欣慰於疫情稍歇時,有人早已“MOVE ON”,忙著在將疫情時期的好做法、好習慣,固定、保留,常態化、制度化。

說的是上海。魔都在這場疫情阻擊戰中,不斷打出防控組合拳,從“守城門”到“守國門”,構築起多層防護圈,一如既往從甲肝到非典,成績優異,乃至國務院新聞發佈會還開起“上海專場”。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近一個月前,4月6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疫情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全市公共衛生建設大會——主會場外設了35個分會場,3000多人與會。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的問話震聾發聵:

“如果這次疫情出現在這座城市,我們能不能防得住,做到早發現、不爆發?”

一句“靈魂追問”,一通不客氣的檢點問題與不足,一番有力的動員與說服,之後,4月7日,上海即在國內各省區市中間率先正式推出《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公衛20條”),給自己設定了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四方面、20項重要任務,目標是:率先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超大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之路;到2025年,上海重大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之一。

全球“最安全”、體系“最健全”!目標夠大,只有5年時間,卻沒有人太過訝異或質疑。

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個常住人口逾2400萬、已成為全球和區域經濟網絡中重要節點的超大城市,迄今只有339例本地確診病例和300多例輸入性病例,僅7例死亡。環顧世界,這樣的成績,都可以傲嬌;身在其中,見識過上海的快速響應、全民動員組織、追蹤防控、精準施治能力,更會佩服。

回顧從SARS、H7N9到此次,上海的表現;再看看眼下,一邊抓防疫,一邊抓復工復產,一邊敢於自揭公共衛生管理體系痛點難點、緊鑼密鼓謀劃長遠,或能明白:上海底氣何在,為什麼能一直做“高地”, 肩負起為國家疫情防控試製度、探體系的任務使命。

以人民為中心,夯實城市公共衛生安全治理之基,不是虛話。細細聆聽業內專家的解讀、深入走訪街鎮社區和醫院,大江東和您一起探尋“公衛20條”背後折射的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圖片:浦東發佈

靈敏高效的“指揮部”,才能有效快速應對重大疫情

疫情是災難,也是契機。2003年“非典”疫情,上海已然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積累和奠定了堅實的抗疫基礎,防疫力量下沉社區、防控措施落實到個人,常住人口1700萬,僅8人感染——堪稱奇蹟。當時有專家總結,市民個體+制度體系+醫學專家,三根鏈條共同阻止了上海SARS疫情蔓延。

如今重大疫情再度洶湧來襲,上海依然可圈可點。但是,上海決策層沒有自滿,而是拿著放大鏡細找短板:雖然經歷過17年前公共衛生快速發展階段,但不少地方大公共衛生觀念仍更多停留在口號上,醫療、預防資源不能高效整合,應急管理體系顯得脆弱無力。而“超大城市是複雜巨系統,屬於傳染病‘易感體質’,是一個國家和全球疫情傳播和防控的樞紐和重鎮,也是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的全球性難題。”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李永奎說。

上海顯然也看到了這一點。“公衛20條”將建設公共衛生應急指揮體系放在四方面、20條具體任務的首位。該體系強調三個關鍵點:集中統一、智慧高效、完善制度和預案。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4月8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 軒召強 攝

“從這次新冠疫情防控實踐看,應對重大疫情和公共衛生事件,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防控體系,只有防控體系堅強有力、防控指揮靈敏高效,才能更有效快速地應對重大突發疫情。”在4月8日的市政府新聞發佈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宗明指出,高標準建設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承擔起更靈敏、快速啟動的“指揮部”的作用。

“‘20條’重點在於提到了‘體系’,不是僅限於衛生系統、針對某一種傳染病的衛生管理指揮體系,而是上升到整個上海市的公共衛生中心,指揮權在市級層面。”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教授說,“公衛20條”對於今後重大災難的應急預期來說有標誌性意義,是指揮系統的提升。

“哨點”前移監測關口,防止“火苗”變“火災”

此次上海疫情防控工作中,發熱門診監測預警的重要性凸顯。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付晨說,我國在2003年“非典”之後就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傳染病疫情網絡直報系統。目前該直報系統主要覆蓋39種法定傳染病,但對於新發、不明原因疾病的監測敏感性仍有不足。

上海從三方面完善傳染病監測預警系統,包括建立症候群監測系統、研發公共衛生智能插件在醫療機構的應用部署、建立公共衛生“苗子事件”的報告機制。“將關口前移,防止‘火苗’變‘火災’。”

“公衛20條”對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提出更高要求。付晨稱,市疾控中心將從三方面完善體系:在現有病例監測、症候群監測基礎上,完善基於大數據的綜合監測系統,形成多點觸發、動態靈敏的預警研判模式;完善公共衛生“苗子事件”監測信息系統,探索對於“苗子事件”的主動發現和風險預警;加強監測數據深度挖掘,基於人工智能開發傳染病智能化輔助診療技術。此外,結合天氣和氣候的數據,市疾控中心還將開發傳染病綜合指數,開展傳染病預警預報。

“上海的體系雖然‘看不見’,但其實就在每個人身邊。遍佈整個上海的發熱門診,是體系的第一個點,生病之後第一時間找醫生,體系就啟動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

據悉,目前上海已形成以市區二級疾控中心為縱向,以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科研機構等為橫向,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網底的疾病預防控制網絡體系。近期,上海在已有117家發熱門診的基礎上,增建了182家社區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對發熱患者的篩查、登記等“網底”更密實。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錢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啟用。圖片來源:上海奉賢

奉賢區錢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熱哨點診室,是上海首批投入使用的社區哨點診室之一。大江東注意到,該發熱哨點由原有的肝炎、腸道門診改建而來,特設“三區、兩通道”,明確劃分清潔區、半汙染區、汙染區,醫護、患者通道。診室出入口與普通門急診分設,有明顯標識,由此避免發熱患者與其他患者相交叉。

徐匯、閔行等區開啟動了以區域醫聯體為引領的發熱哨點與發熱門診“結對”能力建設。比如,由設有發熱門診的徐彙區中心醫院指導附近多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發熱哨點標準化建設及人員培訓,並完善疑似發熱病人“上轉”相關流程。

按下“重塑升級鍵”,“平戰結合”完善應急救治體系

回溯疫情防控過程會發現,上海充分調動了各級幹部、社區基層一線群眾、市場及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築牢了城市社區和道口的銅牆鐵壁,形成了疫情傳播的“防火牆”和“安全網”。

“不能說養了一支軍隊,但是從來不打仗,一打仗沒經驗,肯定不行。救治體系得力非常重要的點就是平戰結合。”張文宏醫生說。

在人流眾多的滬上大型三甲醫院,醫院內部的傳染病防控應急體系“重塑升級鍵”已然按下。例如,啟動互聯網醫院、開闢“線上戰場”成為大型醫院新“標配”。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瑞金醫院公共衛生應急醫療救援隊成立 。圖片來源:瑞金醫院

4月15日,上海瑞金醫院成立了首支公共衛生應急醫療救援隊,從武漢歸來的兩名“瑞金”隊長陳爾真和胡偉國接過了救援醫療隊大旗。“超大城市必須建立一批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救援隊伍,隨時可以拉出來迎戰,且要有超級戰鬥力,有快速響應力。”瑞金醫院副院長陳爾真表示,這支隊伍將涵蓋感染科、呼吸科、急診科、危重醫學科、心理科、康復學科等,通過日常演練不斷磨合,當需要應對不同類型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可隨時組隊,“整建制”出征。

落實“公衛20條”,加強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儲備,建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醫療救治“預備役”制度,上海邁出了新的一步。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火線救場,上海微技術工業研究院研究超百萬紅外溫度傳感器。市科委 供圖

科技賦能呵護城市安全,“一網統管”大有可為

“公衛20條”明確,上海將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科學搭建防控體系,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分區域、分等級評估公共衛生安全風險,實現應急工作精準高效,減少對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的影響。

上海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表示,科學防控對科技儲備能力和科技攻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未來上海將擇優佈局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醫學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更好服務國家戰略。科技人才計劃優先支持公共衛生領域的科研人員,加快公共衛生領域科技成果轉化。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認為,科技賦能疫情防控,關鍵在於平時的佈局和儲備,包括重大科研設施和平臺的基地建設,從基礎到應用的科研項目佈局,先進技術和領軍人才的儲備,還要研究制定科技攻關應急行動指南和協同攻關機制,確保戰時科技攻關指揮有序、行動協調、保障有力。

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張錄法教授指出,智慧化貫穿整個“公衛20條”。他表示,上海這幾年一直在推“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很多地方做過,像“最多跑一次”等。“通辦”難,“統管”更難。今年上海市委1號課題就是關於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公共衛生建設的每一塊,都有智慧新技術應用,這是特別新的。”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上海城運系統中,城市彷彿有了生命。巨雲鵬 攝

“從總體要求到體系建設、防控機制、防控能力及保障措施等,‘公衛20條’的出臺是對當前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一次‘整體性重塑’,體現了上海的創新、使命和擔當。”李永奎認為,“超大城市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永遠在路上’,‘20條’完成了頂層設計,給出了發展路線圖,最大的挑戰還是落地實施、常抓不懈和迭代更新。”

作者:姜泓冰、軒召強、葛俊俊、鄔迪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上海發佈

微信編輯:斯晶晶

打造全球公共衛生最安全城市,“20條”蘊含上海城市治理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