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支援“太陽谷” 成都青羊區助力得榮產業“造血”

吳潤地 川觀新聞記者 張紅霞

1月19日,甘孜州得榮縣依舊是陽光普照,這個地處川滇交界的“西部太陽谷”,因為光照條件好,農田裡還是一片蔥綠。來自成都市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縣工作隊的幾位隊員,在曲雅貢鄉因都壩的葡萄田裡,查看著葡萄枝條。

自2000年開始對口支援得榮縣,2019年,得榮縣成功脫貧摘帽,這已經是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駐紮在這裡的第20個年頭了。20年來,青羊區為這個深度貧困縣一方面在民生事業上輸送“血液”,一方面在產業發展上植入“造血”功能。如今,在青羊區幫助下,得榮縣積累、壯大了一批產業項目。

硬實力支援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特色產業

據青羊區對口支援得榮縣工作隊相關負責人介紹,得榮縣陽光充足但“困於路,窮於水”,累計投入2030萬元建成4座太陽能光伏提灌站,並建成多處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實現灌面6110畝,結束農田“20天輪灌一次”的歷史,為得榮縣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建通了“血管”。

“得榮縣農特產品加工園區”成為平臺。該園區為得榮建縣以來首個工業園區,項目總規劃用地50畝,概算總投資1.1億元,分三期建成,形成加工、交易、倉儲、物流、展示平臺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區。園區建成後,企業可以直接“拎包入住”。

得榮縣海拔高差懸殊,立體氣候明顯,藥材資源特別豐富。但由於缺乏技術培植和生產條件限制,不少高原道地藥材處於瀕危狀態。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隊抓住這一地域特色,在海拔3160米的茨巫鄉郎達村佈局規劃了萬畝藥材種植示範基地。大棚種苗培育、大棚示範種植、專有晾曬區、露天種苗培育及示範種植等基地循序漸進,雲木香、天冬、蒼朮、赤芍等品種多樣化培育。

村民忠措在基地務工,2020年5月到6月領到了5850元務工費,“我家的六畝多土地流轉給了種植示範基地,現在在家門口務工,每人每天能掙150元,我在這裡學到藥材種植技術後,會和家人一起擴大種植規模,爭取明年收入再上一個臺階!”忠措的眼中充滿了希冀。

走“農旅融合”路子

將產業效益最優化

同時,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隊也考慮走“農旅融合”的路子,既幫助農牧民種植好藥材,又以亮麗的“太陽谷”風光吸引遊客觀光,將產業效益最優化。

曲雅貢鄉因都壩種滿了葡萄,和周圍枯黃的環境相比,猶如沙漠裡的一片綠洲——這是青羊區5年共計投入援建資金3000萬元幫助當地打造的萬畝葡萄種植基地。

“得榮已經成為四川高山葡萄主要產區之一!”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領隊、掛職得榮縣委常委、副縣長的秦震介紹,在前三屆對口支援工作隊規劃建設種植、釀造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的基礎上,目前重在進行品牌打造、營銷推廣。

目前,得榮縣已建成50畝以上集中連片釀酒葡萄基地8個,有5家葡萄酒生產加工龍頭企業和3家專業合作社,加工能力達2000餘噸。2018年,葡萄與葡萄酒產值6000萬元,實現人均純收益1210元。

得榮海拔3500米以上的區域,除了青稞、蕎麥、土豆等極少數收益較低的農作物外,很難找到其他存活的作物。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隊通過對海拔3680米的日龍鄉片區種植環境分析,瞭解到具有高蛋白的藜麥收益高,投入低見效快,市場行情好。2018年,引進麗江的華鑫公司帶種子試種,畝產達到320公斤,隨後大面積投入和推廣種植。“藜麥中品質最好的黑藜麥,只有在麗江和得榮能種得出來。”得榮華鑫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和金龍介紹,現在得榮的藜麥種植已經推廣落地9個鄉鎮,達到1260畝。即使按11元的保底收購價,一畝藜麥也能給農戶帶來3000多元的增收。

在對得榮縣各鄉村進行細緻的摸底調研時,青羊區對口支援工作隊發掘出莫木村一條貫穿三村澄澈清涼的溪水和難得的自然美景,隨即投入500萬元幫助莫木上中下三村建起了6000平方米冷水魚養殖基地,1.6公里步行棧道、配套農家樂,在方便村民出行、美化生態環境的同時,規劃農旅融合,打造海拔2900米處有山有水的“桃源秘境”。

在提升產業生態和收益的同時,產業項目累計提供工作崗位100多個,預計400餘村民人均入股分紅可達800元。莫木上村黨支部書記次朱彭錯說:“我妹今年大學畢業,我再也不為她的工作發愁了。在家門口就能工作,工資還不低。我們村民現在不出一分錢,以後還可以分錢。”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聯繫電話028-8696827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