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評析」評價張愛玲短篇小說《年輕的故事》

張愛玲將這則短篇小說取名為《年輕的故事》,其實就已經照應了小說結尾處的總結。

故事的主人公潘汝良所生活的地方就是滿是人間煙火的老上海普通人家。父親是個喜歡炸花生下酒的醬園店老闆,母親是個生養一大堆孩子、沒受過教育、愛搓麻將的普通舊中國家庭婦女。姐姐們是庸脂俗粉,弟弟妹妹都是討人嫌的淘氣包。在這樣一個俗不可耐的家庭氛圍下,潘汝良自然對香菸肥皂廣告上的外國女模特產生了一種遠遠崇拜的情懷。

汝良在書本上塗鴉的側臉,暗喻著他對未知異性的美好憧憬與想象。那種期待並不很分明,朦朦朧朧的,這應該是普天下人對純淨愛情最初的單純期待——一種對未來完美異性伴侶塑造的框架

「名著評析」評價張愛玲短篇小說《年輕的故事》

俄國女打字員沁西亞的出現讓汝良吃了一驚,他發現沁西亞就是自己一直心不在焉刻畫的那張側臉。於是他猶猶豫豫地對這個俄國女人產生好感。正如人們一旦發現某個人出現時和自己所想象的那個完美偶像相當吻合,立即就會愛上對方一樣。

但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人是天生為你腦海中的完美框架而生,沁西亞對於汝良來說也是這樣。

汝良不要他母親那樣俗氣的女人,理所當然地將沁西亞與他所認識的一切美好東西歸為一類:沁西亞就是獎學金、足球賽、德國拍的腳踏車以及新文學等。

讀醫科的汝良愛好文藝,這說明他是文藝男青年。文藝青年大多比飲食男女更富有感情和幻想,想要遠離世俗的一切。

但是和沁西亞接觸深了,發現這個女人也是個食人間煙火氣的。這姑娘家境較差,中文也不流利,生活中也有些邋遢,和汝良想象中的美好差距越來越大。但汝良是個為戀愛而戀愛的人,他想要戀愛,偏巧有個沁西亞在身邊——那麼,就是她吧。

只是求婚的話還沒說出口,沁西亞就在汝良的猶猶豫豫中嫁了人。汝良去參加了俗不可耐的婚禮,發現只有沁西亞本人是美麗的——如同落日的餘暉。

汝良在沁西亞生病的時候去看望她,發現她的側臉還是和自己所畫的塗鴉沒甚兩樣。只是物是人非,沁西亞其實沒有變,變的是汝良。他心中的烏托邦在人間煙火的侵蝕下不復存在了,汝良又回到了現實。

「名著評析」評價張愛玲短篇小說《年輕的故事》

所以他不再畫小人,不在愛那朦朦朧朧的虛妄之事了。

文學影視公眾號:芳緋文學(fangfeiwenxue)


分享到:


相關文章: