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岳父楊昌濟:北大教授,拒當教育司長,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自閉桃源稱太古,欲載大木柱長天

——楊昌濟

01

建國後的一天,毛澤東在與長子毛岸英的談話中忽然想起了岳母楊老太太一家,便對毛岸英說:“你現在可以回家一趟了,代我給你母親掃墓。帶些東西,代我為老太太上壽。”

毛岸英連忙答應:“好,好,我早就想到鄉里去看看了。”

事實上,早在1949年的8月份,毛岸英就向父親提出了要回湘去看看外婆家的要求,但是由於適時湖南剛剛解放,岸英工作仍然繁忙,所以沒有被批准。

毛澤東接著說:“你媽媽是個很賢惠的人,又很有氣魄。對我幫助很大。他的父親楊懷中老先生是個進步人士,對我資助不少……”說完後,毛澤東眼睛有些溼潤,忽然聲音暗啞地說了一聲:“我很懷念……”

是啊,楊昌濟視毛澤東為己出,他怎麼可能不懷念這個岳父呢?

楊昌濟,字華生,湖南長沙縣隱儲山下板倉沖人。他七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他的“蒙師”是自己的父親楊書祥。不幸的是,在他八歲那一年,母親去世了,更不幸的是,在他十四歲的那一年,父親也去世了。

毛主席岳父楊昌濟:北大教授,拒當教育司長,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楊昌濟先生

1888年,楊昌濟17歲時,與舅父的前妻所生的女兒向振熙結婚,後生下一女,名為楊開慧;1890年應試“舉人”,不第;1893年再次應試,又不第。

事實上,楊昌濟學問淵博,屢次不第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科舉制度的腐朽性和落後性。

應試不第後的楊昌濟開始進行自學。1898年,楊昌濟進入嶽麓書院讀書,在此期間加入了譚嗣同、唐才常等人組織的南學會,成為了“通訊會友”,好學的楊昌濟經常向譚嗣同等人請教學問。

戊戌變法失敗後,楊昌濟看穿了清朝科舉制度的虛偽性,從此不問仕途,潛心研究學問。

對於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捨棄功名,隱居於山間,雖說是有文人傲骨,但難免會為生活所迫。楊昌濟於1898年生下兒子楊開智後,又在1901年生下了女兒楊開慧,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經濟負擔是越來越重了。

正當楊昌濟彷徨苦悶之時,他的摯友楊毓麟鼓勵他東渡日本求學。

02

在時代浪潮的號召下,湖南大批有志青年出洋留學。1903年農曆2月份,楊昌濟也告別了生活了將近32個春秋的家鄉,離開了妻子與兒女,踏上了前往日本的征途。

楊昌濟到達日本後,雖身居他鄉,但心仍在祖國,因此,他改名為懷中,表示自己仍然心懷中華。

他首先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學的是師範類。在日本求學的他生活十分簡樸,學習非常刻苦,但是特別喜歡旅行。他堅信“行萬裡路勝讀萬捲書”的古訓,每當假日,他總是遊覽日本各大山川湖海,藉此豐富閱歷,積累實踐經驗。不得不說,這一點對毛澤東的影響尤為深刻。

1906年,楊昌濟在弘文學院結業後,因深得院長賞識,再加上同行好友章士釗、楊毓麟等人的力薦,他被調到英國繼續深造。1909年春,楊昌濟順利進入蘇格蘭的厄北澱大學,專門研究哲學、心理學和倫理學。

1912年夏天,楊昌濟結束了三年的學習生活,獲得了文學學位。但是求知若渴的他並沒有中斷學習,而是前往瑞士進行考察,尤其重點考察教育制度。考察完畢後,楊昌濟回到了闊別十年之久的祖國。

楊昌濟回國之前,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實已經被袁世凱竊取,湖南的政權也已經被政客譚延闓所佔據,譚延闓為擴大在湖南的影響力,開始廣羅人才,留洋回國的楊昌濟引起了他的注意。

楊昌濟知識淵博,回國後在國內教育界享有不低的聲望,譚延闓對他十分看重,請求他來當湖南省的教育司長。楊昌濟早就看穿了譚延闓這類政客的真實意圖,便託辭說自己沒有行政才能,謝絕了他的要求。

毛主席岳父楊昌濟:北大教授,拒當教育司長,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立憲派政客譚延闓

歸國後的楊昌濟醉心學問,以教育為己任,在湖南長沙當了五年的教員,此外,他還密切關注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積極參與一些政治活動。這一點對後來的毛澤東有極深的影響。

1915年9月,《新青年》問世。楊昌濟除了自己深入閱讀以外,還把它推薦給了他的一些得意門生,其中就包括了毛澤東,他還推薦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在該刊發表。

楊昌濟學識淵博,人品高尚,所以授課受到了很多青年學生的歡迎與尊重,他也樂於與青年學生為友,很多學生不僅課上認真聽講,放學後還都結伴去他家向他請教問題。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等人都積極地與楊昌濟交流互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種關係超越了師生關係,更像是朋友關係。

03

楊昌濟當時在湖南省立第四師範授課時,毛澤東也剛好考入該校。不久後一師和四師合併,楊昌濟便隨之到一師任教,毛澤東也隨之轉入該校,可以說兩人是很有緣分的。

楊昌濟看到毛澤東這位農家出身的學生,好學深思,刻苦鑽研,十分讚賞;毛澤東看到這位留洋回國的大學者學識淵博,誨人不倦,也十分欽佩。經過楊昌濟的長期教育與培養,毛澤東的政治觀點和學術觀點日趨成熟,他同蔡和森、蕭子升等人經過反覆討論,深感個人在社會中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立一面旗幟”,這面旗幟就是“主義”,唯有統一的“主義”,才能形成一個有嚴格紀律的團體。於是,他們在1918年4月成立了新民學會。

新民學會的成立與楊昌濟的巨大影響分不開,毛澤東在談到創立新民學會的原因時指出:“還有一個原因,則諸人大都系楊懷中先生的學生,與聞楊懷中先生的緒論,作為一種奮鬥和向上的人生觀,新民學會乃從此產生了。”

毛主席岳父楊昌濟:北大教授,拒當教育司長,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新民學會基本成員合照

新民學會成立前夕,楊昌濟不僅熱情地向毛澤東等人介紹西方各種流派的政治學說、倫理觀點和哲學思想,還親自傳授了大量中國古典的學術思想。與此同時,他還跟青年學生們一起討論當時的時事政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社會問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新民學會的21個“基本會員”中,有20個學生都是楊昌濟的學生。新民學會章程中確定的“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的宗旨,正是和楊昌濟一貫的主張相一致的。毫不誇張地說,近代湖南能夠出現那麼多的歷史風流人物,尤其是出現毛澤東這樣的偉人,與楊昌濟的影響是絕對分不開的。

1917年,楊昌濟的同學章士釗在北京大學任圖書館館長,他向學校校長蔡元培推薦楊昌濟到北大出任倫理學教授,楊昌濟當時在湖南早已對軍閥張敬堯心生不滿,當收到蔡元培的邀請時,便欣然前往北大就職了。

04

1918年夏天,當楊昌濟來到北大任職時,新民學會中的許多學生也從湖南一師畢業了。這些有志青年都希望繼續求學,但囿於經費不足,正在他們苦惱之時,楊昌濟來信,讓他們去法國勤工儉學,這一消息得到了大家的熱烈歡迎與支持。

1918年6月,新民學會對赴法勤工儉學的問題進行討論,確立了基本的出國人員數量。不久,受學會委託,蔡和森前往北京,拜會了李大釗、章士釗等進步人士。楊昌濟給蔡和森傳達了他的意見,希望毛澤東能夠到北京來,最好是能夠進北京大學學習。

毛主席岳父楊昌濟:北大教授,拒當教育司長,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蔡和森是毛澤東的摯友,後被叛徒出賣,慘遭殺害

8月中旬,毛澤東與湖南青年共20多人來到了北京,初到北京時人生地不熟,生活窘迫。楊昌濟為了毛澤東能夠順利進入北大,便向李大釗推薦了毛澤東,讓他到北京大學的圖書館工作。這樣,一方面能夠在圖書館裡博覽群書,另一方面還能保障基本的生活。

於是,毛澤東在北京工作時,繼續和楊昌濟一家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他後來曾回憶:“在我的青年時代,楊昌濟對我有很深的影響,後來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不僅如此,在北京期間,毛澤東還與楊昌濟的女兒楊開慧建立了戀愛關係,兩人就是在楊昌濟的關心與支持下才能締造一段動人心魄的革命愛情。

1919年,楊昌濟病重。12月,病情加重,毛澤東等人為了驅逐軍閥張敬堯來到北京,多次去醫院看望楊昌濟先生。

1920年1月17日,病魔奪走了楊昌濟先生的生命,時年虛歲50。

2月中旬,楊昌濟的靈柩在他的家屬、楊開智、楊開慧和學生毛澤東等人的護送下,從北京運回到了長沙板倉故里。

世界上有一種人,生命雖然已經消逝,但留下的貢獻卻永遠存在,楊昌濟就是這種人。他精心培養的一批學生,都在近代中國的歷史上大放異彩,特別是毛澤東。

毛主席岳父楊昌濟:北大教授,拒當教育司長,預言毛主席前程遠大

毛澤東是楊昌濟最得意的門生

實際上,楊昌濟本就十分看重毛澤東和另外一位名為蔡和森的學生。在他逝世之前不久,他曾給章士釗寫過一封信,裡面懇切地提到:“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李肖聃發表在《北京大學日刊》上的一篇文章也說,楊昌濟“在長沙五年,弟子著錄以千百計,尤心賞毛澤東、蔡林彬(即蔡和森)。”

歷史雄辯地證明,楊昌濟的確是慧眼識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