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眼睛“未老先衰”!40歲以上職場人群視近困難高發

2020.06.27 09:05 來源:工人日報

40歲以上職場人群為何視近困難發生率高


警惕眼睛“未老先衰”!40歲以上職場人群視近困難高發


  “日常戴一副眼鏡、開車換一副、工作的時候又要換一副,一天要在三副眼鏡間不停切換……”這些場景,正是近視加老花患者的日常。目前中國35歲以上人口,有老花問題人群佔比56.9%,達3.9億,佔中國總人口數的近三成。但因認知缺失,老花患者數量和矯正數量嚴重不對等。

  《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網民中50歲及以上網民群體佔比16.9%,人數超1.5億,“中老年低頭族”正在崛起。

  中重度老視人群1.46億人

  老花眼,又稱老視,是一種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硬化,彈性減弱,睫狀肌收縮能力降低而致調節減退,近點遠移,故發生近距離視物困難。《老視手術矯正——第五次浪潮》一書中指出,老視通常在38歲左右出現,發病高峰是在42歲~44歲左右。

  《2018 Market Scope》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近18億老花病人,中國35歲以上人口,有老視問題人群佔比56.9%,達3.9億;中重度老視人群,達1.46億;重度老視人群,達800萬。《國民視覺健康報告》中指出,視力缺陷已經成為我國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白內障和老視更是當下威脅我國國民視覺健康的重要因素。

  “與近視或白內障不同,老花眼患者通常不會主動就醫,進行專業的眼科檢查,普遍選擇不佩戴或隨意佩戴老花鏡,如不經檢查驗光就自行購買老花成鏡。”《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質量控制》行業標準的牽頭起草人、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屈光手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王錚教授強調,錯誤的應對方式將使眼睛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可能導致晶體加速老化。在發展中國家中,94%的未矯正視力損傷是由於老花。“老花患者普遍認為老花眼不用治也治不了,而對於其可以通過積極的手術干預獲得視覺質量提升缺乏正確認知,這才是改善老花患者視覺健康的最大挑戰。”

  中老年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發生率高

  “1.5億50歲以上的網民群體,恰好是老視發病率較高的群體,他們的視近需求和視近困難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能採取戴鏡或手術方式解決。”四川省眼科專委會委員、愛爾眼科醫院集團四川省區副總院長周進教授說,“佩戴老花鏡,雖說視近效果會得到一定改善,但老花患者自身晶狀體高階像差的改變,勢必會引起晶狀體功能減退、視覺質量下降,這是老花鏡無法解決的。”

  來自成都的49歲的陳先生是一名牙醫,左眼近視925度,右眼近視750度,高度近視的他和眼鏡“友好”相處了很多年。可近半年來,陳先生覺得近距離視物越來越模糊,由於職業需要,對於視近要求極高的他只得重新驗配了一副近視眼鏡,“我以為是近視度數又漲了導致視力下降,可是配了新的眼鏡近距離還是看不清”。意識到自己的症狀很有可能是老花,陳先生又去配了一副老花鏡。日常佩戴舊眼鏡保證中近視力,開車時佩戴新配的近視眼鏡保證清晰遠視力,工作或使用手機時佩戴老花鏡提高近視力。這樣一來,三幅眼鏡在手的陳先生,每天做的最多的動作就是取鏡、換鏡。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三個月後,陳先生選擇了晶狀體置換老花矯正手術。

  像陳先生這樣的中老年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的發生率極高。據國際知名調研機構益普索發佈的《40歲以上職場人群視近困難發生率及全程視力重要性調研報告》顯示,超過90%受訪者近距離閱讀困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