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吶喊”,需要社會反思

杭州一初中男孩,懇求父母再生一個把他放棄。母親崩潰大哭。原因是孩子小時候跟奶奶生活,關愛無微不至,生活能力較差。上學以後和父母生活,父母期望太高,作業負擔太重,對孩子的教育只是加壓和嚇唬,方式方法簡單粗暴。長期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孩子受不了了,孩子先崩潰了。

孩子的“吶喊”,需要社會反思


這個案例在當下的社會實在是具有普遍意義。過分的溺愛,過高的期望,過多的作業,不同的對立的元素相互疊加交織在一起,壓在一幅幅稚嫩的肩膀上。孩子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怎麼受得了?但如果是剖析原因,實在又不好過多的指責誰。奶奶有錯嗎?說話說隔輩兒親,舐犢之情人皆有之。孫子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疼還疼不過來,哪會想什麼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父母有錯嗎?爸爸見孩子聰明,從小就有期望值高,系統全面的培養孩子。媽媽整天帶孩子,不想讓孩子在同學中掉隊,管得嚴一些,也在情理之中。這樣看來似乎都沒有錯,都有各自的道理。

孩子的“吶喊”,需要社會反思

看待這個問題,不妨把目光放得更高遠一些。現在社會向更高的階段轉型,教育也更注重人的素質和個性發展。老人們的疼愛,無可厚非。但作為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在培養人的問題上與社會的發展和要求相適應了嗎?是不是還在固守唯分數考核評價、以考重點學校、名校為評判依據呢?相應的管理改進措施跟上了嗎?同樣的作為社會,特別是作為孩子家長的父母,我們的教育理念轉變了嗎?是否是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有重點地培養,而不是面面俱到、全面施壓。心態轉變了嗎?不是一味的攀比,過於迫切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做不到的事,過多地壓在了孩子身上。過重的期盼成了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包袱與羈絆。

孩子的“吶喊”,需要社會反思

你們再要一個孩子,放棄我吧。這就是孩子的無奈,這是發自內心的吶喊。需要全社會來反思並有實實在在的行動。否則,這樣的問題還會反覆出現,這樣的情景依舊會重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