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黄秀乾老师

“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黄秀乾老师


“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黄秀乾老师


“工匠精神的守望者”~~黄秀乾老师

去年,景德镇被评为陶瓷手工创意产业之都,其实,千百年来景德镇的创意和创新就一直存在,并未停止。

可以说一部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创新史。

景德镇是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无数能工巧匠汇聚到此,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制瓷技艺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耳相传,历代名家辈出。

从唐代的陶玉,霍仲初到明清的昊十九,唐英,再到现代的曾龙升,无一不是在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就为一代代永载史册的瓷艺宗师。

迄至当下,新一代实力派艺术大师黄秀乾先生是活跃在当今瓷坛独树一帜的名匠。

其为建国五十周年创烧的大缸,高65公分,直经78公分,为双层透空雕,口沿为空心隨道,里面还雕有51粒可拨动的瓷珠,上刻花卉图案及51个连头带尾的年号,以及当年的大事记。

这件作品在景德镇工艺制瓷史上也是型制最难的一件作品。用黄秀乾先生的话来说: "就是玩点难度,如杂技般玩些惊险动作,挑战工艺高峰。”

黄秀乾先生只所以能在制瓷工艺上奋发有为,取得辉煌的成就。与他从小所受的苦难经历和人生磨历有关。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正如先生在其近期书法作品《滕王阁序》中所喜欢的一句名言:"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从小的苦难更激发了他不惧因难,奋发向上的斗志,以期通过自身努力拼搏改变自身及家庭的命运。

黄秀乾先生系江西永修县人,是景德镇陶瓷学院1962年毕业的首届大学生,身兼中,西方绘画的双重修养。

早年从事工艺美术教育及多种艺术创作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返陶瓷艺术创作园地。

来景德镇的初衷其实也很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讨生活,一家十几口人问我要钱用。"他之前创作的一幅对联正适合此时心境,

上联为:

”窠巢不管大小只占天地一角,

下联为:

技艺莫论高低都为老少三歺。"

到景德镇就是来拼搏的。"

古人云,诗以言志,黄老在《罗家坞琐事》一诗中坦露其志,其诗曰: "陶瓷技艺要攻关,制坯绘彩莫畏难。超大固然堪称绝,品味切忌落平凡。悦目赏心是大义,推敲细究免玼斑。前人经验安步履,工艺颠峰势可攀。"

而在另两首诗《双巡图》获奖有感中再次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其《一》 : "艺林送罢四十秋,华年谁肯困危楼。桂树冠带虽无份,野蔬辛辣却不愁。欲揣雕虫归冢土,岂甘皓首泯庸流。宝刀己老锋尚利,砍得一枝冕白头。"

其《二》: "玉苑歌罢老横秋,再挥刀笔上层楼。古今工艺瞧我用,中外技法看人愁。学无上境当竭力,思有渊源莫断流。蹑到珠山试身手,摘了桂枝白了头。"

黄秀乾先生蜷居罗家坞七年,耐得住寂寞,在工艺上不怕费时费力,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凭借扎实的"手头"功夫创作出无数精品佳作。

正如他在《2001央视二台来景专访》诗中语:”半纪时光诗勤背,几番周折画难扔;案头点墨诚审慎,窑前诸事煞费神……。”正是这一时期工作状态的写照。

又如《五梦歌尾声》诗中道: ”好梦醒来不成眠,窑火红红散霞烟。妻女但见器如壁,岂知功力积有年……。”

再如《罗家坞起居》诗中尾句:”忽闻众人声啧啧,窑门一开报忧乐。”

十二生肖也是这一时期的珍品,从一九九九年至二OO五年,历时五年才搁笔,创作之苦可见一斑。

2004年在《十二生肖系列作品搁笔》一诗中写道:"生肖己完篇,历时有五年。技艺诚可恃,窖火孰保全?仅此十二幅,现模亦空前。各篇有繁简,情景相殊悬。多者六十日,少则二十天。白昼受劳累,夜梦尝熬煎。成功喜相告,失败苦不眠。精力堪疲惫,回顾稍安然。客言清舍陋,奢侈本无边。为艺何所图,人怜莫自怜。"

九七年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作的”宝鼎”高146公分,为三支点造型,工艺难度极高,分三部分组成,上面为鼎盖,中间为鼎身,刻有铭文,底足为三龙海水造型,再配以中国传统香炉为底座,九七年六月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各方好评,是展会上的标志性作品。

其后历时年余为澳门回归创作的《九龙莲花尊》,其如痴如醉的工作更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他自己在诗作中写道:”日作夜思,每每出神,时有大雨倾盆,雷电驰掣,窗外云影俨如龙形,虽不似叶公之腐儒,却也有惊心动魄之感受。”其诗《夏夜听雨》中曰:"暮云四合暗中庭,帘外西风带雨侵。日作己露虬鳞甲,夜读顷觉海呻吟。溪流涕急倾岸草,高水频繁响檐瓴。雷声未发阴霾裂,疑有真龙俯窗棂。"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但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信仰,体现的是严谨,专注,精益求精。而在技术层面,表现的是耐心,精细与坚持,但仅仅理解为"技法"则有失偏颇,而是传统文人所需要传的哪个"道",更是一种人格的修为。

人民艺术学院丁方说:"工匠精神"体现在艺术创作中是一种虔诚的态度,超越功利,物我相忘地投入和倾述。中国传统制瓷技艺更是一代代能工巧巨技艺的沉淀,造就独一无二的高超技艺,手工制瓷作为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其产品所具有的精神和温度,会带给人们一种"人性的关怀。"

黄秀乾先生与他的瓷艺作品,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有的作品工艺极其繁复,精雕细刻,匠心独运,还有的作品独一无二,极难复制,这充分体现了他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更上层楼的敬业精神和独特技巧。

比如:"浮雕釉下彩"工艺,黄老谦虚地说:"这并不是我个人的独创,因为我见过一些清代的旧瓷,也有一些浅浮雕,雕得很浅,面积也不大,也就150件的瓶子,40来公分高,我只是把它放大了些。”

而"透空雕梅瓶"的创烧成功,这就是他的独创了。黄老如是说:"第一个梅瓶刚烧出来摆在院子里,正好王锡良老师经过看到,大为赞赏,对我说:”小黄,这是你的独创,能不能做做贡献,把它介绍给大家,你保密吗。”我回复王老道:”可以呀!”

黄老坦言道:” 一九九七年,我将工艺过程写了篇文章登在景德镇日报上,但至今没人用,我倒是希望有人做一,二个出来,但至今都没有。这是你的发明,专利,没有必要,你的作品再伟大,缺少不了工匠这一环,说一件作品匠气重,咋一听是个贬义词,反之,一件优秀作品工匠这一环不可或缺,除非你没有更深层次的追求,随便弄一弄,如果一件作品有一定的精神境界和文化深度,内涵丰富,寓意深远,造型雅致,画面优美,没工匠的参与很难完成。"

是呀,黄老对"工匠"的理解和追求及付诸实践,正附合当下人们对"工匠精神"的诠释,更契合三月五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所作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褒奖。

曾几何时,工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给人的印象永远是"大老粗,没文化"的形象,但正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个普通工匠,成就了景德镇今天的辉煌!

黄老醉心于瓷艺创作,抛却一切世俗凡念,也极少参与各种应酬及活动,用他的话来说:”有时间不如做一,二个东西来的实在。”其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非常人可以理解。

而对于名利的降临也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从不刻意追求。我们在他的五言诗《为大师写照一百言》中或许有更深的体会。其诗曰:"大师何谓者,立派且开宗。表里如桂枝,言行见高风。德才凭公论,何必要官封。创作迎艰困,面目少雷同。人难我加倍,人趋我不躬。文词常斟酌,释义不放松。古今重师训,中外多融道。俗念抛云外,清境生心中。物性与心性,久悟必灵空。莫嫌些小事,慎察微与宏。"

其着墨最多的还是如何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以回馈社会。

王锡良老师八十年代曾去过日本交流访问,笔者在前年与他的一次交流中曾谈到中日瓷艺的对比。王老师说:"我们的分工比较细,但有时思想难统一,各做自己这一行,搞得不好可能就乱七八糟,搞得好却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搞个。”

日本瓷艺虽然源自中国,但其被称为”国宝式的艺术家”是一个人从头搞到尾,从构思,设计再到制作成品,但精品不多,可见工艺创作之难。

黄秀乾先生虽已年近八旬, 但创作的热情依然旺盛,手不释卷,笔不离手,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好榜样。其制瓷工艺的全套工序样样精道,从瓷土到成型,再到雕刻,彩绘,施釉,烧窑,烤花等等,无一不精。

在艺术名家,大师频出的景德镇,象黄老这样全能性的实力派大师曲指可数。

谈到艺术的传承,黄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对络绎不绝的拜师学艺者总是倾囊相授。也希望后生晚辈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五言诗《艺踪心迹》中说的那样,其诗曰:"前面鉴古人,后面望来人,我是后来者,还有后来人。"

中华古老的制瓷技艺就是这样通过师徒间的口耳相传,一代代接力继承,不断推陈出新,推动着中国瓷器走向极致,走向世界,铸就辉煌。

工艺精湛,熠熠生辉的瓷器将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更是千年瓷都景德镇的骄傲!

大勇撰文,谢谢阅读。参考文献:黄秀乾白首诗稿《梦中吟》,中国美术报颜培大《我们为什么呼唤工匠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