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平:漫話洨河

張輝平:漫話洨河
張輝平:漫話洨河
張輝平:漫話洨河張輝平:漫話洨河

洨河,發源於鹿泉區的城區南二十五公里處的五峰山下的梁家莊。一直向東南流經鹿泉區的平南村和平北村,再經平北村入欒城區境內的南、北牛家莊、彭家莊。

洨河進入欒城境內後,呈西北——東南走向,縱貫欒城區的西部和南部,在欒城區境內長20.75公里。歷史上,洨河多次自然改道。據對南陳村村西發現的“鎮河橋碑”上的文字考證,隋末唐初,洨河經南、北趙村之間往南,流經南陳村村西再流向東南。在南陳村所遺存的“鎮河橋碑”上有“馮夷息浪,尉候無驚,遂於程村之南,洨水之上,……勒翠石於往古,示不朽於來茲”的記載。碑文裡的“程村”,即陳村;“洨水”即洨河。石碑是隋末唐初在南陳村西南洨河石橋橋頭的“鎮橋碑”。

後來,洨河在欒城境內又改道於南、北趙村中間到南趙臺和北陳村中間,再向王村村西永安村東流去,再流至沿村村西后,又歸入唐初時的舊河道。舊洨河往南,沿岸的村莊有:沿村、河西、郭家莊、宿村、石板橋、水磨頭,到龍門村(這些村莊的名字都和靠近洨河水邊有關)後,洨河入趙縣境。在趙縣境內,洨河穿過著名的大石橋——趙州橋。

歷史上,洨河多次改道。改道的具體時間不可考證。洨河道改道是不以人的意志而改道的。每年到了雨季,它是按照洪水的脾氣在平原大地上隨高走低,任意肆虐,肆意衝撞的。它的泛濫損害的是沿岸的百姓。據史書記載,近百年來,洨河水氾濫的年份有1917年、1924年、1939年、1950年、1954年、1956年、1963年等。洨河洪水氾濫最嚴重的年份當屬1963年的夏季。1963年8月3日至9日,石家莊周圍一帶連降暴雨,8天的雨量累計達621毫米。8月5日,上游十八股洪水從洨河、沙河、泥河、運糧河、東明渠等侵入欒城,使欒城縣西部的陳村公社、竇嫗公社、西營公社變成一片汪洋。7日,24小時連續降雨量達177毫米,是本次洪水時期降水最多的一天。洪水來後,縣委、縣人委迅速組織起600多名領導幹部組成的抗洪班子,奔赴受災最嚴重的西部各公社的抗洪第一線,領導指揮群眾與洪水作鬥爭。

為了徹底根除洨河的水患,1968年冬天和次年的春天,石家莊地委投資近五十萬元,用工25.3萬個,對在欒城境內的洨河進行裁彎取直,修建橋樑14座,對河道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提高了洩洪排水能力,嚴重的洪澇災害基本消除。整修後的洨河河底及兩堤的高低、寬窄標準根據不同河段而不同,其河底寬分別為5.5米、12.5米、15米、20米,河坡統一為1:3;河深4米,設計流量605立方米/秒。西堤高2米,頂寬3米;東堤高2.5米,頂寬5米;兩堤坡度均為1:3。

1968年石家莊市成為河北省省會後,洨河還承擔了石家莊市的雨水及汙水的排洩任務。

經過整修的洨河,大大提高了欒城區的防洪抗洪能力。1996年和2016年的夏季,西部山區的洪水襲來,洪水被洨河兩堤阻擋在洨河以西,使得洨河以東的欒城縣的大片良田免受其害。

洨河經過1968年的整修,使得洨河兩岸煥然一新。兩個河堤上綠樹成行,左側大堤還變成了欒城西南部部分村莊的人們通往石家莊市的主要道路。尤其是南陳村至南趙村段,還成為欒竇公路改道後的其中一段。

洨河整修43年後,由於整個河道和兩個大堤經風雨剝蝕,年久失修,已出現破損,同時,汙水也嚴重地汙染著洨河兩岸的農田及人們的飲水。2011年石家莊市委市政府組織人力財力對洨河又進行了整治,清除了河道的汙泥,在南趙村村北對河道進行了雨汙分流改造,並建立起洨河溼地,增強了洨河的景觀效果。

2019年開始,政府對洨河又進行了治理,拆除了危橋,改建了幾座新的橋樑,加高了西堤,並用混凝土硬化了堤頂。

政府對洨河的每一次改造,都會使洨河提高防禦水災的能力,都會使洨河兩岸變得更加美麗,使洨河在防禦洪水的同時,讓洨河成為人們休閒娛樂之地。

張輝平:漫話洨河張輝平:漫話洨河
張輝平:漫話洨河

作者:張輝平,石家莊市欒城區人,退休教師。

張輝平:漫話洨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