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五四的一大早,朋友圈就被何冰老師獻給青年人的演講《後浪》刷屏了。不管後來這個視頻被解讀成或酸或辣的味道,作為一個37歲中年阿姨,我還是想真實地說下,這個短視頻我看了不下10遍,即使在第10遍時,胸口依然猶如噴湧的小火山。

我個人認為《後浪》本來就不是獻給過青年節的90後、00後,而是獻給青春不死的中年人,比如像我這樣要奔四了,還在折騰寫點文字的中年阿姨。這篇氣勢如虹的演講稿,很多句子沒有一定人生閱歷是讀不出中間的厚重,而80後中年人恰恰是合適的年齡。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80後經歷過貧窮,才會“滿懷羨慕”

《後浪》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這句話沒有經歷過貧窮的95後、00後是很難真切理解。而大多數80後,特別是出生在農村或者小城鎮的80後,是經歷過貧窮的,不只是經濟的貧窮,還有知識的貧窮。

大多數80後是的的確確經歷過“粒粒皆辛苦”的日子。40度的仲夏,在滾燙的水田裡收割稻子,抱著一把稻草快速地跑,不小心摔了一個大跟頭,胳膊還在生疼,老媽盯著一地掉進泥裡的稻穀,止不住心疼:“真是個敗家子!” 而現在睡覺我給孩子念卡梅拉時,她撲閃著大眼睛問,稻穀是什麼樣子的呀?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80後小時候一年到頭的水果都不會花錢買——春天山坡上的野果子、夏天地裡種的甜瓜、秋天門前的棗樹、冬天烤個地瓜。6歲那年我人生第一次吃到香蕉,還是半根,跟姐姐一起分的。那個香甜至今還在舌根環繞,世界上居然還有這種沒有任何酸澀、沒有核,還很容易扒皮的水果,真是太不可思議了!而現在市場一年四季水果鋪琳琅滿目,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有大棚種的西瓜,甚至漂洋過海來的車釐子。這是一個物質極其豐富的時代。

80後小時候學東西唯一途徑就是學校了,如果幸運的話,有高年級的哥哥姐姐可能還能偷學一點東西。小學一年級時,一道數學題我冥思苦想很久也不求甚解,在幽暗的裡屋一個人無助的哇哇大哭。而如今的孩子打開百度、google一搜就能快速找到很多答案,甚至還有直接掃題的“作業幫”,估計“後浪”們再也無法想象被一道題憋哭的情景。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那時的書更是少得可憐,學校基本沒有課外書,能買得起一本《精選作文集》的都是家庭優越的孩子了。一本《大刀王五》的小人書都要排著隊傳閱很久,高爾基說“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用來形容那時孩子傳閱小人書再恰當不過了。而現在我的孩子不到3個月時,繪本已經摞起來一尺高了。現在任何人想學一本新知識太容易了,網上免費的、收費的課程琳琅滿目。就像今年春節假期,我一分錢沒花,聽了哈佛教授Tal老師講積極心理學。這是一個知識極度開放的時代,現代文明的成果被層層打開,可以盡情享用。

所以那句“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80後讀來深深共鳴,這何嘗不是這個時代給與每個人的禮物。因為從“粒粒皆辛苦”、“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渴求知識,才會對這個科技繁榮、文化繁茂、城市繁華的時代“滿懷羨慕”。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80後有田園風光、年味濃濃的童年,才對傳統文化“滿懷敬畏”

80後的童年是四季分明的。春天用柳條做成帽子在田野裡打游擊隊,愛美的女生還會在柳條裡紮上幾朵桃花;夏天將腳丫泡在清澈的河水裡,追著魚兒跑,爬到高高的柳樹上抓知了;秋天在收完莊稼的田野裡追青蛙,去地裡偷地瓜烤著吃,拿根竹竿去掛滿紅紅大棗的樹上一敲,滿地去找紅棗;冬天在教室裡“擠香油”,下雪的時候跑到橘樹下去找冰葉子,晶瑩剔透。

80後的童年是年味濃濃的。寒假開始時,家家戶戶開始打豆腐,炒花生,炒瓜子,孩子們挨家挨戶地串,今天這家抓把瓜子,明天那家吃口熱騰騰的豆腐腦。等請灶王爺的鞭炮聲響起時,所有小孩壓抑不住內心的狂喜——真的要過年了!一年到頭終於可以換上一身新衣服,衣兜裡還總能被糖果、餅乾塞得鼓鼓的。最最重要的是,過年擁有無論怎麼瘋,也不會被罵的特權。衣襟上滴上了湯汁,老媽正要開啟機關槍式的嘮叨,馬上又跟京劇換臉一樣笑著說,“嗯,過年!過年!”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年味

那歲月靜好的田園風光、永遠藏在記憶深處的濃濃年味,是80後對傳統文化無法割捨的情誼。在熙熙攘攘的大都市,刷著手機過年,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痛。當李子柒將世外桃源搬上直播,80後們爭相傳誦,因為他們懂得“把傳統的、變成現代的,把經典的變成流行的”是多麼難能可貴。

80後曾努力活成父母的驕傲,才對選擇的權利“夢寐以求”

《後浪》裡有句話讓我淚流滿面,“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

大多數80後——如果不是父輩已經撈到第一桶金的——成長的路上揹負了全家的期望。我認識的一位80後瘦弱的小姑娘一個人從東北來上海闖蕩,她說自己的使命就是要改變家族命運,讓全家人走出那個屯子。

在父親變賣家裡的稻子、油菜籽、棉花,還借遍所有能借的親戚的錢,總算把我送上開往大學的列車時,我知道自己揹負著沉重的行囊,沉重的不是那幾件單薄的衣服,而是全家人沉甸甸的期待。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為了這份期待,你會一次次逼自己不跟室友們逛街,因為想多點時間上自習為了能贏得獎學金,更因為囊中羞澀和那份青春無法啟齒的自尊;為了這份期待,你會選擇一個自己不那麼喜歡但好就業的專業,只為早日償還欠下的金錢債,還有更沉重的親情債;為了這份期待,你把自己變成尼采所說的承擔責任的“龍”——龍身上的每片鱗片都刻著“你應該”

終於,你漸漸活成了父母的驕傲,光鮮的頭銜、耀眼的平臺、體貼的家庭,而唯獨忘記了活成你自己。等中年覺醒時,你期盼自己變成尼采所說的“獅子”,獅子的工作是殺掉那隻名叫“你應該”的龍。

曾經“活在父母的驕傲裡”的中年人,才會對“選擇的權利”是如此的“夢寐以求”!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後浪》更是80後鮮衣怒馬的少年夢

不得不說,最讓80後羨慕的是,是90後、00後的活得自我、灑脫,無所畏懼。我認識的一個90後,在北京只待不到兩年,去過的地方比我這個呆了12年的人還多很多。帝都房價太高了,想要換個城市,我嚷嚷了快十年了,目前依然在帝都苦苦掙扎,而她已經果斷地換了城市,很快過上有房有車、有工作有生活的小日子。相比她的灑脫和果斷,80後的我活得小心翼翼,優柔寡斷。

《後浪》中最讓80後耿耿於懷的一句話是“你們把自己的熱愛,變成了一個和成千上萬的人、分享快樂的事業”。這是80後鮮衣怒馬的少年夢,誰年輕的時候,沒做過“執杖走天涯”的英雄夢。後來的後來,在家人的期待、飛漲的房價、激烈的競爭等一次次無奈的現實打壓下,80後慢慢縮回去心甘情願地當成了房奴、孩奴。只在孩子睡著的某個夜深人靜的晚上,輕輕哼唱一句“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乾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為什麼說《後浪》就是寫給80後中年人的?

鮮衣怒馬的少年夢

所以,我認為《後浪》本身就不是為過青年節的90後、00後寫的,恰恰獻給80後的青春祭歌。讓所有即將被拍在沙灘上的“前浪”們回首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你已經從閉塞寧靜的小山村走到了人潮湧動的大都市;你曾經貓在被窩裡,用手電筒微弱的光,偷看小人書,而如今打開手機隨時隨地就可以邁入全世界知識的聖殿。

還有讓80後豪情萬丈的是,我們有幸親手建設了這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用一行行的代碼在實現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用一個個SDK讓導航、移動支付搓手可得;用大數據算法編織一張巨大的配送網絡,將整個世界送到每個人面前……我們是這個時代的締造者,有理由為自己自豪!這也難怪80後刷完《後浪》甩一甩已經日漸禿頂的頭髮,像康熙大帝那樣大吼:向天再借五百年!

好了,這是我個人的推斷YY。只要青春的心不死,只要對人生的意義還在不斷追尋,只要對未來的日子還充滿期待,你就永遠是奔湧的後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