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岳父杨昌济:北大教授,拒当教育司长,预言毛主席前程远大

自闭桃源称太古,欲载大木柱长天

——杨昌济

01

建国后的一天,毛泽东在与长子毛岸英的谈话中忽然想起了岳母杨老太太一家,便对毛岸英说:“你现在可以回家一趟了,代我给你母亲扫墓。带些东西,代我为老太太上寿。”

毛岸英连忙答应:“好,好,我早就想到乡里去看看了。”

事实上,早在1949年的8月份,毛岸英就向父亲提出了要回湘去看看外婆家的要求,但是由于适时湖南刚刚解放,岸英工作仍然繁忙,所以没有被批准。

毛泽东接着说:“你妈妈是个很贤惠的人,又很有气魄。对我帮助很大。他的父亲杨怀中老先生是个进步人士,对我资助不少……”说完后,毛泽东眼睛有些湿润,忽然声音暗哑地说了一声:“我很怀念……”

是啊,杨昌济视毛泽东为己出,他怎么可能不怀念这个岳父呢?

杨昌济,字华生,湖南长沙县隐储山下板仓冲人。他七岁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他的“蒙师”是自己的父亲杨书祥。不幸的是,在他八岁那一年,母亲去世了,更不幸的是,在他十四岁的那一年,父亲也去世了。

毛主席岳父杨昌济:北大教授,拒当教育司长,预言毛主席前程远大

杨昌济先生

1888年,杨昌济17岁时,与舅父的前妻所生的女儿向振熙结婚,后生下一女,名为杨开慧;1890年应试“举人”,不第;1893年再次应试,又不第。

事实上,杨昌济学问渊博,屡次不第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和落后性。

应试不第后的杨昌济开始进行自学。1898年,杨昌济进入岳麓书院读书,在此期间加入了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组织的南学会,成为了“通讯会友”,好学的杨昌济经常向谭嗣同等人请教学问。

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看穿了清朝科举制度的虚伪性,从此不问仕途,潜心研究学问。

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舍弃功名,隐居于山间,虽说是有文人傲骨,但难免会为生活所迫。杨昌济于1898年生下儿子杨开智后,又在1901年生下了女儿杨开慧,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经济负担是越来越重了。

正当杨昌济彷徨苦闷之时,他的挚友杨毓麟鼓励他东渡日本求学。

02

在时代浪潮的号召下,湖南大批有志青年出洋留学。1903年农历2月份,杨昌济也告别了生活了将近32个春秋的家乡,离开了妻子与儿女,踏上了前往日本的征途。

杨昌济到达日本后,虽身居他乡,但心仍在祖国,因此,他改名为怀中,表示自己仍然心怀中华。

他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学的是师范类。在日本求学的他生活十分简朴,学习非常刻苦,但是特别喜欢旅行。他坚信“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的古训,每当假日,他总是游览日本各大山川湖海,借此丰富阅历,积累实践经验。不得不说,这一点对毛泽东的影响尤为深刻。

1906年,杨昌济在弘文学院结业后,因深得院长赏识,再加上同行好友章士钊、杨毓麟等人的力荐,他被调到英国继续深造。1909年春,杨昌济顺利进入苏格兰的厄北淀大学,专门研究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1912年夏天,杨昌济结束了三年的学习生活,获得了文学学位。但是求知若渴的他并没有中断学习,而是前往瑞士进行考察,尤其重点考察教育制度。考察完毕后,杨昌济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祖国。

杨昌济回国之前,辛亥革命的革命果实已经被袁世凯窃取,湖南的政权也已经被政客谭延闿所占据,谭延闿为扩大在湖南的影响力,开始广罗人才,留洋回国的杨昌济引起了他的注意。

杨昌济知识渊博,回国后在国内教育界享有不低的声望,谭延闿对他十分看重,请求他来当湖南省的教育司长。杨昌济早就看穿了谭延闿这类政客的真实意图,便托辞说自己没有行政才能,谢绝了他的要求。

毛主席岳父杨昌济:北大教授,拒当教育司长,预言毛主席前程远大

立宪派政客谭延闿

归国后的杨昌济醉心学问,以教育为己任,在湖南长沙当了五年的教员,此外,他还密切关注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积极参与一些政治活动。这一点对后来的毛泽东有极深的影响。

1915年9月,《新青年》问世。杨昌济除了自己深入阅读以外,还把它推荐给了他的一些得意门生,其中就包括了毛泽东,他还推荐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在该刊发表。

杨昌济学识渊博,人品高尚,所以授课受到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欢迎与尊重,他也乐于与青年学生为友,很多学生不仅课上认真听讲,放学后还都结伴去他家向他请教问题。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人都积极地与杨昌济交流互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关系超越了师生关系,更像是朋友关系。

03

杨昌济当时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授课时,毛泽东也刚好考入该校。不久后一师和四师合并,杨昌济便随之到一师任教,毛泽东也随之转入该校,可以说两人是很有缘分的。

杨昌济看到毛泽东这位农家出身的学生,好学深思,刻苦钻研,十分赞赏;毛泽东看到这位留洋回国的大学者学识渊博,诲人不倦,也十分钦佩。经过杨昌济的长期教育与培养,毛泽东的政治观点和学术观点日趋成熟,他同蔡和森、萧子升等人经过反复讨论,深感个人在社会中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立一面旗帜”,这面旗帜就是“主义”,唯有统一的“主义”,才能形成一个有严格纪律的团体。于是,他们在1918年4月成立了新民学会。

新民学会的成立与杨昌济的巨大影响分不开,毛泽东在谈到创立新民学会的原因时指出:“还有一个原因,则诸人大都系杨怀中先生的学生,与闻杨怀中先生的绪论,作为一种奋斗和向上的人生观,新民学会乃从此产生了。”

毛主席岳父杨昌济:北大教授,拒当教育司长,预言毛主席前程远大

新民学会基本成员合照

新民学会成立前夕,杨昌济不仅热情地向毛泽东等人介绍西方各种流派的政治学说、伦理观点和哲学思想,还亲自传授了大量中国古典的学术思想。与此同时,他还跟青年学生们一起讨论当时的时事政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社会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新民学会的21个“基本会员”中,有20个学生都是杨昌济的学生。新民学会章程中确定的“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宗旨,正是和杨昌济一贯的主张相一致的。毫不夸张地说,近代湖南能够出现那么多的历史风流人物,尤其是出现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与杨昌济的影响是绝对分不开的。

1917年,杨昌济的同学章士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馆长,他向学校校长蔡元培推荐杨昌济到北大出任伦理学教授,杨昌济当时在湖南早已对军阀张敬尧心生不满,当收到蔡元培的邀请时,便欣然前往北大就职了。

04

1918年夏天,当杨昌济来到北大任职时,新民学会中的许多学生也从湖南一师毕业了。这些有志青年都希望继续求学,但囿于经费不足,正在他们苦恼之时,杨昌济来信,让他们去法国勤工俭学,这一消息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与支持。

1918年6月,新民学会对赴法勤工俭学的问题进行讨论,确立了基本的出国人员数量。不久,受学会委托,蔡和森前往北京,拜会了李大钊、章士钊等进步人士。杨昌济给蔡和森传达了他的意见,希望毛泽东能够到北京来,最好是能够进北京大学学习。

毛主席岳父杨昌济:北大教授,拒当教育司长,预言毛主席前程远大

蔡和森是毛泽东的挚友,后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

8月中旬,毛泽东与湖南青年共20多人来到了北京,初到北京时人生地不熟,生活窘迫。杨昌济为了毛泽东能够顺利进入北大,便向李大钊推荐了毛泽东,让他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工作。这样,一方面能够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另一方面还能保障基本的生活。

于是,毛泽东在北京工作时,继续和杨昌济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后来曾回忆:“在我的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成了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不仅如此,在北京期间,毛泽东还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建立了恋爱关系,两人就是在杨昌济的关心与支持下才能缔造一段动人心魄的革命爱情。

1919年,杨昌济病重。12月,病情加重,毛泽东等人为了驱逐军阀张敬尧来到北京,多次去医院看望杨昌济先生。

1920年1月17日,病魔夺走了杨昌济先生的生命,时年虚岁50。

2月中旬,杨昌济的灵柩在他的家属、杨开智、杨开慧和学生毛泽东等人的护送下,从北京运回到了长沙板仓故里。

世界上有一种人,生命虽然已经消逝,但留下的贡献却永远存在,杨昌济就是这种人。他精心培养的一批学生,都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大放异彩,特别是毛泽东。

毛主席岳父杨昌济:北大教授,拒当教育司长,预言毛主席前程远大

毛泽东是杨昌济最得意的门生

实际上,杨昌济本就十分看重毛泽东和另外一位名为蔡和森的学生。在他逝世之前不久,他曾给章士钊写过一封信,里面恳切地提到:“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李肖聃发表在《北京大学日刊》上的一篇文章也说,杨昌济“在长沙五年,弟子著录以千百计,尤心赏毛泽东、蔡林彬(即蔡和森)。”

历史雄辩地证明,杨昌济的确是慧眼识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