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可以賣?欠錢不用還?這些奇葩的除夕風俗瞭解一下

除夕就是農曆最後一天,即大年三十的晚上,這一晚過去,就是第二年了。因此,除夕之夜,是最值得紀念的一夜。除夕的風俗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就談談除夕的一些風俗文化。

《雍正行樂圖》十二月月令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痴呆可以賣?欠錢不用還?這些奇葩的除夕風俗瞭解一下

守歲

守歲指在除夕夜一家人換上新衣,歡聚一處,吃喝玩樂,直至深夜,有的通宵達旦,以待天明,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大人守歲,已屬不易,兒童守歲就更難了。但節日的氣氛也還是使得兒童也跟著大人一起守起來。宋蘇軾有詩句“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現在,通宵達旦守歲的已經不多了,但大部分家庭會堅持到午夜,吃了餃子,放了鞭炮,才會去睡覺。

吃年夜飯

年夜飯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晚餐,因此是最為豐盛的。年夜飯也是團圓飯。吃年夜飯一定要全體家庭成員一起參加。古代一些賢惠的官吏甚至會將犯人從獄中放出,令其回家吃年夜飯。

中國向以家庭為中心。一個人可以不認帝王將相,但不可以不認自己的祖宗和養育自己的父母。現今社會發達了,人們為了謀生,離家遠去,但無論走多遠 ,除夕的團圓飯一定要回家來吃,家中老爸、老媽望眼欲穿等著呢?除夕之日,多少人乘飛機、趕火車,甚至千里騎行,一路奔波,就為閤家團聚,一起吃個年夜飯。一些地方對一時因事確實不能參加的家庭成員還要為其留一座位,並準備一套餐具。


燃放鞭炮

除夕是必放鞭炮的。

宋朝范成大《爆竹行》載:“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百聲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屏除藥裹添酒杯,晝日嬉遊夜濃睡。”

放鞭炮的本意主要還是為了驅鬼辟邪。現在燃放鞭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製造烘托節日喜慶的氣氛。

除夕的鞭炮最為隆重的是年夜飯後,人們換上新衣,舉家出動,新的一年的希望全在這噼噼啪啪的聲響和五光十色的焰火之中了。

換門神

除夕之夜要換門神。

古代門神為鬱壘神荼,以桃木雕刻,置於門上,傳說能制伏惡鬼。至唐時,相傳唐太宗李世民為成就帝業,殺人無數,甚至將自己的親哥哥和親弟弟也一起幹掉,以至於夜夢惡鬼纏身,後招大將秦瓊、尉遲恭為其把守宮門,方才得以安穩入睡,後世遂將秦瓊、尉遲恭作為門神。現今貴州西部所貼門神為“秦軍、胡帥”。秦軍即是秦瓊,因瓊字的繁體為“瓊”,不太好寫,秦瓊既然是帶兵的軍爺,就寫成“秦軍”;尉遲恭是胡人,名字叫起來一些拗口,加之遲字繁體為“遲”,也不好寫,乾脆就寫成“胡帥”。

中國地域廣大,各地門神也各不相一。海南地處偏遠,秦瓊、尉遲恭的名字不太知道,至今門神有貼成關羽和張飛的。一個紅臉,一個黑臉,惡鬼看見,更會害怕。一些地方也有將鍾馗、海瑞、文天祥、包公作為門神的。


雕工精湛的秦瓊與尉遲恭▼

痴呆可以賣?欠錢不用還?這些奇葩的除夕風俗瞭解一下

尉遲恭持鞭

痴呆可以賣?欠錢不用還?這些奇葩的除夕風俗瞭解一下

秦瓊持鐧

打鬼驅疫

除夕打鬼驅疫的習俗被稱作“大儺”,起自漢朝。《東漢後記》:“除歲大儺。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侲子(在迷信活動中用以驅疫逐鬼的兒童),皆赤幘皂衣,執靴以行。”

至唐時,大儺的兒童隊伍會增至五百人之多,所扮演的角色名目繁多,穿戴服飾也十分考究,且持戈揚盾、張燈懸樂,聲勢浩大地足以令百鬼屈服。

到了宋代,大儺的隊伍裡又添加了手執農具的群體,增加了慶豐收的內容。

現今很多地方在除夕日均有驅鬼迎神賽會活動,逐漸成為民間的文化娛樂活動,如劃旱船、舞獅子、耍龍燈及扭秧歌的活動。

貼春聯

除夕貼春聯的習俗,源自古代的貼桃符。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

春聯一律為大紅紙寫就,文辭多為對新的一年的企盼,希望來年吉祥順利、人財兩旺,極好地烘托了濃濃的節日氣氛。

有的春聯也會抒發主人的情感。如湘西鳳凰城一家門前所貼春聯為:“幸有筐篚供晨夕,愧無黃白貽子孫”,一看便知,這是一知足常樂的老者所寫。鳳凰城不愧為文化之地。


湘西鳳凰城所帖對聯▼

痴呆可以賣?欠錢不用還?這些奇葩的除夕風俗瞭解一下

痴呆可以賣?欠錢不用還?這些奇葩的除夕風俗瞭解一下

灶裡點燈

灶王爺是上帝派到每個家庭考察善惡的神靈。每年臘月二十三(有的地方是二十四,也有二十五的)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這一天要用糖和粘糕等物品向灶王上供。供糖果的目的是為了討好,供粘糕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不讓他老人家在上帝面前說家人的壞話。灶王爺神龕兩邊所貼的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這也是國人給灶王爺規定的任務。但灶王爺的行為好像不那麼靠譜,他老人家有時會實話實說,把真情向上帝彙報,所以適時賄賂和封住他的嘴巴是必要的。

但光這麼做還不行。灶王爺是一家之主,除夕之夜還需好好孝敬才行。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備酒果,送神,貼灶馬(灶馬蟋,又名灶蟋、灶蟀、灶姬、灶姬娘娘,是灶靈顯化)於灶上,以酒糟抹於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夜於灶裡點燈,謂之照虛耗。”就是說,除夕之夜,要將灶神的精靈貼於灶上,還要將酒糟抹在灶門之上,其意是,把向上帝彙報的灶王爺搞醉,讓他少講些不利家人的話。此外,還需在灶裡點燈,以驅虛耗鬼。

賣痴呆詞

元高德基 《平江紀事》:“ 吳人自相呼為呆子,又謂之蘇州呆。每歲除夕,群兒繞街呼叫雲:‘賣痴呆,千貫賣汝痴,萬貫賣汝呆,見賣盡多送,要賒隨我來。’”

宋范成大曾寫過一首《賣痴呆詞》。序為“分歲罷,小兒繞街呼叫雲:‘賣汝痴!賣汝呆!’世傳吳人多呆,故兒輩諱之,欲賈其餘,益可笑。” 詩為“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ráng)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買。二物於人誰獨無?就中吳儂仍有餘;巷南巷北賣不得,相逢大笑相揶揄。樗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痴呆千百年。”

蘇州人哪有傻的,范成大就是!一個比一個聰明。凡是稱自己傻的,都是絕頂聰明人。蘇州人不僅說自己傻,而且還有多餘的呆痴可以向人出售,真是太有意思了。蘇州兒童上街賣呆痴的除夕習俗,憨態十足,詼諧幽默。可惜沒有能夠傳將下來。

燒旺火

除夕燒旺火的習俗源於“生盆火”,即在除夕之夜,於室內燃起一大盆火,預示來年吉祥順利。

現今南方一些地方仍保有這一習俗。而北方很多地區在除夕之夜有點旺火的習俗,即在自家門前,架起一堆木柴,點起來,火光沖天,企盼新的一年生活紅紅火火,興旺發達,當然也有驅邪除惡、迎神接福的意思。即便是在西北燒柴十分困難的地區,除夕之夜,家家都會架起一大堆柴火,熱熱鬧鬧地點燒起來。

焚香

除夕焚香祈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普通百姓如此,帝王之家也是如此。

明何良俊《語林》載:“唐太宗盛飾宮掖,大然燈燭,與蕭後同觀之,因問:‘朕施設孰與隋主?’蕭後笑而不荅。固問之曰:‘彼乃亡國之君,陛下開基之主,奢儉之事,固自不同。’帝問:‘隋主何如?’蕭後曰:‘每至除夜,殿前設火山數十,盡沉水香根。每一山焚沉香數車,以甲煎簇之,焰起數丈,香聞數十里。一夜用沉香二百餘乘,甲煎二百石。房中不然膏火,懸寳珠一百二十以照之,光比白日。妾觀陛下,殿前所焚是柴木,殿內所爇是膏油,但覺煙氣燻人。’太宗良久不言,口刺其奢而心伏其盛。”

隋煬帝也真的太奢侈了,這可都是沉香啊!這不是在造孽嗎?!

現在,除夕焚香除了在自家舉行以外,多有到寺廟裡焚香的。以致各地寺廟除夕之夜香客雲集、應接不暇。

藏鉤之戲

藏鉤是中國民間守歲時流行的一種娛樂活動。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歲前為藏鉤之戲,始於鉤弋夫人。按《漢武故事》雲:上巡守河間,見一女子在空室中,姿色殊絕,兩手皆拳,數百人擘之莫舒。上自披即舒。號拳夫人,即鉤弋也。後人見其手拳而有國色,因之而為藏鉤之戲。”藏鉤之戲又為藏彄(kōu)之戲。即將環子、戒指一類物品,握於手中,令人猜摩。這一遊戲在守歲時進行,自然又與喝酒行令關聯起來。宋司馬光《藏彄詩》有“不知藏在何人手,卻向樽前鬥弄拳”。 唐李商隱也有詩句“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臘燈紅。” 現今流行的猜物遊戲和喝酒划拳大約源於此。

消債

按中國人的習俗,欠債的人應在年三十以前將所欠債務還清,不能把欠的債帶到新的一年裡。當然,債主也會在這個時間向欠債人追債。《白毛女》的故事,說的就是這碼事。

因此,除夕之夜,對欠債人而言,是個非常難以邁過去的關卡。北京鷲峰國家森林公園山上有一寺,名“消債寺”,據說欠債人只要在除夕之夜往寺中一躲,債主便不能硬著心腸前去追債。債主知道欠債人躲到消債寺去,擔心逼債會逼出人命來,遭神佛報應,有的也會將債務一筆勾銷。

此寺據說毀於文化大革命,現僅存部分殘跡。若能修復,不僅可使京城多了一處遊覽之地,而且對北京民間除夕民俗文化和商業文化也是一個很好的弘揚。


北京鷲峰國家森林公園的消債寺舊址▼

痴呆可以賣?欠錢不用還?這些奇葩的除夕風俗瞭解一下

賞梅

除夕日是人們忙碌的節日,也是梅花盛開的時候。因此,總由些人忙裡偷閒,前去賞梅。

明末清初的大儒學家錢謙益曾有《除夕山莊探梅口占報河東君》詩:“數日西山踏早梅,東風昨夜嶄新開。停車未許傾杯酒,走馬先須報鏡臺。冷蕊正宜簾閣笑,繁花還仗剪刀催。衫襠攜得寒香在,飄瞥從君嗅一回。”

此詩是錢謙益除夕日至西山賞梅所作,其時梅花初放,染得一身清香,錢詠梅詩句脫口而出,並報心上人河東君。河東君,即是當時“秦淮八豔”之首柳如是。錢謙益對柳是一見傾心,柳也十分敬重錢的才學,兩人真可謂才子佳人,恩恩愛愛。後明朝滅亡,錢與柳相約沉湖殉節,但船到湖心,錢伸手試水,告柳,水太涼。柳對,涼又何妨?隨即翻身跳入湖中,真不愧是女中丈夫。錢因水太涼,沒有去死,而且後來又作了大清的臣子。

清末詩人許南英有《除夕日遊法華寺看梅》:“除歲迎年忙不了,獨遊華寺探新春;寺僧亦向忙中去,讓與梅花作主人。”這詩寫得還真有點意思。除夕日太忙了,連寺廟的和尚也找不到了,只好將寺廟主人的位置讓與梅花。

汪曾祺先生曾寫一文,名《歲朝清供》,文中說道:“曾見一幅舊畫:一間茅屋,一個老者手捧一個瓦罐,內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題目:“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真也是超凡脫俗了!

賦詩

除夕之夜,最是人們忙碌的時候,但這是也是詩人們詩興大發的時候。

古人描寫除夕的詩作浩如煙海。其中以宋文天祥《除夜》詩一首最為出色,“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這首詩是文天祥於生前最後一個除夕之夜所寫。

此時得天下於“婦人小兒之手”的大宋朝,經崖山之戰,失天下於“婦人小兒之手”。宋朝的滅亡已經是鐵定的事實,誰也改變不了。文天祥兵敗被俘,他在牢中已關押了整整三年。他所做的一切努力完全被付之東流,他只能認命了。蒙古人並不想殺他,而是想以高官厚祿誘使他入夥。但他卻不想投降。此時的他,甚至沒有像常人一樣,在除夕之夜,想到因他而受牽連的妻子兒女,他們早已被髮配為奴,其處境之艱辛,是可以想見的。他連除夕夜每家都在享用的屠蘇酒的夢也不去做了。全詩的最後一句“挑燈夜未央”,說明他還沒有萬念俱灰,一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還在持續跳動著。

宋朝詩人戴復古有《除夜》詩一首,將除夕風俗差不多寫全了:“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詩中,掃除、焚香、迎春、旺火、守歲、設宴、頌椒,瑞雪豐年都寫全了。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中記載了洞庭山一乞丐寫的《除夕》詩:“燈火輝煌慶此宵,夜深兒女不相招。破蒲團上三更夢,那管明朝是歲朝。” 破蒲團上,一覺醒來,哪管他是大年初一,還是十五!真也算看透了人生。

當然,除夕的風俗還不止這些。先說這麼多,以後有時間再聊!


版權聲明

文章為黎雲昆先生原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如果有轉載需求,請聯繫作者。(請搜索微信公眾號:黎雲昆,原創不易,歡迎轉發,先謝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