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吃快點,就你最慢!”

“跟你說多少次了,喝水注意點,別灑地上!”

“這題都不會,你上課幹嘛去了?”

前幾天去朋友家做客,還沒待半天,我就聽到她對孩子無數次的吼叫。每次大吼完,朋友都會對我尷尬地笑笑。

她無奈地說:我也知道經常吼孩子不好,可實在壓不下去心頭的火啊!這孩子,不吼不聽話,吼了才有效果,我該怎麼辦,唉……

看看朋友家的孩子,我心情複雜,每每當我和他說話的時候,孩子總顯得膽怯,從不敢正視我的目光,也不太敢與我說話,我能明顯感覺到孩子身上的“怯”意。

孩子起床晚了——吼

孩子吃飯慢了——吼

孩子作業錯了——吼

孩子考試差了——吼

這樣的“吼叫式”教育,似乎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媽媽們每次吼完都暗暗發誓,下次絕對不吼了。但下次發火的時候,早就忘記了曾經的誓言,又一次陷入了“咆哮——後悔——咆哮——後悔”的惡性循環中。

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90%的家長,都吼過孩子

某教育平臺曾調研了59861份家長問卷,1058296份學生問卷,同時交叉分析了4000萬用戶數據後發現: 90%的家長都吼叫過孩子。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打著愛的名義,藉著父母的權威,希望孩子能夠言聽計從。一旦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或犯了一點小錯,父母們便威脅吼叫,直到孩子順從。

可那個被吼過的孩子呢,後來會怎樣?

熱播劇《安家》中有一個經常被媽媽吼的孩子——蘇天培。他雖然在重點中學讀書,但學習成績並不好。

蘇天培每天寫作業都熬到半夜12點,蘇媽媽在輔導作業時,對他嘶吼是常事。處在青春期的蘇天培面對蘇媽媽的各種大嗓門、爆脾氣時,總是“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

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蘇媽媽越是衝蘇天培大吼大叫,強迫他學習,他越是不吃媽媽這一套,實在受不了媽媽了,就溜得遠遠的,留下蘇媽媽一個人在那怒吼。

所謂“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就是對母子倆關係的真實寫照。蘇天培的學習成績依然是全班墊底,母子關係卻十分緊張。

像蘇媽媽一樣衝孩子大吼大叫、簡單粗暴的命令,這是在教育嗎?不,這只是發洩情緒。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某種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者產生逆反的心理現象。

面對父母的吼叫孩子出現各種應激反應,最簡單的就是捂住耳朵,把自己封閉起來,形成一種自我保護。孩子表面不反抗,其實心理早已產生抵抗、逆反的情緒。即使時候父母事後給出建議,孩子也不會接受,選擇和父母對著幹。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怎麼樣了?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媽媽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自己的需要,但又擔心沒人聽。久而久之,只能用“不說話”來回避傷害。

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對父母而言,吼孩子或許只是一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心理學上來說,“吼”是不好好說話的表現,是一種語言暴力,是有精神傷害的。

大吼大叫這種語言暴力對孩子的損害是長期性的,看似沒有傷口,實則侵入骨髓,帶給孩子無盡的傷痛。

童年時,經常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長大後大都有以下幾個特徵:

1、沒有安全感,長大後很難跟人建立信任

“偶像劇女王”陳喬恩曾坦言,自己在幼年時經常遭到媽媽的“吼叫式”教育,這導致她從小就沒安全感,長大後即便跟媽媽獨處,也無法親密溝通。

如果父母經常大吼孩子,會讓孩子的內心感覺到恐懼,會害怕自己的父母,覺得父母可能不再愛自己了,對父母的信任不再,也會否定自己,內心缺乏安全感。長此以往,孩子長大後也很難跟人建立信任。

2、畏手畏腳,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父母大吼孩子的時候,孩子被嚇得大氣都不敢出,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即使是父母錯怪孩子了,但孩子辯解一句,被父母吼罵十句頂回來。而久之,孩子在吼叫聲中逐漸沉默,不願去解釋。

3、喜歡大吼大叫,脾氣暴躁與人不易相處

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跟著怎麼學。經常被吼的孩子,會認為吼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當孩子遇到事情時,就學著父母吼自己的樣子去吼別人,這會導致孩子很難跟別人相處。

的確,吼孩子是可以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或者變得乖巧聽話,能解決掉眼前的一些小問題。但是,卻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了很大的隱患。作為父母在認識到“吼”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大的傷害時,還會把“吼”孩子當成是教育嗎?

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三種方法,幫我們忍住“吼叫”孩子的衝動


人非聖賢,誰都是有脾氣的。但我們更要明白,大吼大叫絕不是有效溝通,當我們情緒糟糕大吼孩子時,除了能嚇到孩子,並不能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下面三種方法,讓你忍住暴脾氣,不吼不罵教孩子。

1、釋放自己的壞情緒

媽媽們因為工作帶孩子等壓力的堆積,負面情緒也越來越多。這時一定要把壞情緒宣洩出來。

讓身體和精神得到放鬆。

想要釋放壞情緒的方法也很多。比如找親密的家人朋友聊一聊,或者用日記的形式寫出來,去看看電影,逛逛街,聽首自己喜歡的歌,再或者去跑個步,你會發現輕鬆不少。心情好了,再看看自己家可愛的熊孩子,彷彿也沒那麼讓人討厭了。

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2、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小王子》裡面有句話:每個成年人曾經都是孩子,只是他們忘了。

親子之間的很多矛盾源自父母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給孩子套上種種限制。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父母首先想的並不是好好溝通,而是通過怒吼等暴力來壓制。

很多時候我們都站在大人的角度來管孩子,卻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父母能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會發現可能孩子起床晚,只是因為貪念晚上父母陪伴的時光才沒睡夠;孩子作業做錯了,只是因為他真的不理解那道題而已。

換個角度看,父母們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依舊是襁褓裡那個對著自己哭笑的可愛的孩子,只是他們長大的速度很慢,而我們要求得太多。

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3、和孩子制定規矩,而不是用“吼”來震懾孩子

規矩對孩子的成長,不但起著約束作用,有秩序有規律的生活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與其在孩子犯錯時大吼大叫,不如當孩子有自主意識時就給他們講好規矩。

我們最好是讓孩子參與到規矩的定製中來,向他們說明情況,不守規矩時,會受到一些“懲罰”,並且堅決按照規矩來執行。

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當把規矩內化為行為習慣時,即使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沒有父母吼叫,也會自覺改正。


每個對孩子吼叫的媽媽,其實一直都在後悔

我們總說母愛偉大,但這樣的愛並不是單向的。孩子對我們的愛,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在他們小小的心裡,因為裝滿了對我們的愛,就再也容不下別的情緒了。

如果實在忍不住吼了孩子,冷靜下來後一定要抱抱他,告訴他,你依然愛他。你愛他每個樣子,不管是可愛乖巧的,還是調皮搗蛋的。

戒吼很難,但並不代表爸爸媽媽無法做出改變,無法收斂自己的脾氣。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即使再憤怒,也請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了父母的愛,也別再讓自己後悔。

撰稿:若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